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书明专利>正文

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6895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27
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导气管,导气管的一端设有竖直设置的训练腔,在训练腔内设有弹性气球,训练腔的上端开口,从训练腔的上端开口处螺纹连接有调节筒,调节筒的下端开口,在调节筒下端的边缘处设有环形止档,在调节筒内设有升降板,升降板放置于环形止档上,在调节筒的上端设有第一导气管,第一导气管上设有阀门,在导气管上连接有第二导气管,第一导气管与第二导气管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在升降板上设有传动杆,传动杆穿出调节筒的上端,传动杆的上端通过连接杆与阀门的把手铰接,用于带动阀门开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能够方便快捷的调节肺功能训练的强度,并且采用弹性气球,不会因为经常使用导致漏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训练康复
,特别是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在肺部患有疾病的患者康复后通常需要对其肺部进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肺部的运动功能及其肺活量,使病人能够正常的生活及运动。目前的康复过程中医生常建议患者通过吹气球的形式来进行恢复,但吹气球的形式操作不便,也不卫生,气球口与口部无法很好的接触并保证不漏气;虽然现有技术当中已有专门用于肺功能训练的装置,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160945U所公开的技术专利“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训练装置”,但该装置无法调节训练的强度,并且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类似于该装置中的“皮碗”来进行密封并形成,但长久使用后密闭性会变差,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提能够很方便的调节吐气的训练强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导气管,导气管的一端设有竖直设置的训练腔,在训练腔内设有弹性气球,训练腔的上端开口,从训练腔的上端开口处螺纹连接有调节筒,调节筒的下端开口,在调节筒下端的边缘处设有环形止档,在调节筒内设有升降板,升降板放置于环形止档上,在调节筒的上端设有第一导气管,第一导气管上设有阀门,在导气管上连接有第二导气管,第一导气管与第二导气管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在升降板上设有传动杆,传动杆穿出调节筒的上端,传动杆的上端通过连接杆与阀门的把手铰接,用于带动阀门开合。优选的,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设有面罩。优选的,所述面罩的内侧设有干燥机层。优选的,所述调节筒内设有弹性气球固定装置,弹性气球固定装置的边缘为环形结构,中部为螺纹管,固定环与螺纹管螺纹连接,在固定环上设有弹性气球。优选的,所述训练腔与导气管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调节筒的上端设有保护罩。本技术提供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能够方便快捷的调节肺功能训练的强度,并且采用弹性气球,不会因为经常使用导致漏气。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弹性气球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图5中A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导气管1,导气管1的一端设有竖直设置的训练腔2,在训练腔2内设有弹性气球3,训练腔2的上端开口,从训练腔2的上端开口处螺纹连接有调节筒4,调节筒4的下端开口,在调节筒4下端的边缘处设有环形止档5,在调节筒4内设有升降板6,升降板6放置于环形止档5上,在调节筒4的上端设有第一导气管7,第一导气管7上设有阀门8,在导气管1上连接有第二导气管9,第一导气管7与第二导气管9之间通过软管10连接;在升降板6上设有传动杆11,传动杆11穿出调节筒4的上端,传动杆11的上端通过连接杆12与阀门8的把手13铰接,用于带动阀门8开合。阀门8的把手位于水平状态时阀门关闭,当传动杆11带动把手13顺时针旋转时阀门开启。优选的,所述导气管1的另一端设有面罩14。优选的,所述面罩14的内侧设有干燥机层15。减少进入装置内部的水汽,放置细菌滋生。优选的,如图3-4所示,所述调节筒4内设有弹性气球固定装置16,弹性气球固定装置16的边缘为环形结构,环形结构固定于训练腔2的内侧壁上,中部为螺纹管,固定环17与螺纹管螺纹连接,在固定环17上设有弹性气球3。便于拆卸及更换。优选的,所述训练腔2与导气管1螺纹连接。便于装置的拆卸及清洗。优选的,所述调节筒4的上端设有保护罩18。用于保护阀门8、把手13、连接杆12及传动杆11。在使用时,如图5-6所示,先旋转调节筒4来调节调节筒4的高度,从而调节训练腔2内空间的大小,空间越大,气球的膨胀空间就越大,训练强度就越大;使用者调节好调节筒4的高度后,从面罩14处向内吹气,弹性气球3膨胀,在不断的膨胀过程中,弹性气球3会将升降板6顶起,升降板6带动传动杆11向上运动,传动杆11带动把手13旋转,开启专利技术8,弹性气球3中的气体排出,完成一次吐气训练;弹性气球3消气之后,升降板6落下,带动传动杆11关闭阀门8,关闭之后进行下一次吐气训练,如此循环,完成训练。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气管(1),导气管(1)的一端设有竖直设置的训练腔(2),在训练腔(2)内设有弹性气球(3),训练腔(2)的上端开口,从训练腔(2)的上端开口处螺纹连接有调节筒(4),调节筒(4)的下端开口,在调节筒(4)下端的边缘处设有环形止档(5),在调节筒(4)内设有升降板(6),升降板(6)放置于环形止档(5)上,在调节筒(4)的上端设有第一导气管(7),第一导气管(7)上设有阀门(8),在导气管(1)上连接有第二导气管(9),第一导气管(7)与第二导气管(9)之间通过软管(10)连接;/n在升降板(6)上设有传动杆(11),传动杆(11)穿出调节筒(4)的上端,传动杆(11)的上端通过连接杆(12)与阀门(8)的把手(13)铰接,用于带动阀门(8)开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肺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气管(1),导气管(1)的一端设有竖直设置的训练腔(2),在训练腔(2)内设有弹性气球(3),训练腔(2)的上端开口,从训练腔(2)的上端开口处螺纹连接有调节筒(4),调节筒(4)的下端开口,在调节筒(4)下端的边缘处设有环形止档(5),在调节筒(4)内设有升降板(6),升降板(6)放置于环形止档(5)上,在调节筒(4)的上端设有第一导气管(7),第一导气管(7)上设有阀门(8),在导气管(1)上连接有第二导气管(9),第一导气管(7)与第二导气管(9)之间通过软管(10)连接;
在升降板(6)上设有传动杆(11),传动杆(11)穿出调节筒(4)的上端,传动杆(11)的上端通过连接杆(12)与阀门(8)的把手(13)铰接,用于带动阀门(8)开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书明袁峰陈永朝黄艳
申请(专利权)人:袁书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