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0885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包括碳化炉支架,所述碳化炉支架上安装有碳化炉本体,所述碳化炉本体的下端还连接有罗茨泵,所述碳化炉本体包括电极棒、石墨发热部和保护套;所述电极棒与所述石墨发热部电连接;所述石墨发热部设置在所述保护套内,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上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12~17mm,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下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38~43mm。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整石墨发热部与保护套之间的合理距离,在保证原碳化炉规格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将石墨发热部的整体面积扩大,使得在原耗能一样的情况下,每个碳化炉可增加20%的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石墨片的行业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
本技术涉及碳化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
技术介绍
石墨片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晶粒去向的新型导热散热材料,可沿两个方向均匀导热,消除“热点”区域,达到屏蔽热源与组件的同时改进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性能;同时还具有散热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和重量轻等优点,使其在智能手机、PC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目前的石墨片主要在碳化炉中炼化,现有的碳化炉虽设计有不同的规格尺寸,但往往同一规格的碳化炉炉内的有效利用空间有限,很多空挡区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在相同耗能下石墨的产量下降,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该碳化炉在原有的耗能下,增加了石墨片的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石墨片的行业竞争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包括碳化炉支架,所述碳化炉支架上安装有碳化炉本体,所述碳化炉本体的下端还连接有罗茨泵,所述碳化炉本体包括电极棒、石墨发热部和保护套;所述电极棒与所述石墨发热部电连接;所述石墨发热部设置在所述保护套内,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上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12~17mm,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下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38~43mm。本技术将石墨发热部上端部的距离控制在12~17mm,并将石墨发热部下端部的距离控制在38~43mm之间,通过调整石墨发热部与保护套之间的合理距离,在保证原碳化炉规格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将石墨发热部的整体面积扩大,使得在原耗能一样的情况下,每个碳化炉可增加20%的产能。比如原本石墨发热部的内空高为500mm,通过调节石墨发热部与保护套之间的空隙,即将空隙的范围分别控制在12~17mm和38~43mm之间,使得石墨发热部的内空高扩展为540mm,增大石墨发热部的整体面积,进而增加了碳化炉的产能,同时也降低了石墨的成本,每平方米的石墨成本可以降低2%。本技术通过合理的利用空间,使得该碳化炉在原有的耗能下,增加了石墨片的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石墨片的行业竞争力。优选的,所述石墨发热部由第一石墨发热组件、第二石墨发热组件、第三石墨发热组件和第四石墨发热组件依次连接组成;其中,所述第一石墨发热组件和所述第三石墨发热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石墨发热组件和所述第四石墨发热组件相对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石墨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上端;所述第三石墨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下端。优选的,所述第一石墨发热组件的上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12~17mm;所述第三石墨发热组件的下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38~43mm。更优选的,所述第一石墨发热组件的上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15mm,所述第三石墨发热组件的下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40mm。专利技术人发现,将石墨发热组件与保护套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上述数值时,在不影响碳化炉进气、出气、加热均匀度的情况,可以更进一步提升碳化炉的产能,将产能提升至22%,更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优选的,所述第一石墨发热组件、所述第二石墨发热组件、所述第三石墨发热组件和所述第四石墨发热组件均由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石墨发热件组成。其中,位于不同组件的四个石墨发热件之间连接成一“长方形”,即也相当于石墨发热部由若干个“长方形”的石墨发热件并排设置组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包括碳化炉支架,所述碳化炉支架上安装有碳化炉本体,所述碳化炉本体的下端还连接有罗茨泵,所述碳化炉本体包括电极棒、石墨发热部和保护套;所述电极棒与所述石墨发热部电连接;所述石墨发热部设置在所述保护套内,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上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12~17mm,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下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38~43mm。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将石墨发热部上端部的距离控制在12~17mm,并将石墨发热部下端部的距离控制在38~43mm之间,通过调整石墨发热部与保护套之间的合理距离,在保证原碳化炉规格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将石墨发热部的整体面积扩大,使得在原耗能一样的情况下,每个碳化炉可增加20%的产能。本技术通过合理的利用空间,使得该碳化炉在原有的耗能下,增加了石墨片的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石墨片的行业竞争力。2)本技术还采用罗茨泵进行抽真空,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相比于旋片泵和滑阀泵式抽真空,大大减少了真空油的更换,同时减少了人工的维修成本,进一步降低的企业的生产成本。3)本技术在原有碳化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做大幅度变动的情况可以将原来碳化炉的产能增加20%,可以以较低的升级成本提高产能,适用于企业的工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碳化炉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碳化炉支架;2-碳化炉本体;21-电极棒;22-石墨发热部;221-第一石墨发热组件;222-第二石墨发热组件;223-第三石墨发热组件;224-第四石墨发热组件;2211-石墨发热件;23-保护套;3-罗茨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包括碳化炉支架1,碳化炉支架1上安装有碳化炉本体2,碳化炉本体2的下端还连接有罗茨泵3,碳化炉本体2包括电极棒21、石墨发热部22和保护套23;电极棒21与石墨发热部22电连接,电极棒21包括正电极棒和负电极棒,正、负电极棒与石墨发热部22电连接形成回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为碳化炉提供高温环境;石墨发热部22设置在保护套23内,石墨发热部22的上端部到保护套23的垂直距离为12~17mm,石墨发热部22的下端部到保护套23的垂直距离为38~43mm。保护套23的设计可以参考现有碳化炉对石墨发热部22起保护功能的保护套23的设计,这里不再赘述。其中,石墨发热部22由第一石墨发热组件221、第二石墨发热组件222、第三石墨发热组件223和第四石墨发热组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包括碳化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炉支架上安装有碳化炉本体,所述碳化炉本体的下端还连接有罗茨泵,所述碳化炉本体包括电极棒、石墨发热部和保护套;所述电极棒与所述石墨发热部电连接;所述石墨发热部设置在所述保护套内,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上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12~17mm,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下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38~43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包括碳化炉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炉支架上安装有碳化炉本体,所述碳化炉本体的下端还连接有罗茨泵,所述碳化炉本体包括电极棒、石墨发热部和保护套;所述电极棒与所述石墨发热部电连接;所述石墨发热部设置在所述保护套内,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上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12~17mm,所述石墨发热部的下端部到所述保护套的垂直距离为38~4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发热部由第一石墨发热组件、第二石墨发热组件、第三石墨发热组件和第四石墨发热组件依次连接组成;其中,所述第一石墨发热组件和所述第三石墨发热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石墨发热组件和所述第四石墨发热组件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石墨片生产的碳化炉,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全红周招团施立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鸿亿导热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