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6226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微污染水源、取水泵站、调节池、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和生态蓄水塘;微污染水源的周边设有组合式护岸和生态浮床,且生态浮床靠近所述微污染水源;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连通风机。本申请提供的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中,利用自然基质或人工基质强化培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微污染水源中的有机污染物、氨氮、硝酸氮、铁、锰、色度、浊度进行截留、转移、转化和降解,从而使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得以净化的水源修复技术。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及方法具有生态化、高效率、易管护、成本低、能耗少、无污染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饮用水源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和城镇工业废水的排放、农村地区农业面源、养殖废水等造成的城乡饮用水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城乡供水安全,甚至有相当部分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无法满足供水水源水质要求。另外,淡水资源越来越缺乏,且许多淡水饮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受到污染的饮用水源普遍存在着溶解性有机物增多、氨氮偏高、水体有异味、色度增高、藻类繁殖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大多数净水厂习惯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和加氯消毒的传统净水工艺,其主要适用于去除饮用水源原水中固体杂质、胶体和病毒等,但不能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有机物和三卤甲烷,显然已难适应从受污染的原水中去除有害人体健康的有机物的需要。因此,传统常规的净水工艺不能有效地将水中污染物降低至卫生安全水平,有些水厂饮用水水质正威胁着人们的饮用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传统常规的净水工艺不能有效地将水中污染物降低至卫生安全水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微污染水源、取水泵站、调节池、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和生态蓄水塘;所述微污染水源的周边设有组合式护岸和生态浮床,且所述生态浮床靠近所述微污染水源;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连通风机。优选地于,所述调节池的侧壁上设有调节池进水管,所述调节池进水管连通所述取水泵站;所述调节池的底部设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内设有太阳能提升泵,所述太阳能提升泵的出口处安装太阳能提升泵输水管,所述太阳能提升泵输水管连通至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所述调节池的内部设有多个调节池隔板;由所述调节池进水管向所述集水坑方向,所述调节池隔板的长度逐渐降低。优选地,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通设置的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生物过滤装置和生物吸附装置;所述风机分别连通所述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所述生物过滤装置和所述生物吸附装置的底部。优选地,所述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包括反应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区内的悬挂组合填料以及设置在所述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侧壁上的反应区进水管和反应区出水管;所述反应区上还设有反应分隔板,所述反应分隔板的底部靠近所述反应区的底部;所述风机的第一曝气管位于所述反应区的下方,且端部位于所述反应分隔板处;所述反应区的上部设有反应区进水渠和反应区出水渠;所述反应区进水管分别连通所述调节池和所述反应区进水渠,所述反应区出水管分别连通所述反应区出水渠和所述生物过滤装置。优选地,所述生物过滤装置内部由下而上设有第二曝气管、滤板滤头组合件、生物过滤承托层和生物过滤滤料层;所述风机连通所述第二曝气管;所述生物过滤滤料层的上方设有过滤出水渠、反冲洗排水渠、过滤进水管和过滤出水管;所述滤板滤头组合件的下方设有反冲洗排水管;所述过滤出水管分别连通所述生物吸附装置和所述过滤出水渠;所述过滤进水管连通所述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所述反冲洗排水管连通所述反冲洗排水渠。优选地,所述生物吸附装置内部由下而上设有第三曝气管和碳纤维束填料组件;所述碳纤维束填料组件的上方设有生物吸附进水渠、生物吸附出水渠、生物吸附进水管和生物吸附出水管;所述生物吸附进水管分别连通所述生物过滤装置和所述生物吸附进水渠;所述生物吸附出水管分别连通所述生物吸附出水渠和所述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优选地,所述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包括相连通的进水井、生态人工湿地和出水井;所述进水井的侧壁上部设有进水井进水管,所述进水井进水管分别连通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和所述进水井;所述出水井的侧壁下部设有出水井出水管,所述出水井出水管分别连通所述生态蓄水塘和所述出水井;所述生态人工湿地内部由下往上依次设有生态集水层、生态填料层、生态布水层和生态土壤层;所述生态集水层中设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水井;所述生态填料层中设有拔氧管,所述拔氧管上设有竖直的拔氧支管,所述拔氧支管的端部外露于所述生态土壤层;所述生态布水层中设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通所述进水井;所述生态土壤层上种植湿生植物。优选地,所述生态蓄水塘的坡岸侧壁上设有蓄水塘进水管和蓄水塘出水管,所述蓄水塘进水管连通所述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所述蓄水塘出水管连接净水厂;所述生态蓄水塘的塘底设有生物膜构造层,所述生物膜构造层上种植沉水植物;所述生态蓄水塘的坡岸侧壁上还种植塘坡岸植物。