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5667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涉及节段梁预制技术领域,包括钢筋绑扎、模板组装、密封件组装、匹配梁组装、浇筑成型、节段梁转移等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模板大面本身存在的“柔性”和支撑的“刚性”相结合,在拉杆体系和预偏纠偏体系共同作用下,使受影响较大的外表面呈现曲面效果,从而达到设计线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节段梁预制
,具体涉及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预制节段梁是指将桥梁上部结构主梁划分为若干段,在工厂预制后现场进行组拼,然后施加预应力使之成为整体,目前在全世界已广泛应用。目前,节段梁预制常用的有短线和长线法预制,其原理是将梁段的空间坐标转化为预制台座局部坐标系逐段匹配的施工工艺。在曲线超高路段,桥面横坡必须根据曲线的变化而逐渐变化,以往预制梁中,曲线超高段的桥面均通过在桥面板上加厚混凝土或改变铺装层厚度的方式进行处理,但当桥面变化幅度较大时,这种方式的成本会大幅度增加。另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匹配梁与侧模之间经常发生漏浆现象,形成挂帘,传统方法会采用在接缝处贴上橡胶条密封,但橡胶条容易脱落,密封效果差,装配难度大,故有必要对现有的作业方式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钢筋绑扎,根据设计要求,在钢筋加工区内将节段梁的底板钢筋与腹板钢筋绑扎成型,备用;(2)模板组装,将侧模、底模以及固定端模移至浇筑区,并组装成型,固定端模位于侧模的一端,侧模的另一端预留给上一个成型的匹配梁;(3)密封件组装,将密封件穿插至侧模成型面上的插槽(1)内,并将密封件的进气端连接至气源;(4)匹配梁装配及调整,借助于底模小车将匹配梁移动至预留给匹配梁的侧模的一端,调整好位置后,匹配梁的腹板压合在插槽(1)的上方,在匹配梁精确定位后,侧模下倒角贴合侧模固定端及匹配梁下倒角后,使用底模小车对底模进行空间姿态调节,底模上表面低于匹配梁与固定端摸2cm,并伸展侧模固定端侧翼,丝杆撑紧,并打入销轴,使底模形成平面;使用底模小车对底模进行顶升与调节,使底模与固定端模密贴,二者之间缝隙小于1mm,下放底模支撑,转换受力体系至地面,伸展匹配梁侧翼,同时对调节支撑中匹配梁侧粗螺杆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底模与匹配梁紧密贴合;自下而上整体对侧模进行调节,距离固定端及匹配梁约2cm后开始调节下倒角6根丝杆,使倒角贴合;自固定端向匹配梁方向,依次调节腹板3根丝杆、倒角处3根丝杆、翼缘板6根丝杆,使接触面密贴;其中,匹配梁与现浇梁模板形成夹角;(5)侧模密封,向密封件内通入气体使其膨胀,从而将匹配梁的腹板与侧模的接触面进行密封;(6)浇筑成型,将绑扎好的腹板钢筋、底板钢筋依次吊装到位,并将内模安装到位,接着向成型区内浇筑混凝土,凝固成型;(7)节段梁转移,借助于龙门吊将匹配梁吊运至运梁车上并转运至存梁区内,浇筑成型的节段梁作为下一个匹配梁使用;如此往复,实现多个节段梁的预制。优选的,所述底模包括刚性支架、调节支撑、面板以及侧翼,调节支撑以梁长方向中心线为基准,分别对称均匀设置4个可伸缩螺杆,伸缩范围10cm,中间均匀设置3个等高支撑铰接,两侧翼分别均匀设置4个可伸缩螺杆和定位销轴。优选的,所述侧模包括固定外模架、可调节支撑丝杆、倒角斜拉丝杆以及面板,支撑丝杆梁长方向均匀布置3道,每道设置翼缘板及倒角处3处,外腹板及下倒角3处,共计18根,倒角斜拉丝杆设置于上倒角处,连接翼缘板及外腹板。