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3130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包括槽体、浸水架和基质层;所述槽体位于土壤内且开口朝上;所述浸水架位于所述槽体内且距离所述槽体开口预设的距离,进而在所述槽体内且对应所述浸水架的上方形成栽培槽;所述基质层填充在所述栽培槽内并用于栽培相应的作物;在所述基质层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向所述槽体内输入水体,并且输入的水体透过所述浸水架对作物进行根底静流灌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避免表土湿度和空气湿度过大引起的病虫害发生的问题;2.肥水一体化,还节省时间和人力;3.浇水的水质不受限制,不会产生出水口堵塞的情况;4、根底静流可以使土壤吸水更均匀,避免从土面浇水影响水分渗入。

A structure of root bottom static flow irrigation cultivation trou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作物栽培中,大多采用的灌溉方式都是从上往下的浇灌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导致土壤表面湿度、空气湿度过大,易引起各种病菌以及虫害的繁殖。此外,长期从土壤表面灌水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综上所述,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其符合节能、高效的原则,适用于蔬菜作物,更宜于控制栽培过程中水肥管理。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包括槽体、浸水架和基质层;所述槽体位于土壤内且开口朝上;所述浸水架位于所述槽体内且距离所述槽体开口预设的距离,进而在所述槽体内且对应所述浸水架的上方形成栽培槽;所述基质层填充在所述栽培槽内并用于栽培相应的作物;在所述基质层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用于向所述槽体内输入水体,并且输入的水体透过所述浸水架对作物进行根底静流灌溉。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根底静水浇灌,避免了传统的从上往下浇灌的灌水方式引起的表土湿度和空气湿度过大引起的病虫害发生的问题。2.肥水一体化,通过入水口同样可以将混合均匀的肥水直接倒入,避免人工一棵棵去浇灌,还节省时间和人力。3.浇水的水质不受限制,较传统的滴灌设施,本装置不会产生出水口堵塞的情况。4、根底静流可以使土壤吸水更均匀,避免从土面浇水对土层的冲击导致土壤表层板结进而影响水分渗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浸水架包括防虫网和若干根竹子;若干根所述竹子纵横交错组装成竹框架,所述竹框架置于所述槽体内且向下距离所述槽体开口预设的距离,进而在所述槽体内且对应所述竹框架的上方形成所述栽培槽;所述防虫网处于所述栽培槽内并覆盖住所述栽培槽所有的内壁,所述基质层填充在所述防虫网内。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水体向上依次透过竹框架和防虫网对作物实现根底静水浇灌,并且采用高目数的防虫网用于盛放基质,水体能透过防虫网浸湿基质,具有较好的根底静水浇灌效果。进一步,还包括一空心砖;所述空心砖竖直设置在所述基质层上且对应所述槽体一端的位置,其内部上下贯通形成所述进水口,并且所述空心砖的上端处于所述基质层的上方,其下端穿过所述基质层后延伸到所述防虫网的位置处。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实现向槽体内输入水体。进一步,所述空心砖内部空腔设有滤水网。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过滤水体中的杂质。进一步,还包括若干砖体;若干所述砖体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所述砖体分别单层或上下多层的叠放在所述槽体内且靠近两端的位置处,第二部分所述砖体分别单层或上下多层的叠放在所述槽体两侧内壁且对应第一部分所述砖体之间的位置,并与第一部分所述砖体围成开口朝上的砖槽;所述竹框架置于所述砖槽内且距离所述砖槽开口预设的距离以形成所述栽培槽。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两端的砖体可拆除以便于将槽体内的水体排净后消毒。进一步,所述竹框架的底部竖直设有多个将其支撑住支脚。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将竹框架固定在槽体内相应的位置处。进一步,还包括塑料膜;所述塑料膜处于所述砖槽内并覆盖住所述砖槽所有的内壁,进而在所述砖槽内形成开口朝上的封闭槽;所述竹框架置于所述封闭槽内且距离所述封闭槽开口预设的距离以形成所述栽培槽。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栽培槽以塑料膜形成封闭的槽体,可避免常规栽培水分从土壤中渗透流失,节约水资源。进一步,所述进水口通过定时浇水器连接外部水源。