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扳手,其包含一柄部,柄部包含一握把及一枢转杆,枢转杆的一端固设于握把;一头部,其包含一容座、一套筒座、一从动齿及一主动齿,容座围绕形成一内部空间且具有一前开口、一后开口及一侧开口,侧开口周缘向外延伸形成一衔接部,衔接部与握把可旋转地相互套设,套筒座可旋转地位于容座内,从动齿及主动齿皆为伞型齿轮,从动齿套设固定于套筒座且位于容座的内部空间,主动齿套设固定于枢转杆且啮合于从动齿,使用者仅需借由转动握把即可驱动套筒座以达到对螺帽进行锁紧或放松的功效,借此可大幅减少操作柄握把时所需占用的活动空间,达到有利于应用在狭小空间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扳手
本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尤指一种借由改变握柄旋转方向可改变套筒施力方向的扳手。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扳手,尤指棘轮扳手,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其包含一柄部及一头部,柄部为一杆体,头部固设于柄部的一端,头部具有一容槽,容槽内设置有一棘轮部,棘轮部的一端连接一套筒座且凸伸于头部的一端,棘轮部的另一端连接一方向拨纽,且方向拨纽位于头部的另一端,使用者借由将一套筒的一端套设于套筒座上,并且将套筒的另一端再套设于一外部的螺帽,经由拨动方向拨纽选定一锁紧或放松状态,即可借由对柄部的摆动施力,以头部为轴心进行在一特定旋转角度内来回的摆动枢转,达到对螺帽锁紧或放松的功效。然而,前述的扳手设计,于操作的过程中因为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供柄部摆动枢转的操作空间,所以当螺帽位于较为狭窄的空间时,容易导致板手无空间枢转而无法正常操作;即便是空间略微充足的状态下,亦会增加操作的困难度,换言之,因为套筒单次可旋转的角度取决于柄部单次可枢转的角度,而当受限于空间不足时,则柄部可枢转的角度相较于正常空间使用下更小,导致需经由更多次的来回枢转才能将螺帽锁紧或放松,不但耗费时间也增加人力成本;因此,现有技术的棘轮扳手,其整体构造存在有如前述的问题及缺点,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扳手,其借由转动握把即可达到对螺帽进行锁紧或放松的功效,借此可大幅减少操作握把时所需占用的活动空间,达到有利于应用在狭小空间之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扳手,其包含:<br>一柄部,其包含一握把及一枢转杆,该握把为一柱状体,该枢转杆的一端固设于该握把;一头部,其包含一容座、一套筒座、一从动齿及一主动齿,该容座围绕形成一内部空间且具有一前开口、一后开口及一侧开口,该容座的二端开口分别为该前开口及该后开口,该侧开口贯穿该容座的侧壁面,且该侧开口周缘向外延伸形成一衔接部,该衔接部与该握把可旋转地相互套设,该套筒座贯穿该后开口及该前开口且可旋转地位于该容座,该从动齿为伞型齿轮,该从动齿套设固定于该套筒座且位于该内部空间内,该主动齿为伞型齿轮且位于该容座的内部空间,该主动齿套设固定于该枢转杆的另一端且啮合于该从动齿。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扳手,其中该容座为一中空柱状体,该前开口及该后开口分别位于该容座的二端,该侧开口贯穿该容座的侧壁面,且该容座位于该侧开口的周缘贴靠于该握把。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扳手,其中该握把的一端形成有一接合部,该接合部内凹形成一凹槽,该凹槽的槽底穿设有一穿槽,该枢转杆贯穿该凹槽及该穿槽,且该主动齿的一端穿设于该凹槽内,该接合部的外壁面贴靠于该容座的该侧开口。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扳手,其中该枢转杆为多边形柱体,该穿槽为多边形穿槽,该主动齿贯穿有一固定孔,该穿槽及该固定孔的形状对应于该枢转杆的形状,该枢转杆一端的外壁面贴靠于该穿槽的内壁面,该枢转杆另一端的外壁面贴靠于该固定孔的内壁面。进一步而言,所述的扳手,其中该套筒座进一步形成一前定位槽,该前定位槽环绕内凹成形于该套筒座的外壁面且邻近于该容座的该前开口,该从动齿的外壁面邻近于该后开口位置环绕内凹形成一后定位槽,该头部进一步包含一前盖板、一前定位片及一后定位片,该前盖板为一中空片体且套设于该套筒座并固定于该容座的该前开口周缘,该前定位片为一中空片体且套设于该前定位槽贴靠于该前盖板,该后定位片为一中空片体且套设于该后定位槽贴靠于该容座。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借由转动握持部即可达到对螺帽进行锁紧或放松的功效,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扳手借由对柄部的摆动施力,以头部为轴心进行在一特定旋转角度内来回的摆动枢转,本技术以枢转杆为转动中心对柄部进行转动,可大幅减少操作柄部时所需占用的活动空间,且仅要螺帽位于套筒座可套入的位置皆可对螺帽进行锁紧或放松的动作,有利于应用在狭小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的扳手包含一柄部10及一头部20。