优选地,由所述微污染水源向所述取水泵站方向,所述组合式护岸包括依次设置的防护带、生态水槽、防自然坡带和绿化带;其中,所述防护带和所述防自然坡带呈斜坡形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微污染水源经过生态浮床、组合式护岸的处理后,经由取水泵站排入调节池,以使所述调节池调节水量;经所述调节池调节水量后的微污染水排入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以使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降解或去除所述微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氮;经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处理后的微污染水排入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以使所述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进行淹水吸附和排水复氧序批处理;经所述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处理后的微污染水排入生态蓄水塘,以使所述稳定水质后排入净水厂。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微污染水源、取水泵站、调节池、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和生态蓄水塘;所述微污染水源的周边设有组合式护岸和生态浮床,且所述生态浮床靠近所述微污染水源;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连通风机。本申请提供的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中,利用自然基质或人工基质强化培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微污染水源中的有机污染物(COD)、氨氮(NH3-N)、硝酸氮(NO2-N)、铁、锰、色度、浊度进行截留、转移、转化和降解,从而使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得以净化的水源修复技术。本申请提供的系统及方法具有生态化、高效率、易管护、成本低、能耗少、无污染的优点。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护岸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池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微污染水源(1)、取水泵站(2)、调节池(3)、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4)、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5)和生态蓄水塘(6);所述微污染水源(1)的周边设有组合式护岸(7)和生态浮床(8),且所述生态浮床(8)靠近所述微污染水源(1);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4)连通风机(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通的微污染水源(1)、取水泵站(2)、调节池(3)、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4)、序批式生态人工湿地子系统(5)和生态蓄水塘(6);所述微污染水源(1)的周边设有组合式护岸(7)和生态浮床(8),且所述生态浮床(8)靠近所述微污染水源(1);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4)连通风机(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池(3)的侧壁上设有调节池进水管(301),所述调节池进水管(301)连通所述取水泵站(2);
所述调节池(3)的底部设有集水坑(302),所述集水坑(302)内设有太阳能提升泵(303),所述太阳能提升泵(303)的出口处安装太阳能提升泵输水管(304),所述太阳能提升泵输水管(304)连通至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4);
所述调节池(3)的内部设有多个调节池隔板(305);由所述调节池进水管(301)向所述集水坑(302)方向,所述调节池隔板(305)的长度逐渐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生物反应子系统(4)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连通设置的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401)、生物过滤装置(402)和生物吸附装置(403);所述风机(9)分别连通所述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401)、所述生物过滤装置(402)和所述生物吸附装置(403)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401)包括反应区(4011)、设置在所述反应区(4011)内的悬挂组合填料(4012)以及设置在所述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401)侧壁上的反应区进水管(4013)和反应区出水管(4014);
所述反应区(4011)上还设有反应分隔板(4015),所述反应分隔板(4015)的底部靠近所述反应区(4011)的底部;所述风机(9)的第一曝气管(901)位于所述反应区(4011)的下方,且端部位于所述反应分隔板(4015)处;
所述反应区(4011)的上部设有反应区进水渠(4016)和反应区出水渠(4017);所述反应区进水管(4013)分别连通所述调节池(3)和所述反应区进水渠(4016),所述反应区出水管(4014)分别连通所述反应区出水渠(4017)和所述生物过滤装置(40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过滤装置(402)内部由下而上设有第二曝气管(902)、滤板滤头组合件(4021)、生物过滤承托层(4022)和生物过滤滤料层(4023);所述风机(9)连通所述第二曝气管(902);
所述生物过滤滤料层(4023)的上方设有过滤出水渠(4024)、反冲洗排水渠(4025)、过滤进水管(4026)和过滤出水管(4027);所述滤板滤头组合件(4021)的下方设有反冲洗排水管(4028);
所述过滤出水管(4027)分别连通所述生物吸附装置(403)和所述过滤出水渠(4024);
所述过滤进水管(4026)连通所述缺氧/好氧生物反应装置(401),所述反冲洗排水管(4028)连通所述反冲洗排水渠(402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鑫唐传祥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