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及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23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及手机,装设在移动设备支架上,在移动设备的支架上设有两个以上发热元件区域,在发热元件的局部区域形成发热区,其他位置为非发热区,在各发热区上设有散热体一,在两个发热区域的非发热区域上设有散热体二,所述的散热体二分别与相邻两个散热体一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发热区和非发热区均设置散热体,利用各发热区相互错位休息间隙,最大程度的发挥散热作用,而不是分割各自单独处理散热,即在一个发热区的功能模块工作时,而在其他发热区的功能模块可能处于休息状态,通过本散热体可以快速将发热区的热能扩散到其他未工作区,能够快速散热,降低移动设备的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及手机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及手机。
技术介绍
现在移动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工作物品,人们对于其功能要求越来越多,需要将更多的功能模块集成到移动终端里。各功能模块的运转,都需要一定的功耗,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散热功能直接影响移动通讯设备的性能。为解决散热问题,现有的移动通讯设备,比如手机,一般在主机内分为多个区域,在每个发热区域上设置散热结构。如附图1、附图2,现有的手机,按照功能模块,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A主要是手机主板,一般含主要发热芯片,如CPU、GPU、PM、充电IC、功能PA等;中部B一般包括手机电池、手机无线充电、NFC等;下部C为手机喇叭等。各功能模块在运转状态下,分别会产生热量,目前一般会在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设置散热结构来分别对各自散热,但目前这种散热结构对于手机的散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散热效果不佳,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散热,急需研发一种更优的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及手机,有效解决了现有移动设备的散热性能不佳、加工工艺繁琐、生产成本高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装设在移动设备支架上,在移动设备的支架上设有两个以上发热元件区域,在发热元件的局部区域形成发热区,其他位置为非发热区,在各发热区上设有散热体一,在两个发热区域的非发热区域上设有散热体二,所述的散热体二分别与相邻两个散热体一连接。优选的,所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为一体成型的片材结构。优选的,所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均采用高导热片状散热材料,其导热系数在360~6000W/(㎡·K)之间的片材。优选的,所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的厚度为0.04~0.012mm。优选的,所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采用铜箔、石墨、石墨烯或六方氮化硼一体成型。本技术提供一种手机,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散热结构,所述的发热元件区域包括三个,具体包括设置带屏蔽罩的主板的区域一、设置电池及无线充电线圈的区域二及设置扩音装置及充电装置的区域三,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电池上面,散热体一分别设置区域一、区域二和区域三的发热元件上,所述的非发热区包括两个,分别为位于区域一和区域二纸件的区域四、位于区域二和区域三之间的区域五,所述的散热体二分别位于区域四和区域五上。优选的,区域一的散热体一以背胶的方式贴合在屏蔽罩上表面,区域二的散热体一以背胶的方式贴合在电池上表面和/或无线充电线圈下表面,区域三的散热体一以背胶的方式贴合在扩音装置上表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手机,通过在发热区和非发热区均设置散热体,利用各发热区相互错位休息间隙,最大程度的发挥散热作用,而不是分割各自单独处理散热,即在一个发热区的功能模块工作时,其他发热区的功能模块可能处于休息状态,通过散热体可以快速将发热区的热能扩散到其他未工作区,能够快速散热,降低移动设备的温度。此外,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为一个整体,在装配过程中,只要将其朝一个方向从上往下、或者从上往下贴合即可,不需要分多次贴,节约了工序;将多个小的散热体集成为一个大的散热体,不需要对多个小的散热体单独进行包边和背胶,能够节省25%~30%的成本。本技术整体结构简单,此结构能够运用于各种移动设备上,易于产业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设计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设计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3-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装设在移动设备支架上,在移动设备的支架上设有两个以上发热元件区域,在发热元件的局部区域形成发热区,其他位置为非发热区,在各发热区上设有散热体一,在两个发热区域的非发热区域上设有散热体二,所述的散热体二分别与相邻两个散热体一连接。上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为一体成型的片材结构,均采用高导热片状散热材料,其导热系数在360~6000W/(㎡·K)之间的片材,本实施例采用3000W/(㎡·K),其厚度为0.04~0.012mm。上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采用铜箔、石墨、石墨烯或六方氮化硼一体成型。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手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新型散热结构,所述的发热元件区域包括三个,具体包括位于手机上部的手机主板,手机主板含主要发热CPU、GPU、PM、充电IC、功能PA等模块,安装在手机金属中框上,在手机主板上设有屏蔽罩,手机上部主板位置为发热区域一1,区域一的散热体一以背胶的方式贴合在屏蔽罩上表面。在手机中部设置电池及无线充电线圈的区域二2,所述的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电池上面,区域二的散热体一以背胶的方式贴合在电池上表面和/或无线充电线圈下表面。在手机下端为手机小板与手机喇叭模块、充电USB模块,USB模块SMT在小板上,而小板安装在手机金属中框上,喇叭模块安装在手机金属中框上,手机下端设置扩音装置及充电装置的区域三3,区域三的散热体一以背胶的方式贴合在扩音装置上表面。本实施例中,包含有两个非发热区,分别为位于区域一和区域二纸件的区域四4、位于区域二和区域三之间的区域五5,所述的散热体二分别位于区域四和区域五上,在区域四和区域五上分别贴合有散热体二。三个区域的散热体一和两个区域的散热体二为一体成型结构,整体为采用铜箔、石墨、石墨烯或六方氮化硼一体成型的片材结构,其导热系数在3000W/(㎡·K)之间的片材,其厚度为0.08mm。上述手机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分属手机不同的功耗模块,三个模块并非一定是同时工作;如区域二内的“无线线圈”是在无线充电或支付时工作并产生高温,区域三的“喇叭”是在播放音乐或视频时使用,并发热产生高温,区域一的主板也是在游戏等有高负载有较大负荷时发热;也就是三个区域之间相互有错位休息间隙,本专利技术把原常规三处散热方案优化为整体大面积,从而可以很好的把其中一个模块处于高负载发的热量均匀地扩散开,因面积兼顾共用,面积越大,越利于热量扩散,从而降低高温区域温度更多,但这个面积通常与三个单体的面积差不多,相比原来更容易分散热量,而总体成本却要低很多,从而使手机在不同使用场景时,都可以较好的降低手机温升,其性能更稳定。...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装设在移动设备支架上,在移动设备的支架上设有两个以上发热元件区域,在发热元件的局部区域形成发热区,其他位置为非发热区,其特征在于:在各发热区上设有散热体一,在两个发热区域的非发热区域上设有散热体二,所述的散热体二分别与相邻两个散热体一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装设在移动设备支架上,在移动设备的支架上设有两个以上发热元件区域,在发热元件的局部区域形成发热区,其他位置为非发热区,其特征在于:在各发热区上设有散热体一,在两个发热区域的非发热区域上设有散热体二,所述的散热体二分别与相邻两个散热体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为一体成型的片材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均采用高导热片状散热材料,其导热系数在360~6000W/(㎡·K)之间的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的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体一和散热体二的厚度为0.04~0.0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的新型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辉王川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源医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