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婴儿提篮,包括:顶端开口且具有婴儿容纳空间的篮体,篮体包括篮体侧壁;所述婴儿容纳空间具有与婴儿头脚方向对应的长轴方向以及与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篮体侧壁中的至少两侧侧壁为中空侧壁;所述两侧侧壁为与婴儿容纳空间的短轴方向对应的两侧侧壁。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中空侧壁,形成具有中间缓冲层的双层结构,对婴儿乘员提供了三层保护,从而提高在极端情况下(婴儿提篮被破坏的情况下,当然在常规保护程度内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该婴儿提篮对婴儿乘员的保护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婴儿提篮
本专利技术涉及携带工具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婴儿提篮。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机动车越来越多地走进我国育龄家庭,儿童乘机动车出行需求明显增加。但汽车座椅安全带主要针对成年乘员设计,无法为儿童乘员提供足够的、恰当的保护。机动车儿童成员用约束系统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案。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中有一类是专门用于一周岁以内儿童——即婴儿的,技术上称为婴儿提篮。现有婴儿提篮在主体上普遍采用“局部蛋壳形”结构,即首、尾两端具有拱形特征(以起到分散承压的作用),但两侧均为单层的直线型薄壁,因此侧翼保护薄弱。有少数厂商在其婴儿提篮上提供外挂的侧撞保护,即在婴儿提篮的主体两侧之外挂载塑料支脚或泡沫小块以充当侧撞保护装置,但这种简易的、“打补丁”式的侧撞保护外挂其本身保护能力有限,结构上也未根本解决直壁承压能力不如拱形壁(在经济性、重量等同等条件下)的设计缺陷,并且增加了多余的用户操作,易导致用户因忘记或嫌麻烦而不使用的情况。从婴儿提篮工作时在汽车内所处的位置来看,由于汽车的侧翼本身就是全车的防护薄弱区,因此随着婴儿乘车出行频次增加以及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并且交通路况越来越复杂,更好地为婴儿乘员提供全方位保护,尤其是在其约束系统上提供更加可靠的、一体化的侧翼保护很有必要,且这一需要较为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婴儿提篮。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婴儿提篮,包括:顶端开口且具有婴儿容纳空间的篮体,篮体包括篮体侧壁;<br>所述婴儿容纳空间具有与婴儿头脚方向对应的长轴方向以及与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篮体侧壁中的至少两侧侧壁为中空侧壁;所述两侧侧壁为与婴儿容纳空间的短轴方向对应的两侧侧壁。优选地,所述篮体侧壁的各侧侧壁均为中空侧壁。优选地,所述篮体侧壁至少包括外侧壁,所述中空侧壁包括所述外侧壁和内侧壁;每侧外侧壁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或,每侧外侧壁以及每侧内侧壁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优选地,所述篮体侧壁至少包括外侧壁;所述外侧壁的内侧设置有一圈用于支撑所述外侧壁的环形主梁。优选地,所述环形主梁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优选地,所述篮体包括篮体底面,所述婴儿容纳空间包括臀部位置、脚部至臀部的下部空间以及臀部至头顶的上部空间;所述篮体底面包括与所述下部空间对应的下支撑部以及与所述上部空间对应的上支撑部,所述下支撑部的平面与水平面呈50°-80°角度,所述上支撑部平面与水平面呈10°-30°角度,所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在所述臀部平滑过渡。优选地,所述篮体包括篮体底面,所述篮体底面上开设有用于穿婴儿约束带总成的婴儿约束带引导槽。优选地,所述两侧侧壁上设有汽车安全带引导槽。优选地,所述篮体包括篮体底面,所述篮体侧壁和所述篮体底面的内侧覆盖有吸能材料。优选地,所述篮体包括篮体底面;所述篮体顶端开口宽于所述篮体底面。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中空侧壁,形成具有中间缓冲层的双层结构,这种“三明治”结构与现有的单层结构相比,在极端情况下婴儿提篮所受外力超过常规保护程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或更高的特定标准,尤其是在侧撞的情况下)时,婴儿提篮的外侧保护层先被破坏,从而起到破坏吸能的作用,然后外力要穿过中空区域(中间缓冲层),被缓冲减弱后才能到达内侧容纳层,而内侧容纳层也具备较强的保护能力,实际上是为婴儿乘员提供了多层次的保护,从而提高在极端情况下(婴儿提篮被破坏的情况下,当然在常规保护程度内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该婴儿提篮对婴儿乘员的保护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婴儿提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婴儿提篮的后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婴儿提篮的环形主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婴儿提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婴儿提篮的后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婴儿提篮的环形主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的一种婴儿提篮,包括:顶端开口且具有婴儿容纳空间的篮体1,篮体1包括篮体侧壁;所述婴儿容纳空间具有与婴儿头脚方向对应的长轴方向以及与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篮体侧壁中的至少两侧侧壁为中空侧壁;所述两侧侧壁为与婴儿容纳空间的短轴方向对应的两侧侧壁。