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除臭装置和生物除臭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3201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和生物除臭系统。该生物除臭装置包括预洗液储存池、预洗池、生物池、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物除臭装置将臭气停留时间与污染物降解时间进行了分离,使生物除臭装置可以处理高浓度废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物除臭装置和生物除臭系统
本技术涉及废气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和生物除臭系统。
技术介绍
生物除臭法为在生物填料上专门培养微生物膜,废气流经生物除臭装置时,在除臭装置中,由于污染物在气、液相之间存在浓度梯度,使其从气相转移到液相,此时生物膜一方面以废气中的污染物为养料,进行生长繁殖,另一方面将废气中的有毒、有害恶臭物质分解,降解成无毒无害的简单无机物,以达到恶臭的治理目的。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投资运行费用低,净化效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在传统生物除臭装置中,因气体与填料层接触的面积有限,同时由于填料吸附保水能力有限,除臭填料层内水较少,污染物降解速率较低,从而成为了整个污染物降解的瓶颈段。当出现废气浓度较高时,需要较长的停留时间,且不容易处理彻底,不适宜处理高浓度废气,比如:垃圾填埋场、工业废气等,应用范围较窄;并且,停机时除臭装置内微生物较难维持,再次启动需要较长的时间,且需要投加一定的营养液或重新培育微生物群,不适合间歇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和生物除臭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包括预洗液储存池、预洗池、生物池、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预洗池与所述预洗液储存池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预洗池与所述生物池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生物池与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通过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连通;<br>所述预洗液储存池用于储存预洗液;所述预洗池用于使用所述预洗液对废气进行预洗,以增大废气湿度、去除废气中的粉尘污染物;所述生物池用于通过水溶解和微生物吸收降解废气中的污染物;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用于与所述生物池构成循环,进一步降解生物池废水中的污染物;所述第三管道用于将所述生物池废水输送至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所述第四管道用于将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处理过的所述生物池废水返回所述生物池。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生物池的顶部设有第一喷淋系统,所述第一喷淋系统下方设有除臭填料层,所述除臭填料层附着生长有微生物。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通过所述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一喷淋系统的喷淋液入口连通,所述第四管道上设置有水泵。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中储存有营养液,所述营养液中生长有微生物。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还具有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入水口用于补充营养液,所述第一出水口用于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定期排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底部设置有曝气器,所述曝气器通过管道与曝气风机相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洗池包括第二喷淋系统。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道包括第一子管道和第二子管道,所述第一子管道用于将预洗液储存池中的预洗液输送至所述预洗池,所述第二子管道用于将所述预洗池中的预洗液回送至所述预洗液储存池。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洗液储存池还包括第二入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用于补充预洗液,所述第二出水口用于所述预洗液储存池定期排水。本技术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生物除臭系统,包括集气装置和第一方面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所述集气装置用于收集废气,并将所述废气导入所述预洗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生物除臭装置通过设置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在生物池和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之间形成强制循环,将间歇运行改为连续运行,使污染物从气相转移至液相的速率加快,快速将污染物从气相中去除,保证气体净化效果;通过设置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在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中,微生物在液相条件下降解污染物,其降解速率大大高于固相。同时,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兼具原补水池的功能。本技术的生物除臭装置将臭气停留时间与污染物降解时间进行了分离,使生物除臭装置可以处理高浓度废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示出了生物除臭装置的布置图;图2示出了生物池和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生物除臭系统的结构框图;图4示出了生物除臭系统的工作流程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生物除臭装置;101-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1011-曝气器;1012-曝气风机;102-预洗液储存池;103-预洗池;1031-进气口;104-生物池;1041-出气口;1042-除臭填料层;1043-第一喷淋系统;10431-喷淋液入口;200-集气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洗液储存池、预洗池、生物池、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n所述预洗池与所述预洗液储存池通过第一管道连通;/n所述预洗池与所述生物池通过第二管道连通;/n所述生物池与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通过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连通;/n所述预洗液储存池用于储存预洗液;/n所述预洗池用于使用所述预洗液对废气进行预洗,以增大废气湿度、去除废气中的粉尘污染物;/n所述生物池用于通过水溶解和微生物吸收降解废气中的污染物;/n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用于与所述生物池构成循环,进一步降解生物池废水中的污染物;/n所述第三管道用于将所述生物池废水输送至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n所述第四管道用于将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处理过的所述生物池废水返回所述生物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洗液储存池、预洗池、生物池、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
所述预洗池与所述预洗液储存池通过第一管道连通;
所述预洗池与所述生物池通过第二管道连通;
所述生物池与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通过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连通;
所述预洗液储存池用于储存预洗液;
所述预洗池用于使用所述预洗液对废气进行预洗,以增大废气湿度、去除废气中的粉尘污染物;
所述生物池用于通过水溶解和微生物吸收降解废气中的污染物;
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用于与所述生物池构成循环,进一步降解生物池废水中的污染物;
所述第三管道用于将所述生物池废水输送至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
所述第四管道用于将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处理过的所述生物池废水返回所述生物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池的顶部设有第一喷淋系统,所述第一喷淋系统下方设有除臭填料层,所述除臭填料层附着生长有微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生物培养降解系统通过所述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一喷淋系统的喷淋液入口连通,所述第四管道上设置有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除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媛媛胡彦雄盛沛熊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惠斯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