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772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包括前叉腿、前叉立管和支撑杆,前叉立管位于前叉腿的上方,支撑杆穿插于前叉立管的两端,连杆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块,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叉肩,前叉立管的下端中部设置有长槽,长槽的上端且位于前叉立管的中部设置有螺纹槽,调节柱的上端设置有与螺纹槽相配合的螺纹柱,固定块的中部穿插设置有与螺纹柱固定连接的转动杆,转动杆位于调节柱与凹槽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弹簧二,调节柱位于前叉立管的底端和固定块之间套设有弹簧三,横杆与固定块之间设置有弹簧四。有益效果:可以有效地消减震动,使骑行更加舒适,另外还可以保护自行车,延长自行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
技术介绍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现在自行车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是人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可以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自行车出游;自行车本身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有公路自行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场地自行车赛、特技自行车比赛等,为了便于人们对自行车的使用,前叉需要带有减震功能,而现有的自行车前叉减震效果差,从而影响人们的使用,同时,现有的具有减震的自行车前叉都是固定的范围,不能根据不同路段进行根据自己需求的减震。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包括前叉腿、前叉立管和支撑杆,所述前叉立管位于所述前叉腿的上方,所述支撑杆穿插于所述前叉立管的两端,所述前叉腿的上端相对应侧边均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叉肩,所述前叉立管的中部套设有与所述叉肩的中部固定连接承接块,所述前叉腿的上端中部和所述连杆的底端连通有通槽,所述支撑杆穿插于所述通槽的内部,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通槽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弹簧一,所述前叉立管的下端且位于所述叉肩的下方均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一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杆相配合连接的加固块,所述固定块的上端中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前叉立管的下端中部设置有长槽,所述长槽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前叉立管的中部设置有螺纹槽,所述前叉立管和所述固定块的中部设置有穿插所述长槽、所述螺纹槽和所述凹槽的调节柱,所述调节柱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槽相配合的螺纹柱,所述固定块的中部穿插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柱固定连接的转动杆,并且,所述转动杆穿插所述调节柱的中部,所述转动杆的底端设置有转动把手,所述转动杆位于所述调节柱与所述凹槽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弹簧二,所述调节柱位于所述前叉立管的底端和所述固定块之间套设有弹簧三,所述横杆与所述固定块之间设置有弹簧四。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与所述连杆和所述前叉腿均为一体连接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承接块与所述前叉立管之间焊接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加固块与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柱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长槽和所述凹槽内壁相配合的滑块。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把手的与所述转动杆为一体连接结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螺纹柱进行调整高度,配合弹簧二的作用下对调节柱高度调节,前叉立管在调节柱及滑块中滑动,通过自行车前叉中设置的弹簧一、弹簧二、弹簧三和弹簧四,在自行车行驶遇到不平整路面而发生颠簸时,可以有效地消减震动,使骑行更加舒适,另外还可以保护自行车,延长自行车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的图1A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的调节柱连接示意图。图中:1、前叉腿;2、前叉立管;3、支撑杆;4、连杆;5、固定块;6、叉肩;7、承接块;8、通槽;9、弹簧一;10、横杆;11、加固块;12、凹槽;13、长槽;14、螺纹槽;15、调节柱;16、螺纹柱;17、转动杆;18、转动把手;19、弹簧二;20、弹簧三;21、弹簧四;22、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包括前叉腿1、前叉立管2和支撑杆3,所述前叉立管2位于所述前叉腿1的上方,所述支撑杆3穿插于所述前叉立管2的两端,所述前叉腿1的上端相对应侧边均设置有连杆4,所述连杆4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块5,所述支撑杆3的上端设置有叉肩6,所述前叉立管2的中部套设有与所述叉肩6的中部固定连接承接块7,所述前叉腿1的上端中部和所述连杆4的底端连通有通槽8,所述支撑杆3穿插于所述通槽8的内部,所述支撑杆3与所述通槽8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弹簧一9,所述前叉立管2的下端且位于所述叉肩6的下方均设置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的一