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5158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及方法,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内侧设置分别有蠕动泵、微型充气泵以及控制器,所述蠕动泵的两端均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的表面靠近泵出端设置有泵出端压力传感器,所述泵出端压力传感器的侧端设置有成分分析器,所述软管的末端设置有输入端固定器,所述输入端固定器包括蘑菇型固定器、第一反向卡扣、第一盘形固定器以及腹壁引导打孔器,所述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负压吸引端固定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不仅方便患者携带,还能解决患者肠液丢失,营养物质流失的问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A portable intestinal fluid circu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在对肠瘘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中,患者常因肠液丢失,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物质流失,加重病情。另外,短肠综合征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小肠吸收面积减少而引起的一个临床症候群,多由广泛小肠切除、小肠短路手术保留肠管过少引起,造成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腹泻和营养障碍,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为解决肠液丢失、营养物质流失的问题,现有技术出现了肠液循环回输系统解决该类问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申请号201620143533.X的专利的公开了一种封闭式肠液回输系统,使用时,先利用所述收集单元收集近端肠造口流出的肠液,之后肠液流入所述过滤单元,经所述过滤盒内至少两层过滤膜进行两次以上过滤,得到过滤后肠液依次经所述回输单元、远端肠造口或插管造口管回输至肠道,完成肠液的收集-过滤-回输循环,本专利技术所述肠液回输系统为封闭式结构,能够连续进行肠液的收集、过滤和回输操作,避免肠液遭到外界细菌的污染。申请号201710333725.6的专利提出了一种肠液回输装置,包括用于收集肠液的导液管,导液管通过导管与电子四通阀的A口相连接,电子四通阀的B口连接针管,电子四通阀的C口通过导管连接到储液瓶顶部的入口,电子四通阀的D口通过导管连接到储液瓶的底部出口;本专利技术的肠液回输装置可以实现患者体内肠液的回收,将回收的肠液进行多次过滤,并对肠液浓度进行调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控制回输肠液的浓度。上述专利虽然实现了肠液回输时的肠液过滤,或者回输肠液浓度的调节,但是还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环节未考虑,影响肠液回输效果:1、在吸引肠液的过程中,肠内容物也会流入盲肠,影响肠液回输的质量;2、肠液吸引过程中没有检测管路的压力,当出现管路堵塞、无肠液吸收或者吸收压力过大时,将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3、不能对于肠液的情况、肠液回输的时间、回输的量进行检测,不能结合回输肠液的具体实际情况控制回输过程。因此,亟待提出一种新型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肠液循环回输系统肠液吸引过程中肠内容物也会流入盲肠,影响肠液回输的质量,没有检测管路的压力,以及不能结合回输肠液的具体实际情况控制回输过程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及方法解决现有肠液循环回输系统肠液吸引过程中肠内容物也会流入盲肠,影响肠液回输的质量,没有检测管路的压力,以及不能结合回输肠液的具体实际情况控制回输过程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内侧设置分别有蠕动泵、微型充气泵以及控制器,所述蠕动泵的两端均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的表面靠近泵出端设置有泵出端压力传感器,所述泵出端压力传感器的侧端设置有成分分析器,所述软管的末端设置有输入端固定器,所述输入端固定器包括蘑菇型固定器、第一反向卡扣、第一盘形固定器以及腹壁引导打孔器,所述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负压吸引端固定器,所述负压吸引端固定器包括双通道、多孔过滤吸引管、气囊、第二反向卡扣以及第二盘形固定器。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向卡扣设置于蘑菇型固定器的外表面,且靠近于与软管的连接端,所述第一反向卡扣与蘑菇型固定器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盘形固定器设置于蘑菇型固定器的表面,且靠近第一反向卡扣的一侧,所述第一盘形固定器与蘑菇型固定器之间为活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利用输入端固定器,方便将软管连接在近端小肠处。优选的,所述多孔过滤吸引管设置于双通道的末端,且远离于与软管的连接端,所述双通道贯穿于双通道的内侧,且与双通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气囊设置于双通道的末端,且靠近于多孔过滤吸引管的下端,所述气囊与双通道之间为固定连接,且与双通道的内侧连通,所述第二反向卡扣设置于双通道的表面,且远离双通道的一端,所述第二反向卡扣与双通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盘形固定器设置于双通道的表面,且靠近第二反向卡扣的一端,所述第二盘形固定器与双通道之间为活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利用负压吸引端固定器,方便将软管连接在远端小肠处。