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99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包括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榫接;灯管和反射器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的侧边,所述灯管将光源发射到所述第一导光柱,所述反射器包围所述灯管使所述灯管发射的光源(无损失)发射到第一导光柱;在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下方设有反射膜,反射膜使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发射的光源无法向下传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其可以通过导光柱之间的卡榫结构进行调节导光柱的体积从而调节背光源的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
本技术属于背光源
,具体涉及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
技术介绍
公开号为:CN201615443U,主题名称为背光产品的保护框的卡扣结构的技术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其包括一支架,该支架上间隔设有多个上榫,该保护框上设有相应的卡口,其特征在于,该铁框的与该卡榫相卡扣处的卡框部分形成一下压痕,该压痕部分的铁框底面与该支架的上端面为无缝贴合”;公开号为:CN1766705,主题名称为背光源组件的专利技术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一用以输出一平面光源的灯板;以及一置于该灯板的下方的灯板基座,该灯板基座的相对二侧边分别向上延伸以形成二侧边框,该侧边框的上侧边缘向该背光源组件内侧延伸以包覆该灯板的边缘”。以上述专利为例,第一个技术虽然提及了在背光产品中运用卡榫结构,但是其解决的是:“采用本技术的卡扣结构,可以使得保护框和支架的配合牢靠从而增强产品的强度”,但是与本技术的不同,本技术是在导光柱中运用卡榫结构;第二个专利技术专利没有提及在背光源中涉及卡榫结构;综上所述,现有的导光板或者导光柱没有可以调节体积的结构,在背光源中调节亮度有一定的困难,或者导光柱在用了一段时间后会氧化变黄影响亮度,这时维修一般都是直接把整套背光源进行更换,浪费了资源。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其可以通过导光柱之间的卡榫结构进行调节导光柱的体积从而调节背光源的亮度。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其可以通过卡榫结构单独对导光柱进行更换而不用对整个背光源模组进行更换,节省成本。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包括: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榫接;灯管和反射器,所述灯管和所述反射器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的侧边,所述灯管将光源发射到所述第一导光柱,所述反射器包围所述灯管使所述灯管发射的光源(无损失)发射到第一导光柱;反射膜,在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下方设有反射膜,反射膜使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发射的光源无法向下传播;扩散片,所述扩散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固定连接;第一棱镜片(反射型)和第二棱镜片(反射型),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二棱镜片接触,所述第二棱镜片位于所述扩散片的上方并且与所述扩散片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光柱设有第一卡片和第二卡片,所述第一卡片和所述第二卡片之间设有距离。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上方设有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卡片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中间设有贯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卡片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连接时,将所述第一卡片插入所述凹槽部并且将所述第二卡片插入所述连接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侧边设有遮光条。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卡片位于所述第二卡片的上方,所述凹槽部位于所述连接孔的上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的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0、第一导光柱;11、第一卡片;12、第二卡片;20、第二导光柱;21、凹槽部;22、连接孔;30、灯管;40、反射器;50、反射膜;60、扩散片;70、第一棱镜片;80、第二棱镜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附图的图1,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的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的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技术涉及的遮光条、反射膜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优选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包括:第一导光柱10和第二导光柱20,所述第一导光柱10和所述第二导光柱20榫接;灯管30和反射器40,所述灯管30和所述反射器40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10的侧边,所述灯管30将光源发射到所述第一导光柱10,所述反射器40包围所述灯管30使所述灯管30发射的光源(无损失)发射到第一导光柱10;反射膜50,在所述第一导光柱10和所述第二导光柱20的下方设有反射膜50,反射膜50使所述第一导光柱10和所述第二导光柱20发射的光源无法向下传播;扩散片60,所述扩散片60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10和所述第二导光柱20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导光柱10和所述第二导光柱20固定连接;第一棱镜片(反射型)70和第二棱镜片(反射型)80,所述第一棱镜片70位于所述第二棱镜片80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二棱镜片80接触,所述第二棱镜片80位于所述扩散片60的上方并且与所述扩散片60接触。具体的是,所述第一导光柱10设有第一卡片11和第二卡片12,所述第一卡片11和所述第二卡片12之间设有距离。更具体的是,所述第二导光柱20的上方设有凹槽部21,所述凹槽部2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卡片11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导光柱20的中间设有贯通的连接孔22,所述连接孔22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卡片12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第一导光柱10和所述第二导光柱20连接时,将所述第一卡片11插入所述凹槽部21并且将所述第二卡片12插入所述连接孔22。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第一导光柱10和所述第二导光柱20的侧边设有遮光条(未示出)。更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卡片11位于所述第二卡片12的上方,所述凹槽部位21于所述连接孔22的上方。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专利申请涉及的遮光条、反射膜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技术专利的专利技术点所在,本技术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榫接;/n灯管和反射器,所述灯管和所述反射器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的侧边,所述灯管将光源发射到所述第一导光柱,所述反射器包围所述灯管使所述灯管发射的光源发射到第一导光柱;/n反射膜,在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下方设有反射膜,反射膜使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发射的光源无法向下传播;/n扩散片,所述扩散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固定连接;/n第一棱镜片和第二棱镜片,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二棱镜片接触,所述第二棱镜片位于所述扩散片的上方并且与所述扩散片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柱卡榫结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光柱和第二导光柱,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榫接;
灯管和反射器,所述灯管和所述反射器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的侧边,所述灯管将光源发射到所述第一导光柱,所述反射器包围所述灯管使所述灯管发射的光源发射到第一导光柱;
反射膜,在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下方设有反射膜,反射膜使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发射的光源无法向下传播;
扩散片,所述扩散片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导光柱和所述第二导光柱固定连接;
第一棱镜片和第二棱镜片,所述第一棱镜片位于所述第二棱镜片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二棱镜片接触,所述第二棱镜片位于所述扩散片的上方并且与所述扩散片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柱卡榫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世美罗里扣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美力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