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6775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消能减震技术领域的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技术方案为:多个连梁阻尼器沿连梁宽度方向并联设置在连梁的中间,连梁被连梁阻尼器分成两侧的连梁子结构和中间的连梁阻尼器;各连梁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连梁子结构连接固定;连梁子结构内,第一端板的后方设置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设有第一钢骨,第一钢骨的截面与连梁阻尼器的截面相同,且与连梁阻尼器相对于第一端板镜像设置在同一标高处;在连梁子结构内,第二端板的后侧为第二钢骨,第二钢骨伸入剪力墙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旨在解决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生产和安装的困难,使连梁阻尼器能够正常发挥消能减震作用,同时减小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消能减震
,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
技术介绍
地震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中大量建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减轻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广泛的研究表明,在建筑中加装消能减震装置,可以有效减轻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近年来,随着消能减震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逐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剪力墙结构中,连梁作为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会先于墙肢进入屈服耗散地震能量,保护整体结构的安全。但连梁设计一直是结构设计中的一道难题,设计较为复杂,尤其是在高烈度区的高层结构,经常会出现连梁超筋严重的情况。使用连梁阻尼器代替普通连梁后,不但能够有效降低设计的难度,而且能够在地震时参与耗能,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连梁阻尼器作为一种特殊的耗能构件,性能方面兼顾增加刚度和阻尼比,同时满足构件承载能力和耗能减震的要求。连梁阻尼器是金属阻尼器的一种,其变形能力强,疲劳性能好,滞回曲线稳定,依靠钢材的塑性变形实现耗能,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连梁阻尼器一般布置在连梁中部,主要承受剪切作用。连梁阻尼器代替普通混凝土连梁,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普通连梁的超筋问题;可作为抗震的第一道防线,在多遇震下发挥抗震作用,为结构提供适当的刚度,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发挥耗能减震的作用;消能减震性能良好,滞回曲线没有普通连梁的捏拢现象,耗能能力更强;维护费用低,使用年限与主体结构相同,地震后维护和更换比较方便。在高烈度区的高层结构中,所采用连梁阻尼器吨位较大,传统方法采用一个大型连梁阻尼器,将连梁阻尼器与连梁子结构进行连接,需要很厚的钢板。钢板厚度太大,会造成连梁阻尼器性能难以保证,甚至生产不出超过一定吨位的连梁阻尼器。连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所配钢筋较密,不仅容易造成连梁超筋,而且在安装过程中,容易与剪力墙中钢筋发生冲突,使得部分箍筋切断、主筋移位等情况发生,影响施工。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一类针对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有较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旨在解决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生产和安装的困难,使连梁阻尼器能够正常发挥消能减震作用,同时减小施工难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多个连梁阻尼器沿连梁宽度方向并联设置在连梁的中间,连梁被连梁阻尼器分成两侧的连梁子结构和中间的连梁阻尼器;各连梁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连梁子结构连接固定;连梁子结构的外挑端部设有第一端板,各连梁阻尼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端板上;连梁子结构内,第一端板的后方设置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设有第一钢骨,第一钢骨的截面与连梁阻尼器的截面相同,且与连梁阻尼器相对于第一端板镜像设置在同一标高处;在连梁子结构内,第二端板的后侧为第二钢骨,第二钢骨伸入剪力墙内。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连梁阻尼器为两个,沿连梁的中心线对称布置。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第二钢骨为单钢骨设置。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第二钢骨翼缘的宽度从第二端板起逐渐变小,形成梯形过渡段,梯形过渡段的短边一端宽度不变延伸至第二钢骨位于剪力墙内的另一端。