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569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装置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箱和放置机构,且所述电池箱内部设置有蓄电池,且所述蓄电池与电池箱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放置机构两侧均放置有吸附设备,且所述吸附设备与电池箱顶端通过导线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箱一侧下端开设有充电接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新颖,且该装置不仅吸附力大,能防止车膜施工时被拉动,还便于移动使用,解决了目前贴膜使用的吸铁石吸附力较小,容易导致车膜被拉动的问题,其使用方法简单、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贴膜固定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一些车主为了保护车子的车漆面,选择给汽车贴全身车膜,贴完后可以让汽车漆面与空气隔绝,有防酸雨、防氧化、抵抗划伤的功效,可以持久保护爱车的漆面。现如今汽车在贴膜时,是通过吸铁石将车膜一端吸附在车身上进行固定,然后从车膜另一端开始施工,由于吸铁石的磁性较小,在施工时,容易拉动车膜移动,使得原先测量好的车膜因位移导致与车身不吻合,同时在移动时,车膜与车身的摩擦容易对车膜造成损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解决了目前汽车贴膜时,因固定车膜的吸铁石磁性较小,容易在施工时被拉动,使得原先测量好的车膜与车身不匹配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箱和放置机构,且所述电池箱内部设置有蓄电池,且所述蓄电池与电池箱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放置机构两侧均放置有吸附设备,且所述吸附设备与电池箱顶端通过导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电池箱一侧下端开设有充电接口,且所述充电接口通过导线与蓄电池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箱顶端设置有转接板,且所述转接板通过导线与吸附设备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放置机构包括支撑板、卡环和凹槽,且所述凹槽开设于卡环一侧,且所述卡环与支撑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卡环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呈开放式设置。优选的,所述吸附设备包括外壳、控制杆、电磁铁、第一导电块和第二导电块,且所述第一导电块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横杆,且所述横杆远离第一导电块的一端与外壳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杆底端设置有固定块,且所述固定块底端开设有第二卡槽。优选的,所述外壳圆周侧壁开设有活动孔,且所述活动孔与控制杆活动安装,所述控制杆一端贯穿活动孔延伸至外壳内部,且所述控制杆贯穿活动孔延伸至外壳内部的一端与第二导电块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块通过导线与电磁铁固定连接,且所述电磁铁与外壳底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块顶端通过导线与转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块底端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导电块顶端开设有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另一端与卡块固定连接,且所述卡块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均匹配。优选的,所述底板底端设置有滑轮。一种基于上述的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1)装置移动时施工位置,向车膜和车身匹配好后,将吸附设备放置到车膜的边缘拐角处,移动控制杆,控制杆带动第二导电块移动,第二导电块移动带动卡块移动,卡块移动至第一导电块下方时,复位弹簧的弹力推动卡块进行第一卡槽中,使得电流通过第一导电块传导给卡块,卡块在通过复位弹簧传递给第二导电块,第二导电块通过导线将电流传送给电磁铁,使得电磁铁产生磁力,与车身进行吸附,即将车膜固定进行贴膜;通过控制杆移动调节,使得电磁铁通电吸附在车身上,将车膜与车身固定,电磁铁的吸附力较现如今的吸铁石吸力大,避免了在施工时,车膜被拉动的情况,同时通过控制杆使得电磁铁断电后,可直接拿取,避免对车膜造成损伤;2)车膜贴好后,再移动控制杆,同上原理,将卡块移动至固定块15底端的第二卡槽中,使卡块与第一导电块分离不通电,即电磁铁没有电流不产生磁力,即可将吸附设备取下放置到卡环中,将控制杆与凹槽匹配固定即可,完成辅助贴膜。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备中卡块、复位弹簧均为导电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控制杆移动调节,使得电磁铁通电吸附在车身上,将车膜与车身固定,电磁铁的吸附力较现如今的吸铁石吸力大,避免了在施工时,车膜被拉动的情况,同时通过控制杆使得电磁铁断电后,可直接拿取,避免对车膜造成损伤。2、通过在电池箱顶端设置有转接板,使得一个蓄电池可以为多个吸附设备供电,同时若吸附设备损坏时,便于查找电源连接线,通过底板设置有滑轮,便于该设备随施工需求移动使用。