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68809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时窗,包括滑动时窗长度;获取地震道数据,计算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确定地震道数据中部各样点的增益值;确定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获取目标地震道数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地震资料处理中由于能量衰减,导致振幅失真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能够进行振幅增益,实现振幅的自动恢复,使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能量更加均衡,提高地震资料处理目标的精度,从而能够有效恢复地震信号,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属于石油地震勘探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进步,地震资料处理目标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针对岩性,流体识别,孔隙度,饱和度的计算,特别是页岩气勘探的发展,地震资料处理对于地震资料的振幅保真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地震资料采集中由于大地吸收作用,使得单炮记录远道能量较近道能量弱,深层反射能量较浅层弱,或者由于上覆盖火成岩影响,能量难以透射,造成火成岩下方反射波极弱,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阶段需要正确恢复振幅值,并在后续处理流程中加以保护。虽然,目前常规的恢复振幅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基于球面扩散的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道内振幅均衡,Q补偿等,但是,常规的恢复振幅的方法依然不能满足地震资料处理对于地震资料的振幅保真需求。基于此,亟需提出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以解决远道能量较近道能量弱,深层反射能量较浅层弱,从而造成的数据能量较弱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其能够解决地震资料处理中由于能量衰减,导致振幅失真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时窗,包括滑动时窗长度;获取地震道数据,计算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确定地震道数据中部各样点的增益值;确定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获取目标地震道数据。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根据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地震道数据中部各样点的增益值,以及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获取振幅增益的目标地震道数据。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确定时窗的长度为W,前半时窗和后半时窗的长度分别为L=W/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确定地震道数据的总样点数为N,根据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确定地震道数据中对应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样点序号为(0,1,2,......,L),根据对应的各个样点序号,计算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所依据的公式为:agcArray[i]=ampArray[i]/QArray[i](1)式中,agc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增益值,i依次取0,1,2,......,L,amp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原始值,Q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前i+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确定地震道数据中部各样点的样点序号为(L+1,L+2,......,N-L),根据对应的各个样点序号,通过时窗沿地震道数据由前至后滑动,计算时窗位置确定时中心点的前L个样点和后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确定地震道数据中部各样点的增益值所依据的公式为:agcArray[i′]=ampArray[i′]/QArray[i′](2)式中,agc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增益值,i′依次取L+1,L+2,......,N-L-1,amp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原始值,QArray[i′]为时窗中心点是第i′个样点时前L个样点和后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确定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样点序号为(N-L,......,N-2,N-1),根据对应的各个样点序号,计算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确定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所依据的公式为:agcArray[i″]=ampArray[i″]/QArray[i″](3)式中,agc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增益值,i″依次取N-L,......,N-2,N-1,amp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原始值,Q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后N-i″+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方法能够进行振幅增益,实现振幅的自动恢复,使生成的地震道数据能量更加均衡,提高地震资料处理目标的精度。2、本专利技术方法能够有效恢复地震信号,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3,本专利技术方法简捷高效,准确度高。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时窗沿地震道数据滑动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平台批处理模块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时窗,包括滑动时窗长度如图2所示,确定用于增益计算的时窗长度为W,前半时窗和后半时窗的长度分别为L=W/2。优选的,定义W=200。(2)获取地震道数据,计算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获取原始的地震道数据ampArray,并输入程序,确定地震道数据的总样点数为N,计算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并将其保存为浮点数组absArray。同时,确定长度为N的浮点数组agcArray,并初始化为0。并根据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确定地震道数据中对应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3)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样点序号为(0,1,2,......,L),根据对应的各个样点序号,计算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前(L(L指的是前半时窗长度中的样点个数),L+1,L+2,......,L+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记为数组QArray。其中,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所依据的公式为:agcArray[i]=ampArray[i]/QArray[i](1)式中,agc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增益值,i依次取0,1,2,......,L,amp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原始值,Q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前i+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确定时窗,包括滑动时窗长度;/n获取地震道数据,计算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n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n确定地震道数据中部各样点的增益值;/n确定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n获取目标地震道数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时窗,包括滑动时窗长度;
获取地震道数据,计算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
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
确定地震道数据中部各样点的增益值;
确定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
获取目标地震道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地震道数据中部各样点的增益值,以及地震道数据末端后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获取振幅增益的目标地震道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时窗的长度为W,前半时窗和后半时窗的长度分别为L=W/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地震道数据的总样点数为N,根据地震道数据中各样点的绝对值,确定地震道数据中对应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样点序号为(0,1,2,......,L),根据对应的各个样点序号,计算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L个样点的绝对振幅平均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震记录自动增益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地震道数据始端前半时窗长度中各样点的增益值所依据的公式为:
agcArray[i]=ampArray[i]/QArray[i](1)
式中,agc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增益值,i依次取0,1,2,......,L,ampArray[i]为地震道数据中第i个样点的原始值,QArray[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