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6627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卡扣,包括第一扣具与第二扣具,所述第一扣具的一端设置靶扣,另一端设置调整扣结构,所述第二扣具的一端设置所述调整扣结构,另一端设置连接纽,所述靶扣和连接纽插接卡合,所述调整扣结构包括基座和抵压件,所述基座底部设有供束带穿入的框口,抵压件以杠杆式枢接于基座上,其相对于框口的一端形成可抵止于束带表面的抵靠边,另一端为自由端。利用第一扣具与第二扣具上的调整扣结构在无须卸下束带的情况下,即可直接进行调整束带穿戴在人体部分的长度,且能够调整到符合穿戴者所须状态,即便出现需要卸下的情况,利用两扣具上的靶扣和连接纽也能够实现轻松卸下与穿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卡扣
本技术涉及束带长度调节配件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卡扣。
技术介绍
在人们的日常穿戴中,束带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衣服的腰带、泳镜的头带、帽子的扣带以及手表的表带。衣服的腰带可以使衣服更贴合腰身,穿着起来更加美观,羽绒服的腰带还可改变羽绒服的保暖程度,现有的腰带以打结的形式固定,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不容易打出漂亮的结,即使打出了漂亮的结也容易散掉,还有一些卡扣式腰带固定牢固,不能调节腰带长度。泳镜穿戴时,往往必须将头带进行调整以使得束紧力适中,不会过度压迫眼窝而照成眼窝不舒服。帽子穿戴时,也需将后面的扣带调整以适合头围大小,使得帽子不容易掉下。对于泳镜和帽子,现在技术中,调整两个固定端之间的束带长度时,必须将泳镜或者帽子由头上取下,于调整后再穿戴回头上。在表带的使用中,身体状况容易改变手腕的粗细,天气状态也影响手腕的特性,特别是在夏天当手腕趋于膨胀时,经常需要为了舒适而调整表带长度,数次来回调整后,由于档位卡位的限制也不能够使表带调整到满意。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卡扣,它扣合在束带上,可直接调整束带的长度,且能够调整到符合穿戴者所须状态,当出现需要卸下的情况,也能够实现轻松卸下与穿戴。本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卡扣,包括第一扣具与第二扣具,所述第一扣具的一端设置靶扣,另一端设置调整扣结构,所述第二扣具的一端设置所述调整扣结构,另一端设置连接纽,所述靶扣和连接纽插接卡合,所述调整扣结构包括基座和抵压件,所述基座底部设有供束带穿入的框口,抵压件以杠杆式枢接于基座上,其相对于框口的一端形成可抵止于束带表面的抵靠边,另一端为自由端。本技术的卡扣提供调整扣结构,通过抵压件以杠杆式进行枢接,使该抵压件的一端的抵靠边抵压于束带表面上,调整扣结构的位置被固定在束带上。相应的,束带表面可以设置凸棱,与抵靠边相抵,也可以依靠束带与抵靠边之间的摩擦力、抵压件与基座上枢接部分的摩擦力,维持调整扣结构被固定在束带上的状态。当使用者按压该抵压件的自由端时,抵压件的抵靠边即脱离对束带的抵压,调整扣结构在束带上可以自由移动,从而调节调整扣结构在束带上的位置,确定好位置后,再按下抵压件的一端,将抵靠边抵压于束带表面。本技术提供第一扣具与第二扣具都具有该调整扣结构,调整第一扣具和第二扣具的调整扣结构都可。调整扣结构在束带上的位置也即是第一扣具、第二扣具在束带上的位置,同时,第一扣具与第二扣具通过靶扣与连接纽连接,调整第一扣具与第二扣具在束带上的位置,从而直接调整穿戴在身体上那部分束带的长度,且能够调整到符合穿戴者所须状态。即便如此,当需要卸下调整时,直接按动第二扣具的连接纽,将连接纽从靶扣中脱离,束带分离,可直接脱下,靶扣和连接纽的连接方式使得脱下的过程中不容易夹住皮肤头发等。戴上的时候,将靶扣和连接纽插接卡合,是即使在脑后、身侧等看不见的位置下也能简单完成的动作。进一步地,所述抵压件靠近自由端的内表面形成第一凸脊,基座相对应处形成用于与第一凸脊卡合、阻止自由端被按压的第二凸脊。当使用者按压该抵压件的自由端时,抵压件的抵靠边即脱离对束带的抵压,同时靠近自由端的第一凸脊向下运动,在向下的过程中,第一凸脊接触第二凸脊,第二凸脊使得自由端不能再被向下按压,自由端的最低点可以在抵压件形成的杠杆的水平位置。这样限制了抵压件和基座的开口大小,也就是限制了束带导出口的大小,达到稳定卡位效果,方便调整,定位稳定。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边上设有扣槽,抵压件相对应处设有卡柱,这是抵压件以杠杆式枢接于基座上的一种具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第一扣具与第二扣具上的调整扣结构在无须卸下束带的情况下,即可直接进行调整束带穿戴在人体部分的长度,且能够调整到符合穿戴者所须状态,即便出现需要卸下的情况,利用两扣具上的靶扣和连接纽也能够实现轻松卸下与穿戴。