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750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包括壳体和叠合板模具,所述叠合板模具的底模为钢模,所述钢模上开设有与木质圆板相匹配的穿槽,所述钢模底部开设有围绕所述穿槽边缘设置的边缘圆槽,所述木质圆板底部两侧均固定设有细杆,所述细杆另一端分别固定设有弹簧片。有益效果:转动木质圆板时,先将弹簧片进行缩短,通过手动抓住手动调节机构进行转动木质圆板,再松开手动调节机构,使其弹簧片复位伸长,带动卡杆进行移动卡在卡口内部,从而将木质圆板与叠合板模具进行稳定连接,在叠合板模具中浇筑混凝土并使用振捣棒进行振动,混凝土成型养护,取出木质圆板再拆除叠合板模具,检查清理该线管盒,做好成品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
技术介绍
建筑工业化生产预制叠合板,需要在叠合板上预埋线管盒和电气导管,叠合板底模板为钢模,上面铺设骨架钢筋,将线管盒用铁丝绑扎在骨架钢筋上,然后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待混凝土凝固成型后,线管盒位置固定,然后拆模并检查清理线管盒;在使用时,将第一次浇筑后的叠合板在施工现场吊装组合完成,再在其上铺设骨架钢筋,并将电气导管连接于各线管盒,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并成型养护,完成叠合板制作。但是现有叠合板线管盒存在以下不足,现有叠合板线管盒盒体上缠绕绑扎铁丝并连接在骨架钢筋上,但由于底模板钢模平整光滑使得线管盒易滑动,在第一次混凝土浇筑时,由于对混凝土使用振捣棒产生振动,导致线管盒极易发生位移和偏离,影响施工精度和质量,造成返工浪费。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包括壳体和叠合板模具,所述叠合板模具的底模为钢模,所述钢模上开设有与木质圆板相匹配的穿槽,所述钢模底部开设有围绕所述穿槽边缘设置的边缘圆槽,所述木质圆板底部两侧均固定设有细杆,所述细杆另一端分别固定设有弹簧片,所述弹簧片另一端固定设有卡杆,所述边缘圆槽的槽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杆相匹配的卡口,所述木质圆板顶部穿过所述叠合板模具,所述木质圆板顶部套设有所述壳体,所述细杆底端固定设有手动调节机构,所述壳体内壁两侧固定设有方块,所述方块上开设有卡紧槽,所述木质圆板两侧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卡紧槽相匹配的夹杆,所述叠合板模具中浇筑有混凝土。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的耳孔,所述叠合板模具上穿插有骨架钢筋。进一步的,所述手动调节机构为竖向细杆,所述竖向细杆固定在所述细杆底端。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连接接头的接口,所述接头连接电气导管,所述接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侧顶端与所述木质圆板顶端相接触,所述钢模上开设有横向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搭建好叠合板模具,在叠合板模具上的钢模开设穿槽,将木质圆板穿过穿槽,使其木质圆板顶部位于钢模的上方,将壳体套在木质圆板顶部,此时转动木质圆板,从而带动夹杆进行转动,使其夹杆转动卡入方块上开设有卡紧槽内,从而对壳体起到稳定的固定,保证该线管盒位置准确可靠,此时卡杆与卡口相对应,转动木质圆板时,先将弹簧片进行缩短,通过手动抓住手动调节机构进行转动木质圆板,再松开手动调节机构,使其弹簧片复位伸长,带动卡杆进行移动卡在卡口内部,从而将木质圆板与叠合板模具进行稳定连接,在叠合板模具中浇筑混凝土并使用振捣棒进行振动,混凝土成型养护,取出木质圆板再拆除叠合板模具,检查清理该线管盒,做好成品保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的主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的钢模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的混凝土示意图。附图标记:1、壳体;2、叠合板模具;3、钢模;4、木质圆板;5、穿槽;6、边缘圆槽;7、细杆;8、弹簧片;9、卡杆;10、卡口;11、方块;12、卡紧槽;13、夹杆;14、混凝土;15、骨架钢筋;16、竖向细杆;17、接头;18、耳孔;19、横向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包括壳体1和叠合板模具2,所述叠合板模具2的底模为钢模3,所述钢模3上开设有与木质圆板4相匹配的穿槽5,所述钢模3底部开设有围绕所述穿槽5边缘设置的边缘圆槽6,所述木质圆板4底部两侧均固定设有细杆7,所述细杆7另一端分别固定设有弹簧片8,所述弹簧片8另一端固定设有卡杆9,所述边缘圆槽6的槽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杆9相匹配的卡口10,所述木质圆板4顶部穿过所述叠合板模具2,所述木质圆板4顶部套设有所述壳体1,所述细杆7底端固定设有手动调节机构,所述壳体1内壁两侧固定设有方块11,所述方块11上开设有卡紧槽12,所述木质圆板4两侧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卡紧槽12相匹配的夹杆13,所述叠合板模具2中浇筑有混凝土14。