所述中空侧壁包括外侧壁2和内侧壁3,外侧壁2可作为外侧保护层,所述篮体形成的容纳婴儿的空间作为内侧容纳层,外侧壁2和内侧壁3之间的中空区域形成缓冲层,作用是当所述外侧保护层在极端情况下被破坏时吸纳、延缓或减弱外力对所述内侧容纳层的侵害,从而保护婴儿的安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中空侧壁,形成具有中间缓冲层的双层结构,这种“三明治”结构与现有的单层结构相比,在极端情况下婴儿提篮所受外力超过常规保护程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或更高的特定标准,尤其是在侧撞的情况下)时,婴儿提篮的外侧保护层先被破坏,从而起到破坏吸能的作用,然后外力要穿过中空区域(中间缓冲层),被缓冲减弱后才能到达内侧容纳层,而内侧容纳层也具备较强的保护能力,实际上是为婴儿乘员提供了多层次的保护,从而提高在极端情况下(婴儿提篮被破坏的情况下,当然在常规保护程度内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该婴儿提篮对婴儿乘员的保护能力。为了在达到保护婴儿提篮侧面又节省成本的作用,可以仅在两侧侧壁形成中空侧壁,也可以所述篮体侧壁的各侧侧壁均为中空侧壁,这样可以全方位保护婴儿提篮,保护婴儿的安全。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篮体侧壁至少包括外侧壁2,所述中空侧壁包括所述外侧壁2和内侧壁3;每侧外侧壁2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或,每侧外侧壁2以及每侧内侧壁3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由于每侧外侧壁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或者每侧内侧壁也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由于婴儿提篮的婴儿身长部分长度大于身宽部分的长度,因此,当每侧外侧壁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时,整个婴儿提篮形成为类似椭球体一部分的“鸟巢形”结构),无论该婴儿提篮受到来自任何方向的外力,包括侧向,甚至斜侧向,都可以在该点上以拱形结构分散该力,该结构与现有的“局部蛋壳形”结构相比,都可以更好的分散外力。实际上该婴儿提篮结构在x轴、y轴、z轴上均呈拱形(z轴呈拱形是指篮体侧壁顶部也为中间向上突出的拱形),是三维全拱形防护,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方位保护能力,尤其是提高侧翼保护能力。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篮体侧壁至少包括外侧壁2;所述外侧壁2的内侧设置有一圈用于支撑所述外侧壁的环形主梁4。所述环形主梁4可呈与外侧壁整体形状相匹配的闭合的椭圆形。设置环形主梁4,使得外侧壁的结构更加稳固,承受外力的能力得到明显加强,进一步增强了该婴儿提篮对婴儿乘员的保护能力。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婴儿提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端开口且具有婴儿容纳空间的篮体,篮体包括篮体侧壁;/n所述婴儿容纳空间具有与婴儿头脚方向对应的长轴方向以及与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篮体侧壁中的至少两侧侧壁为中空侧壁;所述两侧侧壁为与婴儿容纳空间的短轴方向对应的两侧侧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婴儿提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端开口且具有婴儿容纳空间的篮体,篮体包括篮体侧壁;
所述婴儿容纳空间具有与婴儿头脚方向对应的长轴方向以及与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篮体侧壁中的至少两侧侧壁为中空侧壁;所述两侧侧壁为与婴儿容纳空间的短轴方向对应的两侧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提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篮体侧壁的各侧侧壁均为中空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提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篮体侧壁至少包括外侧壁,所述中空侧壁包括所述外侧壁和内侧壁;
每侧外侧壁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
或,每侧外侧壁以及每侧内侧壁均为中间向篮体外侧突出的拱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提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篮体侧壁至少包括外侧壁;所述外侧壁的内侧设置有一圈用于支撑所述外侧壁的环形主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提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主梁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雪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弦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