优选的,所述密封件包括橡胶管和覆膜,所述插槽的断面形状为“U”字形,插槽内位于侧模成型面的一端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卡合部,所述橡胶管穿设于插槽内,并通过卡合部限位,在不充气状态下,橡胶管位于卡合部的内侧,所述覆膜粘结于橡胶管的外表面并位于两个卡合部之间的区域,覆膜与橡胶管之间涂覆有CaO粉末,覆膜上设有若干透气孔。优选的,所述橡胶管的下端封闭,橡胶管的上端开口并连接至气源。优选的,所述橡胶管与气源之间还设有一个气压表,气压表连接至气压监测装置。优选的,在节段梁浇筑成型后,需要在其腹板外侧装上带有识别信息的标签牌,该识别信息为条形码或二维码。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利用模板大面本身存在的“柔性”和支撑的“刚性”相结合,在拉杆体系和预偏纠偏体系共同作用下,使受影响较大的外表面呈现曲面效果,从而达到设计线形;(2)本专利技术借助于特制的密封件,消除了匹配梁与侧模之间经常发生的漏浆现象,且密封件的装配方式简单,相比传统的贴橡胶条密封的方式,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侧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侧模侧向的截面剖视图。图4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橡胶管的截面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橡胶管与插槽的装配示意图。图7为橡胶管与气源、气压表以及气压监测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8为扭曲节段梁施工示意图。其中:1-插槽,11-卡合部,2-橡胶管,3-覆膜,4-透气孔,5-CaO粉末。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8所示,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钢筋绑扎,根据设计要求,在钢筋加工区内将节段梁的底板钢筋与腹板钢筋绑扎成型,备用;(2)模板组装,将侧模、底模以及固定端模移至浇筑区,并组装成型,固定端模位于侧模的一端,侧模的另一端预留给上一个成型的匹配梁;(3)密封件组装,将密封件穿插至侧模成型面上的插槽(1)内,并将密封件的进气端连接至气源;(4)匹配梁装配及调整,借助于底模小车将匹配梁移动至预留给匹配梁的侧模的一端,调整好位置后,匹配梁的腹板压合在插槽(1)的上方,在匹配梁精确定位后,侧模下倒角贴合侧模固定端及匹配梁下倒角后,使用底模小车对底模进行空间姿态调节,底模上表面低于匹配梁与固定端摸2cm,并伸展侧模固定端侧翼,丝杆撑紧,并打入销轴,使底模形成平面;使用底模小车对底模进行顶升与调节,使底模与固定端模密贴,二者之间缝隙小于1mm,下放底模支撑,转换受力体系至地面,伸展匹配梁侧翼,同时对调节支撑中匹配梁侧粗螺杆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底模与匹配梁紧密贴合;自下而上整体对侧模进行调节,距离固定端及匹配梁约2cm后开始调节下倒角6根丝杆,使倒角贴合;自固定端向匹配梁方向,依次调节腹板3根丝杆、倒角处3根丝杆、翼缘板6根丝杆,使接触面密贴;其中,匹配梁与现浇梁模板形成夹角;(5)侧模密封,向密封件内通入气体使其膨胀,从而将匹配梁的腹板与侧模的接触面进行密封;(6)浇筑成型,将绑扎好的腹板钢筋、底板钢筋依次吊装到位,并将内模安装到位,接着向成型区内浇筑混凝土,凝固成型;(7)节段梁转移,借助于龙门吊将匹配梁吊运至运梁车上并转运至存梁区内,浇筑成型的节段梁作为下一个匹配梁使用;如此往复,实现多个节段梁的预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模包括刚性支架、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