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及其前叉避震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7725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及其前叉避震器结构,前叉避震器结构设置于自行车的头管内且连接于前叉,前叉避震器结构包含上承座、内管、四个滚柱排、定位轴及上弹簧。上承座可动地容设于内管,内管可动地容设于头管,内管的上端连接上承座,内管的下端连接前叉,且内管包含四个外承靠面。四个滚柱排容设于头管,且各滚柱排对应各外承靠面,定位轴可动地插设于内管,定位轴的第一端限位于内管中,定位轴的第二端固定于头管。上弹簧容设于内管且套设于定位轴外侧,上弹簧限位于定位轴的第一端与上承座之间。其中,前叉受力使定位轴相对内管位移,以使上弹簧变形。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叉避震器结构,可以减少冲击造成的不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及其前叉避震器结构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及其避震器结构,且尤其是有关一种自行车及其前叉避震器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环保及运动风气盛行,自行车的使用率也大幅提升,而为了增加骑乘时的舒适感及自行车的使用寿命,一般的自行车配备有避震装置,借此因应不同的路面变化而提供避震功能,减少自行车的损害。公知的前叉避震装置是装设于自行车把手的头管并连接前叉的基座,此种前叉避震装置具有内管可相对头管位移,而内管中设置有弹簧提供复位及蓄力功能。然而,当冲力过大无法被弹簧完全吸收时,使用者仍会感觉到振动,而容易产生不适感。有鉴于此,如何有效改善前叉避震装置的结构以减少冲击造成的不适感,遂成相关业者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及其前叉避震器结构,通过结构配置,可减少冲击造成的不适感。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前叉避震器结构,其设置于自行车的头管内且连接于前叉,前叉避震器结构包含上承座、内管、四个滚柱排、定位轴及上弹簧。上承座可动地容设于头管,内管可动地容设于头管,内管的上端连接上承座,内管的下端连接前叉,且内管包含四个外承靠面。四个滚柱排容设于头管,且各滚柱排对应各外承靠面,定位轴可动地插设于内管,定位轴的第一端限位于内管中,定位轴的第二端固定于头管。上弹簧容设于内管且套设于定位轴外侧,上弹簧限位于定位轴的第一端与上承座之间。其中,前叉受力使定位轴相对内管位移,以使上弹簧变形。依据前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的多个实施例,前述前叉避震器结构还包含四个衬片,四个衬片容设于头管内,各衬片对应各滚柱排,使各滚柱排被夹于各衬片与各外承靠面之间。依据前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的多个实施例,前述前叉避震器结构还包含中心杆及主弹簧。中心杆容设于内管,中心杆包含顶端抵顶定位轴的第一端,主弹簧容设于内管且套设于中心杆。依据前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的多个实施例,前述前叉避震器结构还包含下缓冲块,其限位于主弹簧远离中心杆的一端。依据前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的多个实施例,其中,下缓冲块包含多个外环凹,前述多个外环凹分别限位主弹簧的多个簧圈。依据前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的多个实施例,前述前叉避震器结构还包含下承座,其限位于前叉且连接内管的下端,其中,下缓冲块抵靠下承座。依据前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的多个实施例,前述前叉避震器结构还包含至少一个弹簧销,其位于前叉的至少一个卡槽内,内管包含至少一个外嵌槽位于内管的下端,前述至少一个外嵌槽对应前述至少一个弹簧销。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其包含头管、防尘套固定座、防尘套、前叉以及前叉避震器结构。防尘套固定座连接于头管的一端且包含内环槽,防尘套连接防尘套固定座,前叉连接防尘套。前叉避震器结构设置头管内且连接前叉,前叉避震器结构包含上承座、内管、四个滚柱排、定位轴、上弹簧及油封。上承座可动地容设于头管,内管可动地容设于头管,内管的上端连接上承座,内管的下端连接前叉,且内管包含四个外承靠面。四个滚柱排容设于头管,且各滚柱排对应各外承靠面,定位轴可动地插设于内管,定位轴的第一端限位于内管中,定位轴的第二端固定于头管。上弹簧容设于内管且套设于定位轴外侧,上弹簧限位于定位轴的第一端与上承座之间,油封套设于内管外侧且容设于内环槽。其中,前叉受力使定位轴相对内管位移,以使上弹簧变形。依据前述的自行车的多个实施例,前述前叉避震器结构还包含中心杆及主弹簧。中心杆容设于内管,中心杆包含顶端抵顶定位轴的第一端,主弹簧容设于内管且套设于中心杆。依据前述的自行车的多个实施例,前述前叉避震器结构还包含下缓冲块,其限位于主弹簧远离中心杆的一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技术的自行车及其前叉避震器结构,通过上弹簧变形蓄力,可以增加定位轴与内管间相对位移的阻力,而能降低快速冲击造成的不适感。