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衬底膜,其依次具有第二硬涂层、基材、第一硬涂层和光学调整层;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光学调整层远离所述第一硬涂层的表面;金属层,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光学调整层的表面;其中,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min时的长度方向(MD)及宽度方向(TD)的热收缩率为0.1%以下的值。由于衬底膜的热收缩率很小,形成透明导电层时的高温不会使材料尺寸发生较大变化,能够有效抑制形成导电层时发生褶皱的问题。另外,由于尺寸变化小,与其他元件贴合时对位精度高,易于贴合。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摸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明导电膜及触摸屏
本专利技术涉及透明导电膜及触摸屏。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移动终端如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都有向轻薄化、可弯折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在便携终端中使用的触摸屏,也逐渐开始要求柔性轻薄,透明导电膜是电容式触摸屏的核心元件,为适应市场需求,导电膜基材越来越多的使用塑料薄膜。形成透明导电性膜的导电层如铟锡氧化物(ITO),或者形成金属导线层如铜或者银时,镀膜温度较高,特别是溅射镀膜时会瞬时升温,此外,后续的ITO结晶化工序也需在高温下进行。若导电层为纳米材料墨水涂布形成,固化工艺同样需在高温下进行。因此,导电膜一般需在120-170℃的温度保持数分钟至数小时。然而,塑料薄膜的玻璃转移温度一般比较低,且多被拉伸,若长时间施以上述温度之后,再冷却至室温,薄膜易收缩,发生较大的尺寸变化。并且由于尺寸变化大,导电膜与其他元件相贴合时对位精度差,易偏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导电膜在形成透明导电层时易收缩、尺寸变化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及触摸屏。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衬底膜,包括:基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硬涂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硬涂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光学调整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硬涂层远离所述基材的表面;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光学调整层远离所述第一硬涂层的表面;金属层,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光学调整层的表面;其中,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min时的长度方向(MD)及宽度方向(TD)的热收缩率为0.1%以下的值。由于衬底膜的热收缩率很小,形成透明导电层时的高温不会使材料尺寸发生较大变化,能够有效抑制形成导电层时发生褶皱的问题。另外,由于尺寸变化小,与其他元件贴合时对位精度高,易于贴合。优选地,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分钟时的MD方向的热收缩率为0.05-0.07%,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分钟时的TD方向的热收缩率为0.03-0.04%。衬底膜的热收缩率小,尺寸稳定性好,防止后续生产过程中加热时引起褶皱变形。优选地,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分钟时的MD及TD方向的热收缩率之差为0.01-0.04%。衬底膜在两个方向上的热收缩率之差维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薄膜整体收缩均匀,MD及TD方向尺寸变化差异小,防止褶皱问题。优选地,所述衬底膜已经过热处理,所述热处理温度为150-220℃,热处理时间为20-600s。衬底膜在形成导电层之前经过一次热处理,即经过一次热变形后冷却至室温,再进入下一个高温工序。在加热处理过程中,衬底膜里面的杂质所吸收的气体与水分将会析出,小分子物质水解后的产物,会重新脱水形成小分子物质,未完全聚合的小分子物质、重新脱水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薄膜拉伸过程中所断裂的分子支链和短分子链,将会重新排列到自由伸展的大分子长链上,从而调整基材内部的原子位置和分子结构,使整个薄膜内部原子及分子达到稳定状态,消除各种材料内部的和各种材料相互之间的物理应力,得到更稳定的物理尺寸,大幅度减弱了后续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对薄膜尺寸的影响。在较高的温度、较短的时间进行热处理,使衬底膜在较高的温度快速达到稳定的状态,防止后续工艺中发生形变,同时避免衬底膜长时间过热被损坏。优选地,所述热处理温度高于形成所述透明导电层时的温度。热处理温度高于形成透明导电层的温度,一方面平衡仪器误差,另一方面使衬底膜在经受热处理时的温度与形成导电层相同或比它更高,如此,一旦达到稳定的尺寸,后续在较低温度下不会产生较大的形变,引起褶皱现象。优选地,所述经过热处理的衬底膜静置2h以上再形成所述透明导电层。热处理后静置使剧烈运动重排中的活性分子逐渐停止活动,内部达到新的平衡成为稳定的状态,后续工艺加热时不易发生形变。优选地,所述基材材质为聚环烯烃或聚碳酸酯。二者为新型的非晶性聚合物材料,与传统的PET、PE等相比,在高温下的尺寸更稳定,双折射率较小并且均匀,形成的薄膜颜色均匀。且具有较高的硬度、优异的透光性和较低的断裂拉伸强度。优选地,所述第一硬涂层含有多个颗粒,所述金属层的表面形成多个凸起;或者,所述第二硬涂层含有多个颗粒,所述第二硬涂层表面形成多个凸起。在卷曲透明导电膜使其为筒状时,会存在相邻的透明导电薄膜的金属层彼此产生粘连及压接的问题。在硬涂层中添加颗粒,使金属层表面形成凸起,凸起可使相邻的金属层形成点接触,从而避免发生粘连及压接。优选地,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为100-3000个/mm2。凸起的分布密度过大时,会导致透明导电膜的雾度值过大、光透过率降低,进而严重影响透明导电膜的外观和光学效果。而如果凸起的分布密度过小,则抗粘连的效果有限。在上述密度范围内,透明导电膜能较好的兼顾抗粘连及光学效果。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摸屏,所述触摸屏包括两个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所述两透明导电膜相贴合;所述触摸屏包括触摸区及引线区,所述金属层位于所述引线区;所述触摸区包括由所述透明导电层蚀刻而成的电极;所述引线区包括由所述金属层及位于所述引线区的透明导电层被蚀刻形成的引线。在上述触摸屏中,由金属层及透明导电层直接蚀刻得到引线。因此,无需再通过丝印方式形成与电极电连接的引线。与传统的触摸屏相比,由于无需丝印,直接由黄光制程形成的电极引线的宽度可进一步缩小,因此有效触摸区进一步增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一种透明导电膜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另一种透明导电膜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又一种透明导电膜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一种触摸屏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另一种触摸屏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其中,10、透明导电膜;101、衬底膜;11、基材;12、第一硬涂层;13、光学调整层;14、透明导电层;15、金属层;16、第二硬涂层;17、颗粒;18、凸起;19、光学透明胶;200、触摸屏;210、触摸区;220、引线区;211、电极;221、引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n衬底膜,包括:基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硬涂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硬涂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及光学调整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硬涂层远离所述基材的表面;/n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光学调整层远离所述第一硬涂层的表面;及/n金属层,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光学调整层的表面;/n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分钟时长度方向(MD)及宽度方向(TD)的热收缩率小于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
衬底膜,包括:基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硬涂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第二硬涂层,形成于所述第二表面;及光学调整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硬涂层远离所述基材的表面;
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光学调整层远离所述第一硬涂层的表面;及
金属层,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光学调整层的表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分钟时长度方向(MD)及宽度方向(TD)的热收缩率小于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分钟时的MD方向的热收缩率为0.05-0.07%,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分钟时的TD方向的热收缩率为0.03-0.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膜在150℃加热30分钟时的MD及TD方向的热收缩率之差为0.01-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膜已经过热处理,所述热处理温度为150-220℃,热处理时间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飞,候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