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595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28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能够保护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免受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电池壳体内的空间效率。收容于电池壳体(62)且从电池壳体的外部向电池冷却部(63)导入冷却介质的供给配管(65)具备:第一供给配管部(651),其通过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61)与电连接箱(64)之间;以及第二供给配管部(65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收容于电池壳体且从电池冷却部向电池壳体的外部排出冷却介质的排出配管(66)具备:第一排出配管部(661),其通过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排出配管部(66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搭载于电动车辆等中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池封装体,其将多个电池模块收容于壳体的内部,且在壳体的下方配置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具备:电池冷却部,其在内部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通路;供给配管,其车宽方向上位于一方侧,且向电池冷却部导入冷却介质;以及排出配管,其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另一方侧,且从电池冷却部排出冷却介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64730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池封装体中,由于冷却模块配置在壳体的外部,因此在冷却效率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另一方面,若将冷却模块配置在壳体的内部,则收容电池模块的空间可能会变窄。另外,在车辆用电池单元中,有可能施加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且需要保护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免受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能够保护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免受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电池壳体内的空间效率。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具备:至少两个电池模块,它们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电池冷却部,其在铅垂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下方,且在内部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通路;电连接箱,其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一方侧;电池壳体,其收容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所述电池冷却部、及所述电连接箱;供给配管,其收容于所述电池壳体,且从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部向所述电池冷却部导入冷却介质;排出配管,其收容于所述电池壳体,且从所述电池冷却部向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部排出所述冷却介质;其中,所述供给配管具备:第一供给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中的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所述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供给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之间,所述排出配管具备:第一排出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中的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所述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排出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之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配置于电池单元的靠车宽方向中心的位置,不仅能够保护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免受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而且能够提高电池壳体内的空间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的车辆的整体结构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车辆的地板下方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图1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51左侧梁;52右侧梁;54第一加强部件;55第二加强部件;60电池单元;61电池模块;61L左电池模块(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61R右电池模块(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62电池壳体;81底面部;82侧壁部;82L左侧壁部;82R右侧壁部;82F前壁部(第一侧壁部);82FL左倾斜壁部(第一倾斜壁部);82FR右倾斜壁部(第二倾斜壁部);83凸缘部(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63电池冷却部;64电连接箱;65供给配管;651第一供给配管部;652第二供给配管部;66排出配管;661第一排出配管部;662第二排出配管部;71外侧供给配管(第一外侧配管);72外侧排出配管(第二外侧配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沿附图标记的朝向观察,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根据从车辆的操纵者观察的方向进行记载,另外,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示为Fr,将后方示为Rr,将左侧示为L,将右侧示为R,将上方示为U,将下方示为D。[车辆]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通过地板2和前围板3划分形成车室10和其前方的前室20。在车室10中设置有前部座位11及后部座位12。在后部座位12的后方的地板2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装置单元30。驱动装置单元30驱动左右后轮5。即,该车辆1将左右后轮5作为驱动轮,将左右前轮4作为从动轮。在车室10的下方配置有电池单元60。电池单元60将多个电池模块61收容于电池壳体62而构成,且配置于车室10中的地板2的下方。车架5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梁51,52、以及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将侧梁51、52之间进行连结的多个横梁53。驱动装置单元30具备电动机、作为对电动机进行控制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PCU(PowerControlUnit)、以及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后轮5的动力传递机构。在前室20中设置有用于对电池单元60等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70。冷却装置70具备设置于车辆1的最前面的散热器。冷却装置70和电池单元60借助外侧供给配管71及外侧排出配管72而被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外侧供给配管71或外侧排出配管72中设置有未图示的电动泵。[电池单元]接着,参照图3~图5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要部分的电池单元60及其冷却结构进行说明。电池单元60具备:多个电池模块61;电池冷却部63,其对电池模块61进行冷却;电连接箱64,其配置在电池模块61的前侧;供给配管65,其从电池壳体62的外部向电池冷却部63导入冷却介质;排出配管66,其从电池冷却部63向电池壳体62的外部排出冷却介质;以及电池壳体62,其收容电池模块61、电池冷却部63、电连接箱64、供给配管65及排出配管66。[电池模块]多个电池模块61在电池壳体62内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单元60具备合计十二个电池模块61,该电池模块61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六列,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两排。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位于左侧的六个电池模块61分别称为左电池模块61L,将位于右侧的六个电池模块61分别称为右电池模块61R。[电池冷却部]电池冷却部63配置在电池模块61的下方,且在内部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通路。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单元60中,一个电池冷却部63对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电池模块61进行冷却,因此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六个电池冷却部63。电池冷却部63具备:左右排列的一对冷却部主体631,它们配置在左右排列的一对电池模块61的下方;以及配管连接部632,其设置在左右排列的一对冷却部主体631之间,且连接于供给配管65及排出配管66。当将冷却介质从供给配管65供给到配管连接部632时,被供给的冷却介质通过在冷却部主体631的内部形成的冷却介质通路之后,从配管连接部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具备:/n至少两个电池模块,它们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n电池冷却部,其在铅垂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下方,且在内部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通路;/n电连接箱,其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一方侧;/n电池壳体,其收容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所述电池冷却部、及所述电连接箱;/n供给配管,其收容于所述电池壳体,且从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部向所述电池冷却部导入冷却介质;/n排出配管,其收容于所述电池壳体,且从所述电池冷却部向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部排出所述冷却介质;/n其中,/n所述供给配管具备:/n第一供给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中的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所述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供给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之间,/n所述排出配管具备:/n第一排出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中的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所述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排出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6 JP 2019-0931231.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具备:
至少两个电池模块,它们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
电池冷却部,其在铅垂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下方,且在内部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通路;
电连接箱,其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一方侧;
电池壳体,其收容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所述电池冷却部、及所述电连接箱;
供给配管,其收容于所述电池壳体,且从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部向所述电池冷却部导入冷却介质;
排出配管,其收容于所述电池壳体,且从所述电池冷却部向所述电池壳体的外部排出所述冷却介质;
其中,
所述供给配管具备:
第一供给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中的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所述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供给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之间,
所述排出配管具备:
第一排出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中的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所述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排出配管部,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中,
所述供给配管及所述排出配管配置在比所述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上表面及所述电连接箱的上表面低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中,
所述电池壳体具有底面部、以及从该底面部的外缘立起的侧壁部,
所述侧壁部具备:
左侧壁部及右侧壁部,它们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
第一侧壁部,其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岸洋介堤理永小泽裕之伊藤聪子筱田龙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