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1个外装构件简单地应对线束中的平坦地配置的区域和弯曲地配置的区域这两个区域的技术。线束具备:外装构件,形成为片状;至少1根电线,配置并安装于所述外装构件的一个主面侧,所述外装构件具有绕着成为所述电线的布线对象的构件而沿着该构件的表面弯曲的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7年10月23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38177、国家申请号为201780068391.2、专利技术名称为“线束以及线束的制造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辆用的线束中将外装构件安装到电线的技术。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将片状的外装构件安装到电线时,在外装构件的各端部与从该端部延伸出的电线的周围实施带卷绕,从而相对于电线对外装构件进行定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27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根据线束的不同,还存在具备平坦地配置的区域和弯曲地配置的区域的线束。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平坦地配置的区域和弯曲地配置的区域安装不同的外装构件,则产生零件件数变多等问题。另外,如果想要用成形品的1个外装构件来应对平坦地配置的区域和弯曲地配置的区域,则产生形状变复杂等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1个外装构件简单地应对线束中的平坦地配置的区域和弯曲地配置的区域这两个区域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方式的线束具备:外装构件,形成为片状;至少1根电线,配置于所述外装构件的一个主面侧;以及缝纫线,将所述电线缝在所述外装构件上,所述外装构件中的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区域形成为平坦的状态,并且所述外装构件中的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其他至少一部分区域在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卷曲。第2方式的线束在第1方式的线束中,在所述外装构件中的形成为平坦的状态的区域与卷曲了的区域的边界,形成有从所述外装构件的内部到达外缘的狭缝。第3方式的线束在第1或者第2方式的线束中,用于将所述电线固定到安装对象的固定构件被缝在所述外装构件上。第4方式的线束在第3方式的线束中,通过设置于所述外装构件中的卷曲了的区域的所述固定构件,将所述外装构件维持于卷曲了的状态。第5方式的线束在第1至第4中的任一方式的线束中,在所述外装构件中的卷曲了的区域,存在所述外装构件以所述一个主面作为内周侧而变成至少双层的部分。第6方式的线束的制造方法是制造第1至第5中的任一方式的线束的方法,其中,所述线束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工序(a),将针从另一个主面侧向所述外装构件插入,在设置于所述针的前端的孔穿通有作为面线的所述缝纫线;工序(b),在穿到所述一个主面侧的所述面线上形成圈;以及工序(c),使作为底线的所述电线插通于所述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1至第6方式,由于电线缝在外装构件上,因此,对于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也能够使外装构件容易地卷曲。并且,外装构件中的在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卷曲的部分与平坦的部分相比,弯曲方向的自由度提高。由此,能够用1个外装构件简单地应对线束中的平坦地配置的区域和弯曲地配置的区域这两个区域。特别是,根据第2方式,能够更容易地使卷曲了的区域微小地卷曲。特别是,根据第3方式,能够简单地安装固定构件。特别是,根据第4方式,能够简单地将外装构件维持于卷曲了的状态。特别是,根据第5方式,能够通过外装构件来覆盖电线的整个周围。特别是,根据第6方式,能够将电线缝到外装构件上。此时,能够使用缝纫机,因此,线束的制造变得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示出使外装构件卷曲之前的样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一个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一个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一个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一个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线束的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图9是示出线束的其他变形例的概略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下面,说明实施方式的线束。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1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线束10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示出使外装构件30卷曲之前的样态的立体图。线束10被用作将搭载于车辆等的各种电气设备彼此电连接的配线。在这里,设为线束10在车辆中例如布置于仪表板的周围来进行说明。当然,车辆中的线束10的布线地点不限于上述部位,也可以布置在车顶、门等的周围。具体来说,线束10具备外装构件30、电线12和缝纫线40。线束10还具备连接器20和固定构件50。在这里,设为线束10沿着棒状构件70布线来进行说明。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棒状构件70是在3维方向上延伸的构件。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棒状构件70形成为横截面是圆形形状,但这不是必须的,也可以是方形形状等。作为上述棒状构件70,例如考虑是被称为加强部的构件。在使线束10沿着上述棒状构件70延伸的情况下,线束10也在3维方向上弯曲。在这里,在上述仪表板的周围,线束10用的布线空间窄,有时存在需要将安装于线束10的外装构件30构成为平坦的形状的部位。另一方面,如果安装于线束10的外装构件30是平坦的形状,则难以使线束10在该平坦的面内弯曲,难以使其沿着在3维方向上延伸的棒状构件70。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线束10将外装构件30中的一部分区域构成为平坦的形状,并且将其他至少一部分区域构成为容易弯曲的形状。外装构件30形成为片状。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外装构件30形成为长方形片状。不过,外装构件30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根据电线12的配置方式等,能够适当变更。外装构件30是外装于电线12的构件。外装构件30是针对电线12具有隔音(消音、吸音、隔声等)、保护(耐磨损、耐拉伸、耐贯通等)、散热、屏蔽、防水等这样的功能中的至少1种功能的构件。关于外装构件30的功能,根据电线12的性质以及配置电线12的部位的环境等而选择适当的功能。在这里,电线12配置于可能与周围的构件发生摩擦的部位,因此,以外装构件30是具有耐磨损性的保护板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上述保护板由PVC(polyvinylchloride,聚氯乙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无纺布等片材形成。在保护板由无纺布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热压等。由此,能够使保护板变硬。此外,上述保护板的耐磨损性既可以从作为构造的物理性质得到,也可以从作为原料的物理性质得到。例如,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保护板平坦地形成,但认为通过采用在该保护板的外表面设置有凹凸的构造,能够提高保护板的耐磨损性。另外,例如认为通过如上所述采用对无纺布进行热压而得到的构造,能够使保护板变硬,能够提高耐磨损性。另外,例如认为通过将硬的原料用作构成保护板的材料,能够提高耐磨损性。如上所述,外装构件30在一部分区域是平坦的,在其他至少一部分区域卷曲。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沿着电线12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侧卷曲,其间的区域平坦地形成。当然,既可以沿着电线12的延伸方向的端部侧构成为平坦的区域,也可以在平坦的区域之间存在卷曲了的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具备:/n外装构件,形成为片状;及/n至少1根电线,配置并安装于所述外装构件的一个主面侧,/n所述外装构件具有绕着成为所述电线的布线对象的构件而沿着该构件的表面弯曲的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11 JP 2016-2201861.一种线束,具备:
外装构件,形成为片状;及
至少1根电线,配置并安装于所述外装构件的一个主面侧,
所述外装构件具有绕着成为所述电线的布线对象的构件而沿着该构件的表面弯曲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外装构件中的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区域是绕着成为所述电线的布线对象的构件而沿着该构件的表面弯曲的区域,所述外装构件中的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其他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成为平坦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中,
在所述外装构件中的形成为平坦的状态的区域与绕着成为所述电线的布线对象的构件而沿着该构件的表面弯曲的区域的边界,形成有从所述外装构件的内部到达外缘的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电线经由线而被缝在所述外装构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在所述外装构件绕着成为所述电线的布线对象的构件而沿着该构件的表面弯曲的区域,所述外装构件相比所述电线位于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用于将所述电线固定到安装对象的固定构件被缝在所述外装构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其中,
通过在所述外装构件绕着成为所述电线的布线对象的构件而沿着该构件的表面弯曲的区域设置的所述固定构件,维持所述外装构件绕着成为所述电线的布线对象的构件而沿着该构件的表面弯曲的状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芳正,平井宏树,东小园诚,石田英敏,春日井正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