附图说明图1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前叉避震器结构设置于自行车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实施例的前叉避震器结构与自行车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1实施例的前叉避震器结构与自行车的一部分剖视示意图;图4绘示图1实施例的前叉避震器结构与自行车的另一部分剖视示意图;图5绘示图3实施例的前叉避震器结构与自行车沿割面线5-5的部分剖视示意图;以及图6绘示图3实施例的前叉避震器结构与自行车沿割面线6-6的部分剖视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00-前叉避震器结构,1110-上承座,1120-内管,1121-外承靠面,1122-外嵌槽,1130-滚柱排,1140-定位轴,1141-第一端,1142-第二端,1150-上弹簧,1160-衬片,1170-中心杆,1171-顶端,1172-底端,1180-主弹簧,1190-下缓冲块,1191-外环凹,1200-下承座,1210-固定环,1230-上抵靠环,1240-下抵靠环,1250-弹簧销,1260-油封,2000-自行车,2100-头管,2110-容槽,2200-前叉,2210-卡槽,2300-防尘套固定座,2310-内环槽,2400-防尘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或类似的编号表示。此外,本文中当某一元件(或机构或模块等)“连接”、“设置”或“耦合”于另一元件,可指所述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也可指某一元件是间接连接、间接设置或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意即,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当有明示某一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时,才表示没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元件或成分,而对元件/成分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元件/成分也可改称为第二元件/成分。且本文中的元件/成分/机构/模块的组合非此领域中的一般周知、常规或公知的组合,不能以元件/成分/机构/模块本身是否为公知,来判定其组合关系是否容易被
中的通常知识者轻易完成。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前叉避震器结构1000设置于自行车2000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实施例的前叉避震器结构1000与自行车200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1实施例的前叉避震器结构1000与自行车2000的部分剖视示意图。前叉避震器结构1000设置于自行车2000的头管2100内且连接于前叉2200,前叉避震器结构1000包含上承座1110、内管1120、四个滚柱排1130、定位轴1140及上弹簧1150。上承座1110可动地容设于头管2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叉避震器结构,设置于自行车的头管内且连接于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避震器结构包含:/n上承座,可动地容设于所述头管;/n内管,可动地容设于所述头管,所述内管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承座,所述内管的下端连接所述前叉,且所述内管包含四个外承靠面;/n四个滚柱排,容设于所述头管,且各所述滚柱排对应各所述外承靠面;/n定位轴,可动地插设于所述内管,所述定位轴的第一端限位于所述内管中,所述定位轴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头管;以及/n上弹簧,容设于所述内管且套设于所述定位轴外侧,所述上弹簧限位于所述定位轴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上承座之间;/n其中,所述前叉受力使所述定位轴相对所述内管位移,以使所述上弹簧变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叉避震器结构,设置于自行车的头管内且连接于前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避震器结构包含:
上承座,可动地容设于所述头管;
内管,可动地容设于所述头管,所述内管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承座,所述内管的下端连接所述前叉,且所述内管包含四个外承靠面;
四个滚柱排,容设于所述头管,且各所述滚柱排对应各所述外承靠面;
定位轴,可动地插设于所述内管,所述定位轴的第一端限位于所述内管中,所述定位轴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头管;以及
上弹簧,容设于所述内管且套设于所述定位轴外侧,所述上弹簧限位于所述定位轴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上承座之间;
其中,所述前叉受力使所述定位轴相对所述内管位移,以使所述上弹簧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四个衬片,容设于所述头管内,各所述衬片对应各所述滚柱排,使各所述滚柱排被夹于各所述衬片与各所述外承靠面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中心杆,容设于所述内管,所述中心杆包含顶端抵顶所述定位轴的所述第一端;以及
主弹簧,容设于所述内管且套设于所述中心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下缓冲块,限位于所述主弹簧远离所述中心杆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缓冲块包含:
多个外环凹,所述多个外环凹分别限位所述主弹簧的多个簧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下承座,限位于所述前叉且连接所述内管的所述下端;
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文祥范扬平
申请(专利权)人:亚大国际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