综上所述,该装置不仅吸附力大,能防止车膜施工时被拉动,还便于移动使用,解决了目前贴膜使用的吸铁石吸附力较小,容易导致车膜被拉动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吸附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放置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卡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底板;2、电池箱;3、蓄电池;4、充电接口;5、转接板;6、吸附设备;7、放置机构;8、第一导电块;9、第一卡槽;10、控制杆;11、限位槽;12、复位弹簧;13、卡块;14、横杆;15、固定块;16、第二卡槽;17、电磁铁;18、外壳;19、支撑板;20、卡环;21、凹槽;22、活动孔;23、第二导电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5,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箱2和放置机构7,且所述电池箱2内部设置有蓄电池3,且所述蓄电池3与电池箱2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放置机构7两侧均放置有吸附设备6,且所述吸附设备6与电池箱2顶端通过导线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箱2一侧下端开设有充电接口4,且所述充电接口4通过导线与蓄电池3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箱2顶端设置有转接板5,且所述转接板5通过导线与吸附设备6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机构7包括支撑板19、卡环20和凹槽21,且所述凹槽21开设于卡环20一侧,且所述卡环20与支撑板19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卡环20远离支撑板19的一端呈开放式设置,所述吸附设备6包括外壳18、控制杆10、电磁铁17、第一导电块8和第二导电块23,且所述第一导电块8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横杆14,且所述横杆14远离第一导电块8的一端与外壳18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杆14底端设置有固定块15,且所述固定块15底端开设有第二卡槽16,所述外壳18圆周侧壁开设有活动孔22,且所述活动孔22与控制杆10活动安装,所述控制杆10一端贯穿活动孔22延伸至外壳18内部,且所述控制杆10贯穿活动孔22延伸至外壳18内部的一端与第二导电块23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块23通过导线与电磁铁17固定连接,且所述电磁铁17与外壳18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块8顶端通过导线与转接板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块8底端开设有第一卡槽9,所述第二导电块23顶端开设有限位槽11,且所述限位槽11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2,所述复位弹簧12另一端与卡块13固定连接,且所述卡块13与第一卡槽9和第二卡槽16均匹配,所述底板1底端设置有滑轮。工作原理:在进行贴膜时,将该装置移动时施工位置,向车膜和车身匹配好后,将吸附设备6放置到车膜的边缘拐角处,移动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箱(2)和放置机构(7),且所述电池箱(2)内部设置有蓄电池(3),且所述蓄电池(3)与电池箱(2)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放置机构(7)两侧均放置有吸附设备(6),且所述吸附设备(6)与电池箱(2)顶端通过导线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端固定安装有电池箱(2)和放置机构(7),且所述电池箱(2)内部设置有蓄电池(3),且所述蓄电池(3)与电池箱(2)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放置机构(7)两侧均放置有吸附设备(6),且所述吸附设备(6)与电池箱(2)顶端通过导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2)一侧下端开设有充电接口(4),且所述充电接口(4)通过导线与蓄电池(3)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箱(2)顶端设置有转接板(5),且所述转接板(5)通过导线与吸附设备(6)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机构(7)包括支撑板(19)、卡环(20)和凹槽(21),且所述凹槽(21)开设于卡环(20)一侧,且所述卡环(20)与支撑板(19)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卡环(20)远离支撑板(19)的一端呈开放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设备(6)包括外壳(18)、控制杆(10)、电磁铁(17)、第一导电块(8)和第二导电块(23),且所述第一导电块(8)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横杆(14),且所述横杆(14)远离第一导电块(8)的一端与外壳(18)内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杆(14)底端设置有固定块(15),且所述固定块(15)底端开设有第二卡槽(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贴膜用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8)圆周侧壁开设有活动孔(22),且所述活动孔(22)与控制杆(10)活动安装,所述控制杆(10)一端贯穿活动孔(22)延伸至外壳(18)内部,且所述控制杆(10)贯穿活动孔(22)延伸至外壳(18)内部的一端与第二导电块(23)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块(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苏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众人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