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3675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包括双微发生器壳体、设置于双微发生器壳体内的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若干组竖直并排设置的单元过滤装置,以及排泥系统管路;单元过滤装置位于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的下方,排泥系统管路位于单元过滤装置的下方;双微发生器壳体顶端左侧设有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通过水流将势能使污水在双微发生器内实现微生物厌氧处理和微米级别的过滤,微生物厌氧效果好,过滤效果好,低耗能,运行费用低,无噪音和泡沫,不堵塞,无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对污水主要采用活性污泥和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相结合的深度生物处理技术,使处理后的水质能达到回用水的标准,但现有的设备在处理过程中过滤和厌氧过程都比较复杂,过滤反冲洗次数多,过滤效果差,厌氧效果差,运转费用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进行改进,在实现污水过滤的同时,实现污泥、污水的分流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当前污水处理中的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利用单元过滤装置内的过滤填料实现污水的微生物作用和微米级别过滤(即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同时实现污泥、污水的分流处理。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包括双微发生器壳体、设置于双微发生器壳体内的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若干组竖直并排设置的单元过滤装置,以及排泥系统管路;单元过滤装置位于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的下方,排泥系统管路位于单元过滤装置的下方;双微发生器壳体顶端左侧设有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包括进水管以及进水分流管;进水管顶端伸出双微发生器壳体外;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之间通过横撑相互连接,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底端通过支撑底座固定在双微发生器壳体内的底板上;进水分流管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进水管的竖直部与进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顶端均通过管路与进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单元过滤装置底端设有出水分流管,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底端均通过管路与出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出水分流管一端与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相连通;排泥系统管路包括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的主排污管,主排污管后端延伸至双微发生器壳体内后侧,主排污管前端与双微发生器排泥口相连通。进一步的,双微发生器壳体的形状为圆形、矩形或椭圆形,储存能力根据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规模及出水水质要求设定。进一步的,双微发生器壳体底端右侧设有双微发生器抽污口,双微发生器壳体底端前侧设有双微发生器排泥口。进一步的,出水分流管另一端与双微发生器抽污口相连通。进一步的,每组单元过滤装置均包括两个相互靠接的格栅网,两个格栅网之间的空隙处插设有若干个单元过滤装置出水组合件,两个格栅网之间的空隙处的前侧和后侧均设有一个单元过滤装置出水组合件,所述格栅网外设有过滤填料,单元过滤装置最外侧对称设置有不透水弹性层。进一步的,单元过滤装置出水组合件包括L形流水通道一、流水通道二以及控制浮;L形流水通道一包括竖直部和水平部,L形流水通道一的竖直部顶端设有盖板,且盖板中间设有通孔,通孔处的下方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轨道,控制浮从上至下依次穿过通孔和轨道,且控制浮底端穿出轨道底端开口处,控制浮顶端设有第一挡盖,控制浮底端设有第二挡盖,L形流水通道一顶端还设有限位件;L形流水通道一的水平部伸入两个格栅网之间的空隙处,且流水通道二位于两个格栅网之间的空隙之间;流水通道二延伸方向垂直与L形流水通道一的水平部的延伸方向,且流水通道二侧壁与L形流水通道一的水平部的末端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双微发生器壳体顶端可以通过盖板封闭,也可以设置为敞口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利用单元过滤装置内的过滤填料实现污水的微生物作用和微米级别过滤(即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同时实现污泥、污水的分流处理,所述双微发生器微生物厌氧效果好,过滤效果好,低耗能,运行费用低,无噪音和泡沫,不堵塞,无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所述双微发生器能够配套势能生物污水净化器使用,经过工艺处理后的出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最高可达到《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类地表Ⅲ类水主要标准。所述双微发生器对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具有广适性,可全部自控无需专人管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面剖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图4为图2的B-B剖面图;图5为图4的C-C剖面图;图中标识如下,双微发生器壳体1,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1-1,双微发生器排泥口1-2,双微发生器抽污口1-3;进水管2-1,进水分流管2-2;单元过滤装置3,横撑3-1,出水分流管3-2,支撑底座3-3,单元过滤装置出水组合件3-4,控制浮3-401,轨道3-402,流水通道一3-403,流水通道二3-404,格栅网3-5,过滤填料3-6,不透水弹性层3-7;排泥系统管路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详述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所述实施例并非是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包括双微发生器壳体1、设置于双微发生器壳体1内的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若干组竖直并排设置的单元过滤装置3,以及排泥系统管路4;单元过滤装置3位于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的下方,排泥系统管路4位于单元过滤装置3的下方;双微发生器壳体1顶端左侧设有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1-1,双微发生器壳体1底端右侧设有双微发生器抽污口1-3,双微发生器壳体1底端前侧设有双微发生器排泥口1-2;双微发生器壳体1的形态可以为圆形、矩形及椭圆形等,储存能力根据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规模及出水水质要求设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双微发生器壳体1顶端设置为敞口结构;如图2、3所示,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包括进水管2-1以及进水分流管2-2;进水分流管2-2顶端伸出双微发生器壳体1外;本实施例中单元过滤装置3设置三组,三组单元过滤装置3之间通过横撑3-1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单元过滤装置3顶端和底端均设有横撑3-1,三组单元过滤装置3底端通过支撑底座3-3固定在双微发生器壳体1内的底板上;进水分流管2-2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进水管2-1的竖直部与进水分流管2-2的侧壁相连通,三组单元过滤装置3顶端均通过管路与进水分流管2-2的侧壁相连通;单元过滤装置3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微发生器壳体、设置于双微发生器壳体内的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若干组竖直并排设置的单元过滤装置,以及排泥系统管路;/n单元过滤装置位于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的下方,排泥系统管路位于单元过滤装置的下方;/n双微发生器壳体顶端左侧设有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n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包括进水管以及进水分流管;进水管顶端伸出双微发生器壳体外;/n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之间通过横撑相互连接,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底端通过支撑底座固定在双微发生器壳体内的底板上;/n进水分流管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进水管的竖直部与进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顶端均通过管路与进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n单元过滤装置底端设有出水分流管,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底端均通过管路与出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出水分流管一端与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相连通;/n排泥系统管路包括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的主排污管,主排污管后端延伸至双微发生器壳体内后侧,主排污管前端与双微发生器排泥口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微过滤、微生物作用的双微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微发生器壳体、设置于双微发生器壳体内的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若干组竖直并排设置的单元过滤装置,以及排泥系统管路;
单元过滤装置位于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的下方,排泥系统管路位于单元过滤装置的下方;
双微发生器壳体顶端左侧设有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
双微发生器进水管路包括进水管以及进水分流管;进水管顶端伸出双微发生器壳体外;
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之间通过横撑相互连接,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底端通过支撑底座固定在双微发生器壳体内的底板上;
进水分流管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进水管的竖直部与进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顶端均通过管路与进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
单元过滤装置底端设有出水分流管,若干组单元过滤装置底端均通过管路与出水分流管的侧壁相连通,出水分流管一端与双微发生器分离水出水口相连通;
排泥系统管路包括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的主排污管,主排污管后端延伸至双微发生器壳体内后侧,主排污管前端与双微发生器排泥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微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双微发生器壳体的形状为圆形、矩形或椭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微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双微发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培勋黄健博张海洋黄立德李彦春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碧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