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587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混合装置,包括锥形管,呈上大下小设置;所述锥形管的底部开设有一个或多个液体入口,使液体能够进入锥形管的内腔;所述锥形管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能够旋转,锥形管的旋转轴线与锥形管的内壁之间成一夹角;所述锥形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作为液体出口;风扇,与所述锥形管固定连接;所述风扇能够与锥形管同步旋转;外筒,固定设置于所述锥形管的外部,锥形管能够与外筒发生相对运动;外筒的长度小于锥形管,以使锥形管的底部从下方伸出外筒;外筒与锥形管之间形成气液混合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运行温和,能耗低,噪音小,外形体积小,特别适用于家庭及空间狭小和要求静音的场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混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液混合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气液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使气体中的某些成分溶解到液体中,或者使液体中的某些成分挥发到气体中,往往需要使用气液混合设备。传统的气液混合技术一般采用搅拌、射流、喷雾、自激、气液混合泵等方式,这些技术一般都存在体积大、噪音大的不足,在家庭及空间狭小和要求静音的场合,往往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液混合装置,它可以使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混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气液混合装置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包括锥形管,呈上大下小设置;所述锥形管的底部开设有一个或多个液体入口,使液体能够进入锥形管的内腔;所述锥形管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能够旋转,锥形管的旋转轴线与锥形管的内壁之间成一夹角;所述锥形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作为液体出口;风扇,与所述锥形管固定连接;所述风扇能够与锥形管同步旋转;外筒,固定设置于所述锥形管的外部,锥形管能够与外筒发生相对运动;外筒的长度小于锥形管,以使锥形管的底部从下方伸出外筒;外筒与锥形管之间形成气液混合空间。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外筒是直筒或锥形筒。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管的多列通孔交错排列,以使锥形管的任意高度处至少分布有一个通孔。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管的内壁固定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沿纵向延伸的叶片。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的高度不小于锥形管的壁厚。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叶片的延伸方向与锥形管的轴向之间成一夹角。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叶片呈螺旋形;所述锥形管的旋转方向与螺旋形叶片的旋向相反。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管与叶片为一体成型;所述锥形管为塑料。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锥形管与叶片为分体式;所述锥形管为金属。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上轴,通过上壳固定连接所述锥形管的顶部;以及下轴,固定连接所述锥形管的底端;所述上轴与下轴的回转轴线以及锥形管的回转轴线重合。本技术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只需单独一个装置就能够同时驱动液体和气体流动和混合,无需其他设备驱动液体或气体。本技术通过锥形管和风扇的同步旋转,锥形管的旋转使液体由下向上输送并将液体经锥形管管壁的通孔甩至气液混合通道,风扇的旋转使气流在气液混合通道内由下向上输送,从而实现气液共轴输送和混合。本技术只需一个驱动电机就能够实现气体和液体的输送,能够大大节省成本。本技术通过锥形管的旋转运动,利用斜面的离心力在垂直方向的分量对液体产生向上的力,同时本技术还利用了锥形管持续旋转所形成的流体效应,使液体形成向上的流体动力,从而实现液体由低向高的输送。进一步地,本技术还利用了锥形管内壁的倾斜叶片,将具有向上运动力的水进一步向上引导,最终到达锥形管的顶部,从而实现液体的输送。本技术的液体输送方式摆脱了对水泵的依赖,而是通过简单机械实现,因此彻底解决了噪音的困扰。本技术在锥形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并使锥形管沿高度方向的任意位置至少分布有一个通孔,当锥形管旋转时,能够使锥形管的每一个高度处都有水射出,从而在锥形管外围的混合通道内分散形成均匀而密集的雨丝,有利于气体与液体的混合。本技术的锥形管对水的分散能力取决于锥形管上沿高度分布的通孔的直径和数量。本技术所采用的气液混合方式,能够使得电机在带动风扇旋转产生气流的同时,锥形管也与之同时旋转,显然电机的转速能够同时决定气流的流速和锥形管的旋转速度,锥形管的旋转速度越大则气流的流速越大,所产生的风量也越大,因此本技术中锥形管的转速与气液混合效率之间非线性关系,而是呈指数型上升,因此本技术的锥形管只需有几百转/分钟,就能够实现高效的气液混合功能。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且对精密度要求不高,易于生产和制造。本技术对转速要求不高,600转/分钟以上即可使用,无需配备专门电机,可与其他设备共用动力,甚至可以使用风力或人力。本技术运行温和,能耗低,噪音小,外形体积小,特别适用于家庭及空间狭小和要求静音的场合。附图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下说明仅是示意性地说明本技术的原理,所述原理可按多种方式应用,以实现许多不同的可替代实施方式。这些说明仅用于示出本技术的教导内容的一般原理,不意味着限制在此所公开的技术构思。结合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且与上文的总体说明和下列附图的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气液混合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代表液体的流向,实线箭头代表气体的流向,LS代表液面;图2是本技术的外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锥形管及风扇的示意图;图4a至图4c是本技术的锥形管及叶片的示意图;图5a至图5c是本技术的锥形管及其通孔的示意图;图6a至图6c是本技术的锥形管及风扇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虚线箭头代表液体的流向,实线箭头代表气体的流向,LS代表液面;图8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外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垂向输送液体原理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111为锥形管,2为叶片,3、31为上壳,4、41为上轴,5、51为下轴,6、61为外筒,7、71为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气液混合装置,包括一上大下小的锥形管1,锥形管1的顶部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上壳3,上壳3的顶部形成有上轴4;锥形管1的底部形成有下轴5;上轴4与下轴5的回转轴线以及锥形管1的回转轴线重合;上轴4连接驱动机构从而能够带动锥形管1旋转,当然驱动机构也可以连接下轴5;...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锥形管,呈上大下小设置;所述锥形管的底部开设有一个或多个液体入口,使液体能够进入锥形管的内腔;所述锥形管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能够旋转,锥形管的旋转轴线与锥形管的内壁之间成一夹角;所述锥形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作为液体出口;/n风扇,能够与锥形管同步旋转;/n外筒,固定设置于所述锥形管的外部,锥形管能够与外筒发生相对运动;外筒的长度小于锥形管,以使锥形管的底部从下方伸出外筒;外筒与锥形管之间形成气液混合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锥形管,呈上大下小设置;所述锥形管的底部开设有一个或多个液体入口,使液体能够进入锥形管的内腔;所述锥形管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能够旋转,锥形管的旋转轴线与锥形管的内壁之间成一夹角;所述锥形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作为液体出口;
风扇,能够与锥形管同步旋转;
外筒,固定设置于所述锥形管的外部,锥形管能够与外筒发生相对运动;外筒的长度小于锥形管,以使锥形管的底部从下方伸出外筒;外筒与锥形管之间形成气液混合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是直筒或锥形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管的多列通孔交错排列,以使锥形管的任意高度处至少分布有一个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管的内壁固定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沿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婷佘春才童广四韩庄园
申请(专利权)人:水爱电器科技海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