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柄部10包含一握把11及一枢转杆13,握把11为一柱状体,握把11的一端形成有一接合部111,接合部111端面沿握把11的轴向方向内凹形成一凹槽112,凹槽112的槽底穿设有一穿槽113,穿槽113为多边形的槽体形状且朝向握把11的另一端延伸,接合部111的外壁面环绕内凹形成一止挡部114,止挡部114形成有一止挡面;握把11的另一端具有一握持部12,握持部12环绕凸设于握把11的外壁面且握持部12的外径大于接合部111的外径。枢转杆13为一多边形杆体,其形状对应于穿槽113的形状,枢转杆13的一端贯穿凹槽112且穿设固定于穿槽113内,即枢转杆13的外壁面贴靠于穿槽113的内壁面,但不以此为限,穿槽113及枢转杆13的形式可依使用者需求做改变,仅要能达到枢转杆13固设于握把11的功效即可。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头部20包含一容座21、一套筒座22、一前盖板23、一前定位片24、一从动齿25、一后定位片26及一主动齿27,容座21为一中空柱状体且围绕形成一内部空间211,容座21具有一前开口212、一后开口213及一侧开口214,容座21的二端开口分别为前开口212及后开口213,侧开口214贯穿容座21的侧壁面,且侧开口214周缘向外延伸形成一衔接部215,衔接部215的形状对应于接合部111的形状,使得衔接部215以其内壁面与接合部111的止挡部114可旋转地相互套设。套筒座22为现有技术用以连接套筒(图式中未示)的组件,其与套筒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套筒座22可旋转地贯穿容座21的后开口213及前开口212且定位于其中,详言之,套筒座22形成有一前定位槽221及一后突部222,前定位槽221环绕内凹成形于套筒座22的外壁面且邻近于容座21的前开口212,前盖板23为一中空片体且套设于套筒座22并固定于容座21的前开口212周缘,前定位片24为一中空片体且套设于前定位槽221贴靠于前盖板23,后突部222环绕凸设于套筒座22的外壁面且邻近于容座21的后开口213。从动齿25为伞型齿轮,其套设固定于套筒座22的外壁面且抵靠套筒座22的后突部222,从动齿25位于容座21的内部空间211内,从动齿25的外壁面邻近于后开口213位置环绕内凹形成一后定位槽251;后定位片26为一中空片体且套设于后定位槽251贴靠于容座21的外壁面,借由前盖板23、前定位片24、后定位片26及后突部222将套筒座22可旋转地定位于容座21中,但不以此为限,定位套筒座22的形式可依使用者需求做改变,仅要能达套筒座22可定位于容座21中且可旋转的功效即可。主动齿27为伞型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柄部,其包含一握把及一枢转杆,该握把为一柱状体,该枢转杆的一端固设于该握把;/n一头部,其包含一容座、一套筒座、一从动齿及一主动齿,该容座围绕形成一内部空间且具有一前开口、一后开口及一侧开口,该容座的二端开口分别为该前开口及该后开口,该侧开口贯穿该容座的侧壁面,且该侧开口周缘向外延伸形成一衔接部,该衔接部与该握把可旋转地相互套设,该套筒座贯穿该后开口及该前开口且可旋转地位于该容座,该从动齿为伞型齿轮,该从动齿套设固定于该套筒座且位于该内部空间内,该主动齿为伞型齿轮且位于该容座的内部空间,该主动齿套设固定于该枢转杆的另一端且啮合于该从动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柄部,其包含一握把及一枢转杆,该握把为一柱状体,该枢转杆的一端固设于该握把;
一头部,其包含一容座、一套筒座、一从动齿及一主动齿,该容座围绕形成一内部空间且具有一前开口、一后开口及一侧开口,该容座的二端开口分别为该前开口及该后开口,该侧开口贯穿该容座的侧壁面,且该侧开口周缘向外延伸形成一衔接部,该衔接部与该握把可旋转地相互套设,该套筒座贯穿该后开口及该前开口且可旋转地位于该容座,该从动齿为伞型齿轮,该从动齿套设固定于该套筒座且位于该内部空间内,该主动齿为伞型齿轮且位于该容座的内部空间,该主动齿套设固定于该枢转杆的另一端且啮合于该从动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容座为一中空柱状体,该前开口及该后开口分别位于该容座的二端,该侧开口贯穿该容座的侧壁面,且该容座位于该侧开口的周缘贴靠于该握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握把的一端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旺连,
申请(专利权)人:张旺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