调整扣结构中的第一凸脊与第二凸脊的设置限制束带导出口的大小,达到稳定卡位的效果,方便调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卡扣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镜卡扣在腰带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位本技术镜卡扣在泳镜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包括第一扣具1、第二扣具2、靶扣3、调整扣结构4、基座41、框口411、扣槽412、第二凸脊413、抵压件42、卡柱421、抵靠边422、第一凸脊423、连接纽5、束带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一种卡扣,包括第一扣具1与第二扣具2。图1中左侧是第一扣具1,右侧是第二扣具2,所述第一扣具1的一端设置靶扣3,另一端设置调整扣结构4,所述第二扣具2的一端设置所述调整扣结构4,另一端设置连接纽5,所述靶扣4和连接纽5插接卡合。所述调整扣结构4包括基座41和抵压件42,所述基座41底部设有供束带6穿入的框口411,抵压件42以杠杆式枢接于基座41上,所述基座41的相对两侧边上设有扣槽412,抵压件42相对应处设有卡柱421,抵压件42通过卡柱421穿过扣槽412的结构以杠杆式枢接于基座41上。抵压件42相对于框口411的一端形成可抵止于束带6表面的抵靠边421,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抵压件42靠近自由端的内表面形成第一凸脊423,基座41相对应处形成用于与第一凸脊423卡合、阻止自由端被按压的第二凸脊413。本技术的卡扣提供调整扣结构4,通过抵压件42以杠杆式进行枢接,使该抵压件42的一端的抵靠边422抵压于束带6表面上,调整扣结构4的位置被固定在束带6上。相应的,束带6表面可以设置凸棱,与抵靠边422相抵,也可以依靠束带6与抵靠边422之间的摩擦力、抵压件42与基座41上枢接部分的摩擦力,维持调整扣结构4被固定在束带6上的状态。当使用者按压该抵压件42的自由端时,抵压件42的抵靠边22即脱离对束带6的抵压,调整扣结构4在束带6上可以自由移动,从而调节调整扣结构4在束带6上的位置,确定好位置后,再按下抵压件42的一端,将抵靠边422抵压于束带6表面。当使用者按压该抵压件42的自由端时,抵压件42的抵靠边422即脱离对束带6的抵压,同时靠近自由端的第一凸脊423向下运动,在向下的过程中,第一凸脊423接触第二凸脊413,第二凸脊413使得自由端不能再被向下按压,自由端的最低点可以在抵压件42形成的杠杆的水平位置。这样限制了抵压件42和基座41的开口大小,也就是限制了束带6导出口的大小,达到稳定卡位效果,方便调整,定位稳定。本技术提供第一扣具1与第二扣具2都具有该调整扣结构4,调整第一扣具1和第二扣具2的调整扣结构4都可。调整扣结构4在束带6上的位置也即是第一扣具1、第二扣具2在束带6上的位置,同时,第一扣具1与第二扣具2通过靶扣3与连接纽4连接,调整第一扣具1与第二扣具2在束带6上的位置,从而直接调整穿戴在身体上那部分束带的长度,且能够调整到符合穿戴者所须状态。即便如此,当需要卸下调整时,直接按动第二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扣具(1)与第二扣具(2),所述第一扣具(1)的一端设置靶扣(3),另一端设置调整扣结构(4),所述第二扣具(2)的一端设置所述调整扣结构(4),另一端设置连接纽(5),所述靶扣(3)和连接纽(5)插接卡合,所述调整扣结构(4)包括基座(41)和抵压件(42),所述基座(41)底部设有供束带(6)穿入的框口(411),抵压件(42)以杠杆式枢接于基座(41)上,其相对于框口(411)的一端形成可抵止于束带(6)表面的抵靠边(422),另一端为自由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扣具(1)与第二扣具(2),所述第一扣具(1)的一端设置靶扣(3),另一端设置调整扣结构(4),所述第二扣具(2)的一端设置所述调整扣结构(4),另一端设置连接纽(5),所述靶扣(3)和连接纽(5)插接卡合,所述调整扣结构(4)包括基座(41)和抵压件(42),所述基座(41)底部设有供束带(6)穿入的框口(411),抵压件(42)以杠杆式枢接于基座(41)上,其相对于框口(411)的一端形成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娜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英华纺织服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