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式配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767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轨道式配电系统包括轨道模块,轨道模块包括壳体、承载架以及接线端子,壳体包括轨道部以及一体连接于轨道部的滑座,插座模块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的轨道部,承载架可滑动地连接于滑座,功能模块集成地安装于承载架内,接线端子安装于承载架的内侧,向轨道部中的槽道延伸,槽道内安装有铜片导电体,壳体的上表面和承载架的上表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中,壳体的高度小于承载架的高度,使得轨道模块呈立体空间分布,比传统PDU二维平面分布更能高效利用空间,强化散热,同时减少在机柜中的占用空间。

Track distribu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式配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连接
,具体地说是一种轨道式配电系统。
技术介绍
机柜电源插座(PDU)是具备电源分配和管理功能的电源分配管理器。PDU电源插座是多有设备运行的第一道也是最为密切的部件,PDU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各个设备。PDU主要用于数据机房、数据中心、超算中心中的机柜上使用,可根据需求定制不同规格、不同功能的PDU,为不同的电源环境提供适合的电源分配解决方案,满足国内外不同标准需求。目前的机柜电源插座一般为一体式结构,由多个插座和多个功能模块组成,插座可以是三插孔或五插孔,功能模块如防雷模块、智能电表、双断开关等,各个插座和功能模块依次紧密排列,三条导线(火线、零线、地线)通过锡焊的方式连接在三根导电铜条上,通过导电铜条电连接各个插座和功能模块。但焊接接头部位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形成缺陷,容易发生气孔、裂纹以及未焊透的情况发生,随之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焊接接头掉落的情况,而焊接不牢是造成产品缺陷的一大主因。同时,由于目前PDU的插座区域都是不可拆卸结构,往往一个插座损坏后,可能就需要替换整个PDU,导致全部连接设备停服,运维成本较高,尤其是有些服务器不能停止运转。另外,PDU插座相比于普通插排而言,较厚,看起来比较笨重,占用过多机柜内的空间。而为了防止插座不够用的情况发生,往往会定制插座数量多于初期所需的PDU,可能会造成浪费,若发生插座数量或位置不够用的情况,还需拆下来重新连接设备,造成使用上的诸多不便。另外,如果是普通的可拆卸插座有固定的旋转方向,但是使用者常常混淆插座的插入方向,导致插座无法旋转,尤其是初次使用者,可能会通过蛮力进行旋转,导致插座损坏,不利于插座在轨道上的安装使用,而安全锁的设置主要是防止儿童取出插座,其需要按压后才能进行解锁,进而将插座旋转取出,但其通过棘爪卡扣连接的形式锁定,即使不按按钮,稍用力旋转时,也有可能突破棘爪的连接,如果经常硬拧可能导致其彻底损坏,还可能导致断电,而且其为自动锁定模式,一旦将插座往通电方向旋转后,即自动锁定,但是在PDU的安装场所中,可能并不需要每次都上锁,而当使用者不知道或忘记安全锁的存在时,就会造成硬拧的情况发生,费时费力,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式配电系统,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紧凑,组装方便,配置型结构便于更换组件,呈立体空间分布,高效利用空间,强化散热,同时提高接线端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拆卸承载架适配于提供更多的标准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安放空间,实现灵活使用和安装。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轨道式配电系统包括轨道模块,所述轨道模块包括壳体、承载架以及接线端子,所述壳体包括轨道部以及一体连接于所述轨道部的滑座,所述承载架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座,功能模块集成地安装于所述承载架内,所述接线端子安装于所述承载架的内侧,向所述轨道部中的槽道延伸,所述槽道内安装有铜片导电体,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和所述承载架的上表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中,所述壳体的高度小于所述承载架的高度,其中,所述滑座设有滑道,所述承载架设有内置腔、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上引导槽,所述下侧壁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滑道,得以使所述承载架滑动至所述轨道部,所述接线端子插入所述轨道部的槽道中,触碰所述铜片导电体。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滑座进一步设有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分别位于所述滑座的两侧,所述下侧壁设有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适配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槽适配于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槽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轨呈U型结构,所述第二导轨呈L型结构。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轨道部设有滑槽、容置腔、空位腔以及限位槽,所述滑槽轴向开设于所述轨道部中,所述容置腔和所述空位腔分别位于所述滑槽的两侧,所述限位槽平行于所述滑槽,横向开设于所述空位腔的上方。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承载架进一步包括前盖板和后盖板,所述滑座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上侧壁设有第二螺丝孔,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螺丝孔的前后两侧,通过螺丝将所述前盖板固定于所述承载架的前侧,所述后盖板通过螺丝连接所述第一螺丝孔和第二螺丝孔。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上侧壁设有两对引导臂,所述上引导槽分别位于所述引导臂之间,所述引导臂的宽度适于功能模块的安装。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接线端子设有盒体以及导电部,所述导电部贯通所述盒体,所述盒体包括固定部和所述滑动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承载架的底架,所述下侧壁设有下引导槽和下通道,所述下引导槽位于所述第一导槽的下方,所述滑动部接合于所述下引导槽,所述下引导槽和所述轨道部的空位腔相通。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导电部包括导电插片、导线和压环,所述压环一体连接于所述导电插片,所述压环位于所述导电插片的后端,得以连接所述导线的内端,所述导电插片向所述轨道部延伸,所述导线向所述承载架中相邻的功能模块延伸,所述导线的外端得以连接功能模块。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壳体设有背板,所述背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背板设有凸条和第一定位槽,所述凸条从所述背板的背面轴向向外凸起,所述第一定位槽位于所述凸条的中间,所述底架设有加强筋和第二定位槽,所述加强筋横向向上凸起,所述第二定位槽位于所述加强筋的中间。