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0613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用以传输流体,并包括中空连接管及中空内管。连接管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及形成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内表面及第一外表面。内管套入于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第一隔热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传输高温流体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热交换系统(例如冷气机)成为办公室或住宅不可或缺的空气调节设备。一般来说,冷气机包含进行冷冻循环的四个主要组件:压缩机、冷凝器、冷媒控制器(阻流器或毛细管)及蒸发器,并使冷媒流动于其中。详细来说,压缩机是冷媒在这种系统中循环的动力源,其以马达为动力,将低压低温的气态冷媒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冷凝器用以将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经冷却介质(例如空气、水)冷却(即放热)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冷媒控制器(例如毛细管)主要用以将高压中温液态冷媒降压成低压中温的液态冷媒,降压的目的是配合蒸发器蒸发,使冷媒在低压下能低温蒸发(吸热)。蒸发器是将低压中温液态冷媒蒸发吸热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当室内空气流经蒸发器,此时冷媒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而蒸发,使得流经蒸发器的室内空气温度下降,达成输出冷气的目的。另外,在蒸发器中由冷媒所吸收的室内热量,可藉由冷凝器,利用冷却介质及排热风扇吹送至室外空气中。从而,藉由冷媒在冷冻系统管路中循环,可有效将室内温度降低,达成室内空气降温的效果。近年来,业界在研发这样一种分离式冷气机系统:将蒸发器与送风扇集合于一个室内机内,另将冷凝器、压缩机与排热风扇结合于一个室外机内,并藉由两条不同的冷媒管在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传送冷媒,以实现密闭的冷媒循环。由于压缩机设置于室外,可使室内听不到压缩机运作的噪音,进而在冷气机运转时,维持室内的宁静。然而,由于冷气机系统的室内机与室外机彼此间隔,当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内用以压缩汽化冷媒的汽化泵时,一般是使用铜管来连接压缩机。液态冷媒例如可为15℃,而汽化泵的工作环境温度约125℃以上。若液态冷媒的热量经由铜管而散发出去,那么可能会使户外压缩机装置存在汽化比不足的问题,从而压缩机无法将冷媒提升到所预期高温高压状态,甚至可能会损失了百分之八的汽化比效率。另外,在铜管与压缩机连接的相反端往往使用焊接施工的方式与管路连接,其焊接温度约800℃,当焊接热量传导至铜管内层时,可约为700℃。因此,铜管所承受的施工耐热温度也是材料选择的一项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在焊接过程,铜管必须承受短暂高温约800℃的焊接施工((热量传输至保护层约700℃)),且其铜管外围需承受长期运作的高温约125℃;同时,铜管还须承受运作时工作流体冷媒((例如二氟一氯甲烷、二氟甲烷、丙烷及五氟乙烷))的腐蚀;铜管的内壁面不允许运作过程有任何壁面涂层脱落,否则一旦脱落的涂层传送至压缩机内部,严重的话将导致压缩机装置毁损。因此,热交换系统内的铜管需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及良好绝热等特性。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并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及良好绝热等特性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管,进而提升热交换系统的工作效率,是业界所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以增强连接器的绝热能力,进而提升热交换系统的工作效率。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用以传输流体,该连接器包括中空连接管及中空内管。该连接管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及形成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内表面及第一外表面。内管套设于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的第一内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第一隔热空间。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第一绝热层,其设置于第一隔热空间内。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绝热层包括无机硅树脂。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绝热层还包括多个中空玻璃胶。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绝热层的厚度为10至500微米(μm)。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黏着剂,其位于内管的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并位于第一隔热空间内,以使内管的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固定于连接管内。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黏着剂选自无机胶合剂材料、有机胶合剂材料、有机无机混成胶合剂材料及二或多种材料组合所组成的群组。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黏着剂为无机胶合剂材料。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管沿一轴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部分、中间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第一开口,第二部分具有第二开口,第一部分的外径及内径分别大于中间部分的外径及内径及第二部分的外径及内径,且内管设置于中间部分及第二部分内。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内管沿一轴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段、中间区段及第二区段,中间区段的外径及内径沿轴向方向基本上保持不变,第一区段的外径及第二区段的外径分别自中间区段向外扩展,以使第一区段紧配于连接管的中间部分,及第二区段紧配于连接管的第二部分,连接管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内表面与内管的第二内表面共同形成流道,供流体沿流道自第一开口流至第二开口。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管的第二部分的内径向第二开口缩减,以紧配内管的第二区段。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隔热空间为真空。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一第二绝热层,其设置于连接管的第一外表面上。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绝热层包括无机硅树脂。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绝热层还包括多个中空玻璃胶。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绝热层更包括硬膜层,其暴露于外界。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外管,其套设于连接管内的第一外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三内表面及第三外表面,第三内表面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的第一外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第二隔热空间。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第二绝热层,其设置于第二隔热空间内。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开口用以连接热交换系统的液态冷媒供应端,第二开口用以连接热交换系统的压缩机的汽化泵。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管及内管一体成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用以传输流体,该连接器包括中空连接管及中空外管。该连接管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及形成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内表面及第一外表面。外管套设于连接管的第一外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第二内表面的相对两端与连接管的第一外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隔热空间。本领域技术人员从以下详细描述的的优选实施例中,能够更了解本技术的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然而,应了解,本技术的的优选实施例的的详细描述及特定实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的精神的情况下,在本技术的的范畴内作出诸多改变及修改,这些修改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附图说明...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用以传输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n中空连接管,其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内表面及第一外表面;及/n中空内管,套入于所述连接管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与所述连接管的所述第一内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第一隔热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用以传输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
中空连接管,其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第一内表面及第一外表面;及
中空内管,套入于所述连接管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上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及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的相对两端与所述连接管的所述第一内表面相接以形成密闭的第一隔热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还包括:
第一绝热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热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热层包括无机硅树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热层还包括多个中空玻璃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热层的厚度为10至500微米(μ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
黏着剂,其位于所述内管的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所述相对两端并位于所述第一隔热空间内,以使所述内管的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所述相对两端固定于所述连接管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沿一轴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部分、中间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具有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径及内径分别大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外径及内径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径及内径,且所述内管设置于所述中间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热交换系统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沿一轴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区段、中间区段及第二区段,所述中间区段的外径及内径沿所述轴向方向基本上保持不变,所述第一区段的外径及所述第二区段的外径分别自所述中间区段向外扩展,以使所述第一区段紧配于所述连接管的所述中间部分,且所述第二区段紧配于所述连接管的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连接管的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内管的所述第二内表面共同形成一流道,供所述流体沿所述流道自所述第一开口流至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孟丹陈佳微
申请(专利权)人:光和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