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36381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桌面印刷匀墨装置,涉及平面印刷技术领域。该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包括:同向设置的墨辊和刮刀、以及控制所述墨辊和/或刮刀沿所述墨辊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的运动部件;匀墨时,所述墨辊与所述刮刀之间保持设定的匀墨间距,在所述运动部件的驱使下使两者沿所述墨辊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并通过所述墨辊的转动与所述刮刀之间形成匀墨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墨辊与匀墨部件传统的径向分离修改为两者之间进行轴向分离,避免传统径向分离所导致墨辊出现粘连毛刺、凹陷等缺陷产生,保证墨辊上的印刷油墨的平整性,为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印刷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桌面印刷匀墨装置
本技术属于平面印刷
,尤其涉及一种桌面印刷匀墨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业印刷领域,墨辊的匀墨结构主要是以匀墨辊配合着印刷辊进行使用,印刷辊与匀墨辊之间始终保持用户设定的匀墨间距,并且匀墨辊跟随着印刷辊进行移动,从而通过匀墨辊保持与印刷辊上平整的印刷油墨。但上述工业印刷中的匀墨结构难以满足小型化的桌面印刷需求。桌面印刷设备主要是以小型化、简易的方向发展,印刷辊与匀墨辊之间如果选用联动结构会造成,墨辊组件过大,加大桌面印刷设备的结构和控制的复杂度,以及造成桌面印刷设备的体积过大的问题,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桌面印刷机是通过在其边角位置设置匀墨部件,然后单一控制印刷辊的移动至匀墨部件处进行对印刷辊上油墨平整度的处理。上述结构虽然降低了桌面印刷设备的结构和控制复杂度,但在印刷辊与匀墨部件之间进行分离时,则容易与匀墨部件之间产生粘连,从而导致匀墨效果被破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桌面印刷匀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墨辊与匀墨部件分离时产生粘连影响匀墨质量的问题。在一些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包括:同向设置的墨辊和刮刀、以及控制所述墨辊和/或刮刀沿所述墨辊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的运动部件;匀墨时,所述墨辊与所述刮刀之间保持设定的匀墨间距,在所述运动部件的驱使下使两者沿所述墨辊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并通过所述墨辊的转动与所述刮刀之间形成逐渐匀墨配合。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刮刀为辊型刮刀。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桌面印刷匀墨装置,还包括:刮刀固定座;所述刮刀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辊型刮刀形状相应的圆弧卡槽,所述圆弧卡槽的表面具有用以暴露部分所述辊型刮刀的开口,所暴露出的部分辊型刮刀与所述墨辊之间形成逐渐匀墨配合,暴露部分不超过所述辊型刮刀的圆周面的1/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辊型刮刀与刮刀固定座之间设有使所述辊型刮刀具有弹性伸缩量的弹性件。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辊型刮刀位于所述刮刀固定座的圆弧卡槽的底部具有与所述弹性件相抵接触的平面。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辊型刮刀的底部平面的两端为卡台结构;所述辊型刮刀与所述弹性件之间设有限位垫片,所述限位垫片用以配合所述弹性件限制位于所述圆弧卡槽内的所述辊型刮刀沿长度方向的位移。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刮刀为并排设置的多个;匀墨时,所述墨辊与所述任意一个所述刮刀之间形成逐渐匀墨配合。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刮刀的长度不超过所述墨辊的长度的1/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桌面印刷匀墨装置,还包括:装配所述刮刀的托盘;以及,装配在所述托盘下的废液收集部件,所述废液收集部件与所述托盘的排液口连通。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还包括:墨辊架;所述墨辊通过转轴固定在所述墨辊架上。