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77235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包括蜗杆轴轴承安装孔,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位于齿轮箱中,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中安装弹性转动组件,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中依次为轴承安装段、耐磨垫安装段、弹性件安装段,所述弹性件安装段中横向设置过盈筋,所述弹性转动组件包括耐磨垫,所述耐磨垫两侧分别连接轴承和弹性棒。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一次性转配便可是轴向间隙的控制,无需后期手动调节,制造装配简单,工艺性比较好,可靠性强,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机
,涉及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
技术介绍
永磁直流微电机一般都带有减速箱,大多是蜗杆、斜齿轮减速机构。蜗杆有两种结构,一种是蜗杆套转子轴,一种是蜗杆轴。电机在负载运行时蜗杆会产生轴向分力,转子轴端与耐磨垫的正压力增加,摩擦力比较大,特别是在寿命试验或实际应用中,耐磨垫会被磨损,如果磨损量小,电机轴向只是有间隙,对于双向电机来说,正反转切换时,因为电机轴向力方向瞬间改变,小的轴向间隙会使电机转子产生冲击力,出现冲击异音和明显的振动。如果磨损量比较大的,转子轴向位移比较大,会出现转子与碳刷等其它零部件的干涉刮擦,导致电机出现异音或者损坏。现有的一些技术只是解决了电机装配过程中由于零件变差,累积误差产生的间隙问题。比如齿轮箱尾端加紧定螺钉,通过调节螺钉旋入深度来改变耐磨垫的位置,达到消除间隙的目的。但无法解决应用后期磨损带来的间隙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能解决累积误差产生的间隙问题。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包括蜗杆轴轴承安装孔,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位于齿轮箱中,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中安装弹性转动组件,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中依次为轴承安装段、耐磨垫安装段、弹性件安装段,所述弹性件安装段中横向设置过盈筋,所述弹性转动组件包括耐磨垫,所述耐磨垫两侧分别连接轴承和弹性棒。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磨垫左侧为轴承连接圆柱面,右侧为定位轴;所述轴承连接圆柱面位于所述轴承内圈中,所述弹性棒中横向贯穿定位孔,所述定位轴安装于所述定位孔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棒由橡胶材料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棒由聚氨酯材料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件安装段中横向均布数根过盈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件安装段中横向均布根所述过盈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与所述轴承安装段为过盈配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棒与所述过盈筋为过盈配合。本申请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一次性转配便可是轴向间隙的控制,无需后期手动调节,制造装配简单,工艺性比较好,可靠性强,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零件组合结构剖视图。图2本专利技术所设计耐磨垫结构轴视图。图3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零件组合结构轴视图。图4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齿轮箱结构轴视图。图5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应用装配结构剖视图。图6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应用电机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6中,包括轴承1、轴承孔2、耐磨垫3、圆柱面4、定位轴5、弹性棒6、定位孔7、齿轮箱8、过盈筋9,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蜗杆轴12等。如图4-5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包括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位于齿轮箱8中,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中安装弹性转动组件。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中依次为轴承安装段、耐磨垫安装段、弹性件安装段,弹性件安装段中横向设置过盈筋9。弹性转动组件包括轴承1、耐磨垫3、弹性棒6。如图1-3所示,耐磨垫3左侧为轴承连接圆柱面4,右侧为定位轴5。轴承连接圆柱面4位于轴承1中,完成轴承1与耐磨垫3的连接。弹性棒6中横向贯穿定位孔7,定位轴5安装于定位孔7中,完成耐磨垫3与弹性棒6的连接。耐磨垫3由PEEK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棒6由橡胶材料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棒6也可由聚氨酯材料制成。弹性件安装段中横向均布3根过盈筋9,摩擦系数大,受力均匀。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先将耐磨垫3通过轴承连接圆柱面4与轴承1的内圈配合,弹性棒6的定位孔7与耐磨垫3的定位轴5配合,组合成弹性转动组件。由于轴承1、耐磨垫3、弹性棒6尺寸小,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装配,有好的工艺性。然后压入齿轮箱8的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使弹性棒6位于弹性件安装段中,耐磨垫3位于耐磨垫安装段中,轴承1位于轴承安装段中。轴承1与轴承安装段为过盈配合,弹性棒6与过盈筋9为过盈配合,弹性棒6处于压缩状态,弹性棒6抵住耐磨垫3侧面,给耐磨垫3施加了预紧力。轴承1与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过盈配合,克服弹性棒6产生的弹性变形推力,防止轴承1脱落;弹性棒6的预变形压力150-350N。如图6所示,最后将蜗杆轴12插入轴承1内圈中,蜗杆轴12右端面抵住耐磨垫3左端面,预紧力始终保持两者紧贴,没有间隙。橡胶棒6与过盈筋9紧配,其作用三条线接触,既保留了橡胶棒的弹性变形空间,也防止橡胶棒出现转动。橡胶棒7的预变形的设计是因为橡胶零件尺寸偏差较大,通过预变形控制弹性力。以保证总成装配后吸收装配间隙和过盈量对弹性力的影响不大。总成装配时电机转子轴向一般存在间隙和过盈两种状态,对于该方案来说,通过尺寸计算和与预变形设计,只有过盈一种状态。装配时转子轴会压缩耐磨垫3,而使橡胶棒6变形。当电机负载运行时,如果耐磨垫出现磨损,橡胶棒便会释放弹性变形量,来吸收出现的间隙,以保证电机轴向两端始终无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位于齿轮箱(8)中,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中安装弹性转动组件,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中依次为轴承安装段、耐磨垫安装段、弹性件安装段,所述弹性件安装段中横向设置过盈筋(9),所述弹性转动组件包括耐磨垫(3),所述耐磨垫(3)两侧分别连接轴承(1)和弹性棒(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位于齿轮箱(8)中,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中安装弹性转动组件,所述蜗杆轴轴承安装孔(10)中依次为轴承安装段、耐磨垫安装段、弹性件安装段,所述弹性件安装段中横向设置过盈筋(9),所述弹性转动组件包括耐磨垫(3),所述耐磨垫(3)两侧分别连接轴承(1)和弹性棒(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机轴向间隙自动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垫(3)左侧为轴承连接圆柱面(4),右侧为定位轴(5);所述轴承连接圆柱面(4)位于所述轴承(1)内圈中,所述弹性棒(6)中横向贯穿定位孔7,所述定位轴(5)安装于所述定位孔(7)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鹏飞江小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博尔曼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