实施例二:请参阅图1,对于壳体1来说,所述壳体1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的耳孔18,所述叠合板模具2上穿插有骨架钢筋15。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益效果:耳孔18可穿过铁丝等将其与叠合板的骨架钢筋15绑扎牢固,以固定牢固壳体1。实施例三:请参阅图1,对于手动调节机构来说,所述手动调节机构为竖向细杆16,所述竖向细杆16固定在所述细杆7底端。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益效果:手动抓住竖向细杆16,可带动弹簧片8的伸长或者复位。实施例四:请参阅图1,对于壳体1来说,所述壳体1上设有用于连接接头17的接口,所述接头17连接电气导管,所述接口设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实施例五:请参阅图1,对于壳体1来说,所述壳体1内侧顶端与所述木质圆板4顶端相接触,所述钢模3上开设有横向通孔19。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益效果:壳体1套在木质圆板4顶部,壳体1内侧顶端与木质圆板4顶端相接触,此时才可以很好的保证夹杆13与卡紧槽12的对应,钢模3上开设有横向通孔19,减少钢模3的重量。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实际应用时,搭建好叠合板模具2,在叠合板模具2上的钢模3开设穿槽5,将木质圆板4穿过穿槽5,使其木质圆板4顶部位于钢模3的上方,将壳体1套在木质圆板4顶部,此时转动木质圆板4,从而带动夹杆13进行转动,使其夹杆13转动卡入方块11上开设有卡紧槽12内,从而对壳体1起到稳定的固定,保证该线管盒位置准确可靠,此时卡杆9与卡口10相对应,转动木质圆板4时,先将弹簧片8进行缩短,通过手动抓住手动调节机构进行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叠合板模具(2),所述叠合板模具(2)的底模为钢模(3),所述钢模(3)上开设有与木质圆板(4)相匹配的穿槽(5),所述钢模(3)底部开设有围绕所述穿槽(5)边缘设置的边缘圆槽(6),所述木质圆板(4)底部两侧均固定设有细杆(7),所述细杆(7)另一端分别固定设有弹簧片(8),所述弹簧片(8)另一端固定设有卡杆(9),所述边缘圆槽(6)的槽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杆(9)相匹配的卡口(10),所述木质圆板(4)顶部穿过所述叠合板模具(2),所述木质圆板(4)顶部套设有所述壳体(1),所述细杆(7)底端固定设有手动调节机构,所述壳体(1)内壁两侧固定设有方块(11),所述方块(11)上开设有卡紧槽(12),所述木质圆板(4)两侧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卡紧槽(12)相匹配的夹杆(13),所述叠合板模具(2)中浇筑有混凝土(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叠合板线管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叠合板模具(2),所述叠合板模具(2)的底模为钢模(3),所述钢模(3)上开设有与木质圆板(4)相匹配的穿槽(5),所述钢模(3)底部开设有围绕所述穿槽(5)边缘设置的边缘圆槽(6),所述木质圆板(4)底部两侧均固定设有细杆(7),所述细杆(7)另一端分别固定设有弹簧片(8),所述弹簧片(8)另一端固定设有卡杆(9),所述边缘圆槽(6)的槽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杆(9)相匹配的卡口(10),所述木质圆板(4)顶部穿过所述叠合板模具(2),所述木质圆板(4)顶部套设有所述壳体(1),所述细杆(7)底端固定设有手动调节机构,所述壳体(1)内壁两侧固定设有方块(11),所述方块(11)上开设有卡紧槽(12),所述木质圆板(4)两侧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卡紧槽(12)相匹配的夹杆(13),所述叠合板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功起吕天军秦承良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高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