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恒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859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主要涉及特种设备领域。包括对重架,所述对重架上配合有对重块,所述对重块上下贯通的设置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内设有与其形状相对应的调整块,所述对重架的底部设有能够抽拉的调节架,所述调节架抽出对重架时,所述调整块能够从对重架的底部落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它实现对曳引及轿厢的的快速、简单调平,大大提高调平精度,显著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
本技术涉及特种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
技术介绍
对重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减少曳引电动机的功率和曳引轮、蜗轮上的力矩。对重装置位于井道内,通过曳引绳经曳引轮与轿厢连接。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对重装置通过对重导靴在对重导轨上滑行,起平衡作用。对重的结构没有固定的形式,但不论何种形式,都由对重架和对重铁块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对重架用槽钢或用3~5mm钢板折压成槽钢形后和钢板焊接而成。由于使用场合不同,对重架的结构形式也略有不同。梯的额定载重量不同时,对重架所用的型钢和钢板的规格也不同。用不同规格的型钢作对重架直梁时,必须用与型钢槽口尺寸相对应的对重铁块。为了使对重装置能对轿厢起最佳的平衡作用,必须正确计算对重装置的总重量。对重装置的总重量与电梯轿厢本身的净重和轿厢的额定载重量有关,所以对重块的安装数量,是通过轿厢的自重以及额定载重进行计算获得的,只能够取自然个数。故针对现在不同规格额定载重的轿厢,现在常用的对重铁块有50kg、75kg、100kg、125kg等几种,这种通过单一固定重量来进行平衡调整的方式,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对重的调整是比较复杂和危险的施工过程,一般在电梯安装的时候会对对重安装好。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加装多次内部装饰和设施,这些加装设备、装饰件的重量都不小,最好都要对对重根据装饰加装情况进一步的调整,这就大大增加了电梯维护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收到对重块自重的局限,调平的精度无法达到其自重及以下的重量进行调平,调平的精度太低。也是基于此,较小轿厢就无法配合大重量型号的对重块,造成对重块由于其重量不同而分为数十种型号,非常不利于成本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它实现对曳引及轿厢的的快速、简单调平,大大提高调平精度,显著降低成本。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包括对重架,所述对重架上配合有对重块,所述对重块上下贯通的设置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内设有与其形状相对应的调整块,所述对重架的底部设有能够抽拉的调节架,所述调节架抽出对重架时,所述调整块能够从对重架的底部落下。所述对重架包括对称设置于左右两侧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通过两片上夹板前后固定,所述立柱的底端通过两片下夹板前后固定,所述下夹板上设置安装孔,所述调节架贯穿设置在安装孔内。所述上夹板的顶侧边缘向对延伸形成用于支撑对重块的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配合孔的宽度。所述调节架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与下夹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左右对称的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呈矩形框架结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远离第一支撑板的前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第一支撑板之间居中的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上螺纹配合有大螺母,所述螺杆贯穿过孔,使调节架贯穿位于安装孔内,且连接板限位在安装孔的前侧,第一支撑板限位在两个下夹板之间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面及底面上固定有第一保持架,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面及底面上固定有第二保持架,所述第一保持架和第二保持架均为平面保持架,且滚针的滚动方向的轴线左右水平。所述安装孔的上下两侧设有延长板,两侧延长板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配合孔的宽度。所述上夹板上安装有曳引模组,所述曳引模组包括门型护罩、夹轴片、轮轴、曳引轮、挡绳板,所述门型护罩骑跨固定在上夹板居中上方位置,两片所述夹轴片分别固定在两片上夹板上,所述轮轴固定在夹轴片之间,且通过轴承与曳引轮转动连接,所述挡绳板通过标准螺栓固定在两片上夹板之间,分别位于曳引轮的左右两侧。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的两端能够被紧固件固定在同侧的立柱上,所述压板的底面与最上层对重块的顶面相接触。所述立柱的顶端安装上导靴,所述立柱的底端安装下导靴。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设计的对重结构,能够实现对曳引及轿厢的的快速、简单、精确调平,且基于调整块的设置,不但简化调平操作,提高操作安全,而且大大提高调平精度,并能够有助于不同型号对重块重量差的拉大,使得大单体自重的对重块也能够用于小型轿厢,显著降低成本。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产品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对重架模组示意图(调节架在下夹板之间)。附图3是本技术的对重架模组示意图(调节架伸出)。附图4是本技术内部剖开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本技术调节架示意图。附图6是本技术对重块模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对重块;2、调整块;3、立柱;4、上夹板;5、下夹板;6、调节架;7、承重板;8、安装孔;9、挡块;10、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螺杆;13、延长板;14、压板;15、压码;16、配合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对重铁块用铸铁做成。根据不同的额定载重及轿厢重量,对重铁块具体的平衡原理是,对重的质量一般是轿箱质量+额定负载的一半,就是说轿箱质量800kg,额定载重1050kg,那么对重的质量就应该是800+525=1325kg。当电梯里的人数重量达到额定载重量一半时,与对重达到平衡,这时曳引机最省力,轿箱上升时,对重自然就在下降了。一些高端电梯还有能量回馈技术,就是降轿箱或对重的势能转化为电能,下降的时候就在发电了。故对重可以平衡轿厢的重量和部分电梯负载重量,减少电机功率的损耗。轿箱包括轿顶轿底以及轿箱壁这些配件是有一定重量的,所以当对重的重量基本和轿箱重量持平的时候有助于节约能源。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对重的重量都比轿箱重一些。这是考虑到电梯曳引机抱闸出现故障电梯溜车下滑出现安全事故。再有就是现在的电梯在轿箱和对重间都安装有补偿链,这也有助于两者之间的重力平衡。故对重块对电梯平衡和部分电梯的反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对重块,在调节对重的时候,都收到对重块自重的局限,难以实现对电梯运行的较好平衡。例如100kg的对重块,就不能够对100kg以内的重量进行进一步的调平。这就不利于电梯曳引的平衡,长时间运行对电梯核心曳引部件会增加磨损。同时,如果电梯的额定载重较小,也无法通过较大重量型号的对重进行调整平衡,这就使得对重块的型号太多,增加了工艺及相关模具的配置成本,不利于模块化的生产。此外,许多楼体在安装了电梯轿厢后,由于业主要求,或者开发商要求,还要对轿厢进行装修,加装一些如楼体多媒体广告屏幕、镜子、内饰等装修装饰件,这些组件的重量也不可忽视,但是通过大自重的对重块,不但难以实现精确调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架,所述对重架上配合有对重块,所述对重块上下贯通的设置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内设有与其形状相对应的调整块,所述对重架的底部设有能够抽拉的调节架,所述调节架抽出对重架时,所述调整块能够从对重架的底部落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架,所述对重架上配合有对重块,所述对重块上下贯通的设置配合孔,所述配合孔内设有与其形状相对应的调整块,所述对重架的底部设有能够抽拉的调节架,所述调节架抽出对重架时,所述调整块能够从对重架的底部落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架包括对称设置于左右两侧的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通过两片上夹板前后固定,所述立柱的底端通过两片下夹板前后固定,所述下夹板上设置安装孔,所述调节架贯穿设置在安装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板的顶侧边缘向对延伸形成用于支撑对重块的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配合孔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用于轿厢的快调平对重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架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与下夹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左右对称的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呈矩形框架结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远离第一支撑板的前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第一支撑板之间居中的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上螺纹配合有大螺母,所述螺杆贯穿过孔,使调节架贯穿位于安装孔内,且连接板限位在安装孔的前侧,第一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恒高良
申请(专利权)人:刘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