优选的,所述软管的表面靠近蠕动泵的左侧设置有吸引端压力传感器,所述吸引端压力传感器与软管固定连接,所述软管与蠕动泵、微型充气泵、蘑菇型固定器、多孔过滤吸引管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连接口,所述软管与蠕动泵、微型充气泵、蘑菇型固定器、多孔过滤吸引管之间通过连接口活动连接,所述蘑菇型固定器、多孔过滤吸引管之间通过蠕动泵、软管连通,所述微型充气泵与负压吸引端固定器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气囊与微型充气泵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在消化道远端(或肠瘘口)收集肠液,蠕动泵将肠液通过软管回输至消化道近端或通过鼻饲管回输至上消化道,以此进行肠液循环回输,避免肠液及营养物质丢失,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优选的,所述泵出端压力传感器、成分分析器与软管之间均为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储存器与无线信号发射器,所述蠕动泵、微型充气泵、控制器与装置主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蠕动泵的表面设置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与蠕动泵之间为电性连接,控制器输入端与泵出端压力传感器、成分分析器、吸引端压力传感器、电池模组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输出端与蠕动泵、微型充气泵电性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控制开关可以控制蠕动泵的泵速,泵出端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泵出端压力变化(正压或者平衡压),成分分析器能实时监测肠液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微型充气泵可以根据循环回收情况提前工作,使气囊充气,并阻止肠液直接流向盲肠,达到一定循环次数后,充气泵停止工作,使气囊回缩,储存器能记录循环次数以及营养成分变化情况,无线信号发射器可以将储存器内存的信息可通过蓝牙、NFC等方式上传到手机APP或医疗护理终端。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固定腰带,且固定腰带与装置主体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装置主体的内侧设置有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与装置主体之间为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利用固定腰带方便患者将装置固定在腰部,便于携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负压吸引端固定器和输入端固定器依次小心置入肠腔内,轻捏小肠,使蘑菇型固定器移至适应位置,负压吸引端固定器安装在接近回盲部,输入端固定器安装在近端小肠,以保证小肠对肠液吸收的距离;然后小心用电刀在蘑菇型固定器所在位置,灼出小口,消毒后,使蘑菇型固定器外端穿出肠管,同时采用荷包缝合方式收紧小口,避免发生漏液;利用腹壁引导打孔器,在腹壁进行打孔,然后再将蘑菇型固定器外端从腹壁小孔穿出,缝合收紧该处皮肤,再用第一盘形固定器固定,第一反向卡扣牢牢卡住第一盘形固定器;蠕动泵工作时,主动通过微型充气泵使气囊充气,阻止肠内容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包括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侧设置分别有蠕动泵(2)、微型充气泵(6)以及控制器(9),所述蠕动泵(2)的两端均设置有软管(3),所述软管(3)的表面靠近泵出端设置有泵出端压力传感器(4),所述泵出端压力传感器(4)的侧端设置有成分分析器(5),所述软管(3)的末端设置有输入端固定器(7),所述输入端固定器(7)包括蘑菇型固定器(71)、第一反向卡扣(72)、第一盘形固定器(73)以及腹壁引导打孔器(74),所述软管(3)的另一端设置有负压吸引端固定器(8),所述负压吸引端固定器(8)包括双通道(81)、多孔过滤吸引管(82)、气囊(83)、第二反向卡扣(84)以及第二盘形固定器(8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包括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侧设置分别有蠕动泵(2)、微型充气泵(6)以及控制器(9),所述蠕动泵(2)的两端均设置有软管(3),所述软管(3)的表面靠近泵出端设置有泵出端压力传感器(4),所述泵出端压力传感器(4)的侧端设置有成分分析器(5),所述软管(3)的末端设置有输入端固定器(7),所述输入端固定器(7)包括蘑菇型固定器(71)、第一反向卡扣(72)、第一盘形固定器(73)以及腹壁引导打孔器(74),所述软管(3)的另一端设置有负压吸引端固定器(8),所述负压吸引端固定器(8)包括双通道(81)、多孔过滤吸引管(82)、气囊(83)、第二反向卡扣(84)以及第二盘形固定器(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向卡扣(72)设置于蘑菇型固定器(71)的外表面,且靠近于与软管(3)的连接端,所述第一反向卡扣(72)与蘑菇型固定器(7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盘形固定器(73)设置于蘑菇型固定器(71)的表面,且靠近第一反向卡扣(72)的一侧,所述第一盘形固定器(73)与蘑菇型固定器(71)之间为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过滤吸引管(82)设置于双通道(81)的末端,且远离于与软管(3)的连接端,所述双通道(81)贯穿于双通道(81)的内侧,且与双通道(8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气囊(83)设置于双通道(81)的末端,且靠近于多孔过滤吸引管(82)的下端,所述气囊(83)与双通道(81)之间为固定连接,且与双通道(81)的内侧连通,所述第二反向卡扣(84)设置于双通道(81)的表面,且远离双通道(81)的一端,所述第二反向卡扣(84)与双通道(8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盘形固定器(85)设置于双通道(81)的表面,且靠近第二反向卡扣(84)的一端,所述第二盘形固定器(85)与双通道(81)之间为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肠液循环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3)的表面靠近蠕动泵(2)的左侧设置有吸引端压力传感器(11),所述吸引端压力传感器(11)与软管(3)固定连接,所述软管(3)与蠕动泵(2)、微型充气泵、(6)蘑菇型固定器(71)、多孔过滤吸引管(8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连接口(10),所述软管(3)与蠕动泵(2)、微型充气泵、(6)蘑菇型固定器(71)、多孔过滤吸引管(82)之间通过连接口(10)活动连接,所述蘑菇型固定器(71)、多孔过滤吸引管(82)之间通过蠕动泵(2)、软管(3)连通,所述微型充气泵(6)与负压吸引端固定器(8)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气囊(83)与微型充气泵(6)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彬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