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模具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凸模和与凸模配合的凹模;凸模包括模芯和环绕在模芯底端边缘上的压料面;模芯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凸筋,凸筋沿模芯的顶端向模芯的底端延伸;凸筋的表面为弧面,且凸筋的表面与模芯的前侧壁平滑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板材加工时,板材通过凸模和凹模的配合冲压板材,使板材发生塑性变形而成形;当板材包覆在模芯的前侧壁上时,由于凸筋在冲压板材时在板材上形成外凸的凸起部,增多了板材的用料,避免因为板材在冲压过程中出现板材局部堆积过多而造成起皱和折叠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具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模具。
技术介绍
在钣金件加工过程中,由凸模和凹模冲压板材,使板材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所需产品的形状。板材在形变过程中通常在产品形成后(通常产品形成在凸模的顶壁)会出现包覆凸模端头(端头:比如凸模/凸模上模芯的前侧壁)的情况,板材包覆端头的过程中很容易因局部板料过多造成板材起皱叠料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板材包覆端头的过程中很容易因局部板料过多造成板材起皱叠料的情况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模具包括凸模和与所述凸模配合的凹模;所述凸模包括模芯和环绕在所述模芯底端边缘上的压料面;所述模芯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模芯的顶端向所述模芯的底端延伸;所述凸筋的表面为弧面,且所述凸筋的表面与所述模芯的前侧壁平滑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凸筋具有第一弧面;在水平截面内,所述第一弧面为第一圆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弧的半径为5毫米~8毫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面的外表面为柱面/圆锥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面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前侧壁之间的夹角为0°~20°。进一步地,所述凸筋具有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的外表面通过所述第二弧面与所述模芯的前侧壁平滑连接。进一步地,在水平截面内,所述第二弧面为第二圆弧;所述第二圆弧的半径为5毫米~10毫米。进一步地,所述凸筋的数量为n,n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凸筋之间的距离为2毫米~5毫米。进一步地,所述凸筋的顶端低于所述模芯的顶壁0毫米~5毫米。进一步地,设定所述压料面与所述模芯的顶壁之间的高度距离为H;在所述压料面与所述模芯的顶壁之间的H/2处的水平截面内,设定所述凸筋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模芯的前侧壁的交汇点为M和N;所述M和所述N之间的所述凸筋的轮廓长度为L1,所述M和N之间的所述前侧壁的轮廓长度为L2;所述模芯的前侧壁与所述模芯的左侧壁通过第三弧面平滑连接,所述第三弧面与所述压料面交汇于半径为R的第三圆弧,第三圆弧弧长为L3;所述第三弧面在H/2处的水平截面内的弧长为L4;则存在如下关系:n*(L1-L2)=2*(1~1.20)*((R+H)/R*L3-L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板材加工时,板材通过凸模和凹模的配合冲压板材,使板材发生塑性变形而成形;当板材包覆在模芯的前侧壁上时,由于凸筋在冲压板材时在板材上形成外凸的凸起部,增多了板材的用料,避免因为板材在冲压过程中出现板材局部堆积过多而造成起皱和折叠的情况,从而避免了起皱和叠料对模具产生的磨损,保证了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模具的调试难度,缩短模具调试周期,减少模具制造成本;另外,可以缩小板料尺寸,提升材料利用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凸模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凸模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B-B剖面示意图;图5为凸筋的顶端和模芯的顶端分别离压料面距离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凸模;11-模芯;111-前侧壁;112-左侧壁;12-压料面;2-凸筋;21-第一弧面;22-第二弧面;23-第三弧面;231-第三圆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进行说明。模具包括凸模1和与凸模1配合的凹模;凸模1包括模芯11和环绕在模芯11底端边缘上的压料面12;模芯11的前侧壁111上设置有凸筋2,凸筋2沿模芯11的顶端向模芯11的底端延伸;凸筋2的表面为弧面,且凸筋2的表面与模芯11的前侧壁111平滑连接。如此,板材加工时,板材通过凸模1和凹模的配合冲压板材,使板材发生塑性变形而成形;当板材包覆在模芯11的前侧壁111上时,由于凸筋2在冲压板材时在板材上形成外凸的凸起部,增多了板材的用料,减少因为板材在冲压过程中出现板材局部堆积过多而造成起皱和折叠的情况,从而避免了起皱和叠料对模具产生的磨损,保证了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模具的调试难度,缩短模具调试周期,减少模具制造成本;另外,可以缩小板料尺寸,提升材料利用率。其中,板材通过凸模1和与凸模1形状匹配的凹模冲压板材形成产品。其中,板材通过模芯11和与模芯11形状匹配的凹模冲压板材形成产品。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板材为钢板。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模芯11为凸台。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凸模1和凹模分布为钢铁制成的模具部件。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凸筋2具有第一弧面21;在水平截面内,第一弧面21为第一圆弧。如此,板材与第一弧面21接触更加紧密。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圆弧的半径为5毫米~8毫米。如此,第一圆弧自身不容易发生形变,且第一圆弧与凹模之间的间隙内能够更均匀地填充板材。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圆弧的半径为7.5毫米。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弧面21的外表面为柱面/圆锥面。如此,柱面部/圆锥面容易加工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弧面21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与前侧壁111之间的夹角为0°~20°。如此,拔模过程中,凹模从凸模1上分离时,容易相互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凸模和与所述凸模配合的凹模;所述凸模包括模芯和环绕在所述模芯底端边缘上的压料面;所述模芯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模芯的顶端向所述模芯的底端延伸;所述凸筋的表面为弧面,且所述凸筋的表面与所述模芯的前侧壁平滑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凸模和与所述凸模配合的凹模;所述凸模包括模芯和环绕在所述模芯底端边缘上的压料面;所述模芯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模芯的顶端向所述模芯的底端延伸;所述凸筋的表面为弧面,且所述凸筋的表面与所述模芯的前侧壁平滑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具有第一弧面;在水平截面内,所述第一弧面为第一圆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的半径为5毫米~8毫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面的外表面为柱面/圆锥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面的轴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前侧壁之间的夹角为0°~20°。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具有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的外表面通过所述第二弧面与所述模芯的前侧壁平滑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截面内,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玉霞,廖勇,黄永俊,刘玉三,王亚东,朱成新,温在慧,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