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浇水自动化,节省人工;同时灌水定时、定量智能化,浇灌均匀,避免了人工灌水失误引起的过量或不足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除去基质层和防虫网后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图4为图3的B放大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槽体,2、基质层,3、进水口,4、防虫网,5、竹子,6、空心砖,7、滤水网,8、砖体,9、塑料膜,10、支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包括槽体1、浸水架、基质层2和一空心砖6。所述槽体1位于土壤内且开口朝上。所述浸水架位于所述槽体1内且距离所述槽体1开口预设的距离,进而在所述槽体1内且对应所述浸水架的上方形成栽培槽,栽培槽宽60cm,深25-30cm。所述基质层2填充在所述栽培槽内并用于栽培相应的作物。在所述基质层2上设有进水口3,所述进水口3用于向所述槽体1内输入水体,并且输入的水体透过所述浸水架对作物进行根底静流灌溉。所述空心砖6竖直设置在所述基质层2上且对应所述槽体1一端的位置,其内部上下贯通形成所述进水口3,并且所述空心砖6的上端处于所述基质层2的上方,其下端穿过所述基质层2后延伸到所述防虫网4的位置处。所述空心砖6内部空腔即进水口3内设有滤水网7,所述进水口3通过定时浇水器连接外部水源。根据田间作物生长需要,通过定时浇水器设置相应的灌水时间、灌水时间间隔,即可自动将从进水口3引水进入槽体1内,使基质层2自动吸水;同时,通过进水口3可观察槽体1内水位等状态。如图2-4所示,所述浸水架包括防虫网4和若干根竹子5,竹子5可以为直径3-5cm的毛竹。若干根所述竹子5纵横交错组装成竹框架,所述竹框架置于所述槽体1内且向下距离所述槽体1开口预设的距离,进而在所述槽体1内且对应所述竹框架的上方形成所述栽培槽。竹框架可以采用下述或其他方式固定悬空在槽体1内:在所述竹框架的底部竖直设有多个将其支撑住的支脚10。所述防虫网4可以为70目,其处于所述栽培槽内并覆盖住所述栽培槽所有的内壁,所述基质层2填充在所述防虫网4内。栽培槽结构还包括若干砖体8和塑料膜9。若干所述砖体8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所述砖体8分别单层或上下多层的叠放在所述槽体1内且靠近两端的位置处,第二部分所述砖体8分别单层或上下多层的叠放在所述槽体1两侧内壁且对应第一部分所述砖体8之间的位置,并与第一部分所述砖体8围成开口朝上的砖槽。所述竹框架置于所述砖槽内且距离所述砖槽开口预设的距离。所述塑料膜9可以为10个丝的优质农膜,其处于所述砖槽内并覆盖住所述砖槽所有的内壁,进而在所述砖槽内形成开口朝上的封闭槽,所述竹框架置于所述封闭槽内且距离所述封闭槽开口预设的距离以形成所述栽培槽。如需要对槽体1进行浸泡式消毒时,消毒结束后再将槽体1两端的砖体8拿掉以排水,排水后在将砖体复8等其他部件复位即可。综上所述,该栽培槽结构水体位于槽体1内的下方即基质层2的底部,实现根底静流式灌溉,即从作物的根部引入水源,使基质层2自动吸水满足作物生长需水量,表土依然可以是干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1)、浸水架和基质层(2);所述槽体(1)位于土壤内且开口朝上;所述浸水架位于所述槽体(1)内且距离所述槽体(1)开口预设的距离,进而在所述槽体(1)内且对应所述浸水架的上方形成栽培槽;所述基质层(2)填充在所述栽培槽内并用于栽培相应的作物;在所述基质层(2)上设有进水口(3),所述进水口(3)用于向所述槽体(1)内输入水体,并且输入的水体透过所述浸水架对作物进行根底静流灌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1)、浸水架和基质层(2);所述槽体(1)位于土壤内且开口朝上;所述浸水架位于所述槽体(1)内且距离所述槽体(1)开口预设的距离,进而在所述槽体(1)内且对应所述浸水架的上方形成栽培槽;所述基质层(2)填充在所述栽培槽内并用于栽培相应的作物;在所述基质层(2)上设有进水口(3),所述进水口(3)用于向所述槽体(1)内输入水体,并且输入的水体透过所述浸水架对作物进行根底静流灌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水架包括防虫网(4)和若干根竹子(5);若干根所述竹子(5)纵横交错组装成竹框架,所述竹框架置于所述槽体(1)内且距离所述槽体(1)开口预设的距离,进而在所述槽体(1)内且对应所述竹框架的上方形成所述栽培槽;所述防虫网(4)处于所述栽培槽内并覆盖住所述栽培槽所有的内壁,所述基质层(2)填充在所述防虫网(4)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根底静流灌溉式栽培槽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空心砖(6);所述空心砖(6)竖直设置在所述基质层(2)上且对应所述槽体(1)一端的位置,其内部上下贯通形成所述进水口(3),并且所述空心砖(6)的上端处于所述基质层(2)的上方,其下端穿过所述基质层(2)后延伸到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凤琼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