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壳体设有一对内倒角和安装耳,其中一个所述安装耳设置于所述轨道部的外侧,其中另一个所述安装耳连接所述后盖板,所述内倒角对称地位于所述轨道部和所述滑座之间的交界处。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槽道选自使用PPO材料。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轨道式配电系统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轨道模块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轨道模块的侧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的立体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滑座的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的正视图。图7是沿6的B-B剖视线的轨道部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承载架的立体结构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承载架的平面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承载架和功能模块的连接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立体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导电部结构立体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插座模块的立体结构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插座模块的爆炸图。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定组件俯视图。图16是沿本专利技术图15中A-A线的剖视图。图1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定件的立体结构图。图1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定件的侧视图。图1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座体的立体结构图。图2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外壳的俯视图。图2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锁定件和座体的示意图。图中:1、轨道模块;10、壳体;11、轨道部;111、滑槽;112、容置腔;113、空位腔;114、限位槽;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式配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模块,所述轨道模块包括壳体、承载架以及接线端子,所述壳体包括轨道部以及一体连接于所述轨道部的滑座,所述承载架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座,功能模块集成地安装于所述承载架内,所述接线端子安装于所述承载架的内侧,向所述轨道部中的槽道延伸,所述槽道内安装有铜片导电体,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和所述承载架的上表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中,所述壳体的高度小于所述承载架的高度,其中,所述滑座设有滑道,所述承载架设有内置腔、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上引导槽,所述下侧壁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滑道,得以使所述承载架滑动至所述轨道部,所述接线端子插入所述轨道部的槽道中,触碰所述铜片导电体。/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701 CN 20201062333691.一种轨道式配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模块,所述轨道模块包括壳体、承载架以及接线端子,所述壳体包括轨道部以及一体连接于所述轨道部的滑座,所述承载架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座,功能模块集成地安装于所述承载架内,所述接线端子安装于所述承载架的内侧,向所述轨道部中的槽道延伸,所述槽道内安装有铜片导电体,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和所述承载架的上表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中,所述壳体的高度小于所述承载架的高度,其中,所述滑座设有滑道,所述承载架设有内置腔、上侧壁以及下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上引导槽,所述下侧壁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滑道,得以使所述承载架滑动至所述轨道部,所述接线端子插入所述轨道部的槽道中,触碰所述铜片导电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式配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座进一步设有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分别位于所述滑座的两侧,所述下侧壁设有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槽适配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槽适配于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槽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二导槽,所述第一导轨呈U型结构,所述第二导轨呈L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式配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部设有滑槽、容置腔、空位腔以及限位槽,所述滑槽轴向开设于所述轨道部中,所述容置腔和所述空位腔分别位于所述滑槽的两侧,所述限位槽平行于所述滑槽,横向开设于所述空位腔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式配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进一步包括前盖板和后盖板,所述滑座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上侧壁设有第二螺丝孔,所述前盖板和所述后盖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螺丝孔的前后两侧,通过螺丝将所述前盖板固定于所述承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波闻丽君杨国军李常春李肖陈涛张思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纬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