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连梁阻尼器为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连梁阻尼器与第一端板的连接方式为焊接。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钢骨、第二钢采用高强度钢材,连梁阻尼器采用低屈服点高延性软钢。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连梁的主筋被连梁阻尼器截断,连梁子结构底部主筋与第一端板相交处,采用套筒连接在第一端板上;连梁子结构顶部主筋与第一端板未相交处直接在连梁子结构的端部收头。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吨位连梁阻尼器构造中,采用多个并联的连梁阻尼器代替传统方法中的一个大型连梁阻尼器,不仅可以达到相同的刚度与附加阻尼比要求,而且使连梁阻尼器的钢板厚度在合理范围内,使第一端板处阻尼器作用力的传递更加均匀,使第一端板的厚度减小。2)采用钢骨连梁子结构,钢骨与连梁阻尼器截面相同,两者位置相对于第一端板镜像,可直接传递连梁阻尼器的内力。3)采用钢骨连梁子结构,由于钢骨承担了较大部分的弯矩和剪力,连梁子结构钢筋配置数量较普通钢筋混凝土连梁少,连梁超筋的情况不容易发生,同时也方便连梁子结构与剪力墙的连接。4)通过第二端板将第一钢骨与第二钢骨相连,第二钢骨为单钢骨设置,方便钢筋穿过钢骨的腹板。5)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钢骨、第二钢骨、横向加劲肋均采用高强度钢材,同时将第二钢骨伸入到剪力墙中一定长度,保证连梁阻尼器无论在多遇地震还是罕遇地震的情况下,均能够正常工作。6)连梁阻尼器的设置不影响建筑楼板的布置及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阻尼器的使用寿命与主体的使用寿命相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大吨位连梁阻尼器连接构造的立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大吨位连梁阻尼器连接构造的1-1位置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大吨位连梁阻尼器连接构造的2-2位置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大吨位连梁阻尼器连接构造的3-3位置剖面图。附图标记:1-连梁阻尼器;2-第一端板;3-第一钢骨;4-第二端板;5-第二钢骨;6-封头板;7-加劲肋;8-栓钉,9-剪力墙,10-楼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两个并联的连梁阻尼器1设置在连梁的中间,并沿连梁的中心线对称布置。连梁阻尼器为上下两端带有翼缘中间带有肋板的剪切钢板,连梁阻尼器的材料为低屈服点高延性软钢。图中所示的连梁阻尼器的数量及截面的形式仅为一种示意,也可以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截面形式、大小和数量。连梁阻尼器为剪切型软钢阻尼器,连梁阻尼器本身属于现有成熟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多个连梁阻尼器(1)沿连梁宽度方向并联设置在所述连梁的中间,所述连梁被所述连梁阻尼器分成两侧的连梁子结构和中间的所述连梁阻尼器(1);各所述连梁阻尼器(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梁子结构连接固定;所述连梁子结构的外挑端部设有第一端板(2),各所述连梁阻尼器(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端板(2)上;所述连梁子结构内,所述第一端板(2)的后方设置第二端板(4);所述第一端板(2)和所述第二端板(4)之间设有第一钢骨(3),所述第一钢骨(3)的截面与所述连梁阻尼器(1)的截面相同,且与所述连梁阻尼器(1)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板(2)镜像设置在同一标高处;在所述连梁子结构内,所述第二端板(4)的后侧为第二钢骨(5),所述第二钢骨(5)伸入剪力墙(9)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多个连梁阻尼器(1)沿连梁宽度方向并联设置在所述连梁的中间,所述连梁被所述连梁阻尼器分成两侧的连梁子结构和中间的所述连梁阻尼器(1);各所述连梁阻尼器(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梁子结构连接固定;所述连梁子结构的外挑端部设有第一端板(2),各所述连梁阻尼器(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端板(2)上;所述连梁子结构内,所述第一端板(2)的后方设置第二端板(4);所述第一端板(2)和所述第二端板(4)之间设有第一钢骨(3),所述第一钢骨(3)的截面与所述连梁阻尼器(1)的截面相同,且与所述连梁阻尼器(1)相对于所述第一端板(2)镜像设置在同一标高处;在所述连梁子结构内,所述第二端板(4)的后侧为第二钢骨(5),所述第二钢骨(5)伸入剪力墙(9)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梁阻尼器(1)为两个,沿所述连梁的中心线对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吨位连梁阻尼器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骨(5)为单钢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锋花炳灿刘富平吴延因徐归玉张建琮费嘉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