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低噪音碳纤维超微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663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噪音碳纤维超微电极,包括电极引线、毛细管和碳纤维,碳纤维与电极引线通过导电胶联接,并将导电胶联接部位密封于毛细管内,毛细管尖端熔融密封固定碳纤维,并露出碳纤维的尖端部分,该电极制作简单、成本低,电化学性能优良,不渗漏、噪音低、灵敏度高,可用于高时空分辨的单细胞释放动态监测及对细胞内单个囊泡进行分析研究。(*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低噪音碳纤维超微电极本技术涉及一种低噪音的碳纤维超微电极。所属
为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分析化学。碳纤维微电极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分析化学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足够的重视及广泛的应用。碳纤维微电极的制作一直采用环氧树脂胶封的方法,该法制得的电极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环氧树脂在溶液中渗漏现象,造成检测过程中大的噪音信号出现,不但降低了检测灵敏度,而且可能会污染所测定的对象。此外受环氧树脂限制,这种电极不宜在有机溶剂体系中进行检测及修饰等操作。对于碳纤维超微电极的制备,Ewing等人采用火焰蚀刻法,制得电极尖端直径约400nm左右。Wightman,Schulte等采用化学蚀刻法,尖端直径约500nm左右。张学记等采用离子束蚀刻的方法制得的电极尖端直径可小至几十纳米,但该法在一般化学实验室难以制备,且有成本高,耗时长(蚀刻一根电极约需20h)的缺点,难以推广使用。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噪音的碳纤维超微电极,这种低噪音的碳纤维超微电极可克服环氧树脂胶封电极的弊端,电极密封效果好,电化学性能优良,检测灵敏度高,可进行单细胞释放的高时空分辨动态监测及对细胞内单个囊泡进行分析研究。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低噪音的碳纤维超微电极,包括电极引线、毛细管和碳纤维,碳纤维与电极引线通过导电胶联接,并将导电胶联接部位密封于毛细管内,毛细管尖端熔融密封固定碳纤维,并露出碳纤维的尖端部分,其长度为100-300μm,毛细管的另一端则用环氧树酯密封。通常所用碳纤维的直径为8μm左右,当露出碳纤维的尖端部分的直径为100-300nm时,则又称为一种低噪音的碳纤维纳米电极。-->采用火焰熔融的方法将碳纤维密封于拉尖的玻璃毛细管内制得了低噪音的碳纤维微电极,并进一步将此电极经火焰蚀刻成尖端直径为100-300nm的碳纤维纳米电极,经扫描电镜及电化学表征,该电极表面光滑,电化学性能优良。与已有技术相比较,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碳纤维超微电极较好地解决了玻璃毛细管与碳纤维的密封问题,彻底克服了传统环氧树脂胶封电极易渗漏、噪音大的缺点,大大降低了电极的背景噪音,提高了检测灵敏度;2.克服了传统电极环氧树脂渗漏污染所测定溶液的缺点;3.由于碳纤维密封不涉及环氧树脂,电极可在有机溶剂体系中进行测定及修饰等操作,拓宽了碳纤维微电极的应用范围;4.火焰蚀刻所得的电极尖端直径可控在100-300nm之间,表面光滑,经电化学表征显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本技术的碳纤维纳米电极可用于开展单细胞释放的高时空分辨动态监测及对单个囊泡的研究工作。该电极成本低,制作简单,在一般化学实验室均可制作,为广泛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低噪音的碳纤维超微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电极引线,2为环氧树酯,3为玻璃毛细管,4为导电胶,5为碳纤维,6为熔融密封处,7为碳纤维电极尖端。图2a、2b分别为电极熔融密封处放大150、700倍的电镜照片,图2c为电极尖端放大5000倍的电镜照片。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一种低噪音的碳纤维纳米电极,以细铜丝作为电极引线1、毛细管3的内径1mm,尖端内径约20μm和碳纤维5的直径为8μm,碳纤维5与电极引线1通过导电胶联接,并将导电胶联接部位4密封于毛细管内,毛细管尖端熔融密封固定碳纤维,并露出部分碳纤维,长度为200μm,其尖端7直径为150nm,毛细管的另一端则用环氧树酯2密封,至此即构成本技术的一种低噪音的碳纤维超微(纳米)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噪音的碳纤维超微电极,包括电极引线(1)、毛细管(3)和碳纤维(5),其特征在于:碳纤维(5)与电极引线(1)通过导电胶联接,并将导电胶联接部位(4)密封于毛细管内,在毛细管尖端熔融密封固定碳纤维,并露出碳纤维的尖端部分,毛细管的另一端则用环氧树酯(2)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低噪音的碳纤维超微电极,包括电极引线(1)、毛细管(3)和碳纤维(5),其特征在于:碳纤维(5)与电极引线(1)通过导电胶联接,并将导电胶联接部位(4)密封于毛细管内,在毛细管尖端熔融密封固定碳纤维,并露出碳纤维的尖端部分,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卫华庞代文王宗礼程介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