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本技术通过将墨辊与匀墨部件传统的径向分离修改为两者之间进行轴向分离,避免传统径向分离所导致墨辊出现粘连毛刺、凹陷等缺陷产生,保证墨辊上的印刷油墨的平整性,为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印刷质量提供可靠保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结构示例;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刮刀的结构示例;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刮刀的结构示例;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刮刀的结构示例;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刮刀的结构示例;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刮刀的结构示例;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结构示例;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结构示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技术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技术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技术”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技术,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技术或技术构思。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均可以相互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结构示例一;该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包括:墨辊1、刮刀2和运动部件(未示出);其中,墨辊1和刮刀2之间为同向设置(即墨辊1的轴向与刮刀2的长度方向一致);运动部件则用以控制墨辊1和/或刮刀2沿墨辊1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匀墨时,墨辊1和刮刀2之间保持设定的匀墨间距,在运动部件的驱使下使两者沿墨辊1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并通过墨辊1自身的转动与刮刀2之间形成逐渐匀墨配合。其中,运动部件可以单独控制墨辊1进行轴向位移,与位置固定设置的刮刀2之间形成匀墨配合;也可以是运动部件单独控制刮刀2进行轴向位移,与位置固定设置的墨辊1之间形成匀墨配合;或者是,运动部件可分别控制墨辊1和刮刀2,使墨辊1和刮刀2均可沿轴向位移,从而实现上述匀墨配合。其中,运动部件单独或分别控制墨辊1和刮刀2的结构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螺杆、链带、滑轨等多种方式实现,在此不进行赘述。例如:运动部件控制墨辊1进行轴向移动,与位置固定设置的刮刀2之间形成匀墨配合;匀墨时,墨辊1转动的同时向刮刀2靠近,首先与刮刀2的一端接触配合,然后逐渐向刮刀方向继续移动,直至墨辊通过整个刮刀2,使墨辊1上整面油墨被刮刀进行匀墨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墨辊1的轴向与刮刀2的长度方向可仅在匀墨时(匀墨模式下)保持一致,墨辊1和/或刮刀2可通过旋转部件对方向进行调整,调整目的可用于匀墨配合、收纳、印刷等。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刮刀2可设置为与墨辊1的上、下、左、右、及任意角度的周面进行配合,例如匀墨时刮刀2位于墨辊1的上方与墨辊1进行配合匀墨,又例如匀墨时刮刀2位于墨辊1的斜135°的位置与墨辊1进行配合匀墨,具体可环绕墨辊1的360°的范围内任意设置,对此不进行限制。本技术通过将墨辊与匀墨部件传统的径向分离修改为两者之间进行轴向分离,避免传统径向分离所导致墨辊出现粘连毛刺、凹陷等缺陷产生,保证墨辊上的印刷油墨的平整性,为桌面印刷匀墨装置的印刷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墨辊1和刮刀2在匀墨过程中所保持的匀墨间距(即墨辊1与刮刀2的径面最小间距),该匀墨间距可为设计人员所设定的固定值,也可以用户设定或调整后的匀墨间距,可由运动部件提供其径向方向(垂直于上述轴向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同向设置的墨辊和刮刀、以及控制所述墨辊和/或刮刀沿所述墨辊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的运动部件;/n匀墨时,所述墨辊与所述刮刀之间保持设定的匀墨间距,在所述运动部件的驱使下使两者沿所述墨辊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并通过所述墨辊的转动与所述刮刀之间形成匀墨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同向设置的墨辊和刮刀、以及控制所述墨辊和/或刮刀沿所述墨辊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的运动部件;
匀墨时,所述墨辊与所述刮刀之间保持设定的匀墨间距,在所述运动部件的驱使下使两者沿所述墨辊的轴向方向进行相对位移,并通过所述墨辊的转动与所述刮刀之间形成匀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刀为辊型刮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刮刀固定座;
所述刮刀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辊型刮刀形状相应的圆弧卡槽,所述圆弧卡槽的表面具有用以暴露部分所述辊型刮刀的开口,所暴露出的部分辊型刮刀与所述墨辊之间形成匀墨配合,暴露部分不超过所述辊型刮刀的圆周面的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型刮刀与刮刀固定座之间设有使所述辊型刮刀具有弹性伸缩量的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桌面印刷匀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权王宏磊康远浩卢双豪尹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