钢筋绑扎,根据设计要求,在钢筋加工区内将节段梁的底板钢筋与腹板钢筋绑扎成型,备用;/n(2)模板组装,将侧模、底模以及固定端模移至浇筑区,并组装成型,固定端模位于侧模的一端,侧模的另一端预留给上一个成型的匹配梁;/n(3)密封件组装,将密封件穿插至侧模成型面上的插槽(1)内,并将密封件的进气端连接至气源;/n(4)匹配梁装配及调整,借助于底模小车将匹配梁移动至预留给匹配梁的侧模的一端,调整好位置后,匹配梁的腹板压合在插槽(1)的上方,在匹配梁精确定位后,侧模下倒角贴合侧模固定端及匹配梁下倒角后,使用底模小车对底模进行空间姿态调节,底模上表面低于匹配梁与固定端摸2cm,并伸展侧模固定端侧翼,丝杆撑紧,并打入销轴,使底模形成平面;使用底模小车对底模进行顶升与调节,使底模与固定端模密贴,二者之间缝隙小于1mm,下放底模支撑,转换受力体系至地面,伸展匹配梁侧翼,同时对调节支撑中匹配梁侧粗螺杆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底模与匹配梁紧密贴合;/n自下而上整体对侧模进行调节,距离固定端及匹配梁约2cm后开始调节下倒角6根丝杆,使倒角贴合;自固定端向匹配梁方向,依次调节腹板3根丝杆、倒角处3根丝杆、翼缘板6根丝杆,使接触面密贴;/n其中,匹配梁与现浇梁模板形成夹角;/n(5)侧模密封,向密封件内通入气体使其膨胀,从而将匹配梁的腹板与侧模的接触面进行密封;/n(6)浇筑成型,将绑扎好的腹板钢筋、底板钢筋依次吊装到位,并将内模安装到位,接着向成型区内浇筑混凝土,凝固成型;/n(7)节段梁转移,借助于龙门吊将匹配梁吊运至运梁车上并转运至存梁区内,浇筑成型的节段梁作为下一个匹配梁使用;如此往复,实现多个节段梁的预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曲节段箱梁预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钢筋绑扎,根据设计要求,在钢筋加工区内将节段梁的底板钢筋与腹板钢筋绑扎成型,备用;
(2)模板组装,将侧模、底模以及固定端模移至浇筑区,并组装成型,固定端模位于侧模的一端,侧模的另一端预留给上一个成型的匹配梁;
(3)密封件组装,将密封件穿插至侧模成型面上的插槽(1)内,并将密封件的进气端连接至气源;
(4)匹配梁装配及调整,借助于底模小车将匹配梁移动至预留给匹配梁的侧模的一端,调整好位置后,匹配梁的腹板压合在插槽(1)的上方,在匹配梁精确定位后,侧模下倒角贴合侧模固定端及匹配梁下倒角后,使用底模小车对底模进行空间姿态调节,底模上表面低于匹配梁与固定端摸2cm,并伸展侧模固定端侧翼,丝杆撑紧,并打入销轴,使底模形成平面;使用底模小车对底模进行顶升与调节,使底模与固定端模密贴,二者之间缝隙小于1mm,下放底模支撑,转换受力体系至地面,伸展匹配梁侧翼,同时对调节支撑中匹配梁侧粗螺杆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底模与匹配梁紧密贴合;
自下而上整体对侧模进行调节,距离固定端及匹配梁约2cm后开始调节下倒角6根丝杆,使倒角贴合;自固定端向匹配梁方向,依次调节腹板3根丝杆、倒角处3根丝杆、翼缘板6根丝杆,使接触面密贴;
其中,匹配梁与现浇梁模板形成夹角;
(5)侧模密封,向密封件内通入气体使其膨胀,从而将匹配梁的腹板与侧模的接触面进行密封;
(6)浇筑成型,将绑扎好的腹板钢筋、底板钢筋依次吊装到位,并将内模安装到位,接着向成型区内浇筑混凝土,凝固成型;
(7)节段梁转移,借助于龙门吊将匹配梁吊运至运梁车上并转运至存梁区内,浇筑成型的节段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成武张麟杨康张侃谢德宽章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舟山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