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杆3相配合连接的加固块11,所述固定块5的上端中部设置有凹槽12,所述前叉立管2的下端中部设置有长槽13,所述长槽13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前叉立管2的中部设置有螺纹槽14,所述前叉立管2和所述固定块5的中部设置有穿插所述长槽13、所述螺纹槽14和所述凹槽12的调节柱15,所述调节柱15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槽14相配合的螺纹柱16,所述固定块5的中部穿插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柱16固定连接的转动杆17,并且,所述转动杆17穿插所述调节柱15的中部,所述转动杆17的底端设置有转动把手18,所述转动杆17位于所述调节柱15与所述凹槽12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弹簧二19,所述调节柱15位于所述前叉立管2的底端和所述固定块5之间套设有弹簧三20,所述横杆10与所述固定块5之间设置有弹簧四21。实施例二:如图1-3所示,所述固定块5与所述连杆4和所述前叉腿1均为一体连接结构。所述承接块7与所述前叉立管2之间焊接固定连接。所述加固块11与所述支撑杆3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如图1-3所示,所述调节柱15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长槽13和所述凹槽12内壁相配合的滑块22。所述转动把手18的与所述转动杆17为一体连接结构。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实际应用时,通过转动把手18对转动杆17转动带动转动杆17顶端的螺纹柱16转动,使得螺纹柱16与前叉立管2内的螺纹槽14进行转动,螺纹柱16进行调整高度,进而在弹簧二19的作用下对调节柱15高度在转动杆17中滑动调整,进而在运动过程中,前叉立管2在调节柱15及滑块22中滑动,并在弹簧三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腿(1)、前叉立管(2)和支撑杆(3),所述前叉立管(2)位于所述前叉腿(1)的上方,所述支撑杆(3)穿插于所述前叉立管(2)的两端,所述前叉腿(1)的上端相对应侧边均设置有连杆(4),所述连杆(4)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块(5),所述支撑杆(3)的上端设置有叉肩(6),所述前叉立管(2)的中部套设有与所述叉肩(6)的中部固定连接承接块(7),所述前叉腿(1)的上端中部和所述连杆(4)的底端连通有通槽(8),所述支撑杆(3)穿插于所述通槽(8)的内部,所述支撑杆(3)与所述通槽(8)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弹簧一(9),所述前叉立管(2)的下端且位于所述叉肩(6)的下方均设置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的一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杆(3)相配合连接的加固块(11),所述固定块(5)的上端中部设置有凹槽(12),所述前叉立管(2)的下端中部设置有长槽(13),所述长槽(13)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前叉立管(2)的中部设置有螺纹槽(14),所述前叉立管(2)和所述固定块(5)的中部设置有穿插所述长槽(13)、所述螺纹槽(14)和所述凹槽(12)的调节柱(15),所述调节柱(15)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槽(14)相配合的螺纹柱(16),所述固定块(5)的中部穿插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柱(16)固定连接的转动杆(17),并且,所述转动杆(17)穿插所述调节柱(15)的中部,所述转动杆(17)的底端设置有转动把手(18),所述转动杆(17)位于所述调节柱(15)与所述凹槽(12)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弹簧二(19),所述调节柱(15)位于所述前叉立管(2)的底端和所述固定块(5)之间套设有弹簧三(20),所述横杆(10)与所述固定块(5)之间设置有弹簧四(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的连杆式避震前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腿(1)、前叉立管(2)和支撑杆(3),所述前叉立管(2)位于所述前叉腿(1)的上方,所述支撑杆(3)穿插于所述前叉立管(2)的两端,所述前叉腿(1)的上端相对应侧边均设置有连杆(4),所述连杆(4)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块(5),所述支撑杆(3)的上端设置有叉肩(6),所述前叉立管(2)的中部套设有与所述叉肩(6)的中部固定连接承接块(7),所述前叉腿(1)的上端中部和所述连杆(4)的底端连通有通槽(8),所述支撑杆(3)穿插于所述通槽(8)的内部,所述支撑杆(3)与所述通槽(8)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弹簧一(9),所述前叉立管(2)的下端且位于所述叉肩(6)的下方均设置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的一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杆(3)相配合连接的加固块(11),所述固定块(5)的上端中部设置有凹槽(12),所述前叉立管(2)的下端中部设置有长槽(13),所述长槽(13)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前叉立管(2)的中部设置有螺纹槽(14),所述前叉立管(2)和所述固定块(5)的中部设置有穿插所述长槽(13)、所述螺纹槽(14)和所述凹槽(12)的调节柱(15),所述调节柱(15)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槽(14)相配合的螺纹柱(16),所述固定块(5)的中部穿插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柱(16)固定连接的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凤明林兰梅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海陵区明凡车件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