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4925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体外反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所述的体外反搏装置包括绑缚带、气囊、冲击波发生器和供气组件;所述气囊其固定在绑缚带上;冲击波发生器固定在绑缚带的带体上,且在绑缚带绑缚使用者的肢体时,所述冲击波发生器的冲击头抵靠在使用者的肢体上;供气组件具有至少两条支管,其中一条支管经由电磁阀连通至冲击波发生器,其余支管连通至气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冲击波发生器与气囊的结合使用,不仅能产生血流动力学效应,还可以加速局部微毛细血管的破裂,促使血液和细胞介质露出,刺激新生血管生成并可提高固体物质溶解的速度,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新陈代谢,促进损伤组织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体外反搏
,特别涉及一种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
技术介绍
体外反搏是一种通过体外无创性按压下半身的方法,减轻和消除心绞痛症状,改善机体重要脏器的缺氧缺血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设备。一般的,体外反搏通过包裹在四肢和臀部的气囊,在心脏舒张期对气囊充气加压,促使肢体动脉的血液驱返至主动脉,使舒张压明显增高,为心脏增加血流,降低心脏后负荷;在心脏收缩期气囊迅速排气,压力解除,促使主动脉内收缩压下降,最大限度减轻心脏射血期阻力,血液加速流向远端,从而达到反搏效应。但是,现有通过气囊充气的方式对患者肢体进行挤压的方式存在气路漏气风险,以及结构复杂、气压控制复杂的缺点。以及,现有的体外反搏技术往往仅从血流的动力学效应上对使用者产生作用效果,功能过于单一,无法实现较好的综合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通过冲击波与气动式体外反搏的协同配合,实现较好的综合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包括:绑缚带,所述绑缚带的两端设有固定件用于将其绑缚固定在使用者的肢体上;气囊,其固定在所述的绑缚带上;冲击波发生器,其固定在所述绑缚带的带体上,且在所述的绑缚带绑缚使用者的肢体时,所述冲击波发生器的冲击头抵靠在使用者的肢体上;供气组件,其具有至少两条支管,其中一条支管经由电磁阀连通至所述的冲击波发生器,其余支管连通至所述的气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通过冲击波发生器与气囊的结合使用,在通过气囊周期性充气与放气所产生的压迫和释放过程中加入了冲击波发生器的冲击作用,相比于传统的气动体外反搏仅能产生血流动力学效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还可以加速局部微毛细血管的破裂,促使血液和细胞介质露出,刺激新生血管生成并可提高固体物质溶解的速度,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新陈代谢,促进损伤组织愈合;此外,由于冲击波发生器产生的冲击波对血管也有挤压的效果,使得本专利技术中气囊的充气量大大减少,间接的减小了体外反搏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示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为图1中体外反搏装置的侧视图;图3示出为图1中体外反搏装置绑缚在使用者肢体上的示意图;图4示出为本专利技术中冲击波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绑缚带,11-魔术贴,20-气囊,21-通孔,30-冲击波发生器,31-壳体,311-弹道,32-冲击头组件,321-冲击头,322-减震部件,323-密封圈,33-弹头,34-高压气体进口,35-电磁阀,36-上端盖,41-第一支管,42-第二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附图,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2、3,为一实施方式中的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包括绑缚带10、气囊20、冲击波发生器30和供气组件。绑缚带10主要起支撑固定作用,用于支撑固定气囊20、冲击波发生器30和供气组件等零部件。所述绑缚带10的两端设有固定件用于将其绑缚固定在使用者的肢体上,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固定件为设置在所述绑缚带10两端的魔术贴11,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利用魔术贴11实现粘贴固定,将绑缚带10绑缚到使用者的腿部或胳膊上,简单方便。气囊20固定在所述的绑缚带10上,所述的气囊20主要用于储存气体,且在充气和放气的过程中发生体积的变大和缩小,进而对使用者的肢体产生压迫和放松的效果。具体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气囊20采用聚氯乙烯PVC或TPU复合料经热合严密成形,所述气囊20的单层厚度为0.2±0.02mm。冲击波发生器30固定在所述绑缚带10的带体上,且在所述的绑缚带10绑缚使用者的肢体时,所述冲击波发生器30的冲击头321抵靠在使用者的肢体上。请参阅图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冲击波发生器30包括壳体31及布置在所述壳体31一端的冲击头组件32,所述的壳体31具有一贯穿的弹道311,所述的弹道311内设有弹头33,且在所述壳体31远离冲击头组件32的一端设有高压气体进口34并配设有电磁阀35用于控制高压气体的输入;所述的冲击头组件32包括冲击头321、减震部件322和密封圈323,且在冲击头组件32远离壳体31的一端设有上端盖36。所述的供气组件具有至少两条支管,其中一条支管经由电磁阀连通至所述的冲击波发生器30,其余支管连通至所述的气囊20。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供气组件具有第一支管41和第二支管42,供气组件上通入高压气体,一部分经第一支管41及与其相连的电磁阀35的控制阶段性的输入冲击波发生器30中,另一部分经第二支管42输入到气囊20中。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供气组件向气囊20中送气的间隔及送气的压力均由体外反搏装置的控制系统予以控制,其根据不同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此部分技术属于现有气动体外反搏的控制技术,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做赘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气囊20的充气时间为500ms,冲击波发生器30在10ms完成一次,如此在500ms的时间内,冲击波发生器30通过电磁阀35控制通断50次,即实现了50个脉冲。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冲击波发生器30所产生的冲击波是利用能量转换及传递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并形成空化效应,产生生物学效应。冲击波具有很强的张应力和压应力,能够穿透任何弹性介质,如水、空气和软组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冲击波发生器30与气囊20的高度集成,在通过气囊20周期性充气与放气所产生的压迫和释放过程中加入了冲击波发生器30的冲击作用,相比于传统的气动体外反搏仅能产生血流动力学效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增加了空化效应,可加速局部微毛细血管的破裂,促使血液和细胞介质漏出,刺激新生血管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绑缚带(10),所述绑缚带(10)的两端设有固定件用于将其绑缚固定在使用者的肢体上;/n气囊(20),其固定在所述的绑缚带(10)上;/n冲击波发生器(30),其固定在所述绑缚带(10)的带体上,且在所述的绑缚带(10)绑缚使用者的肢体时,所述冲击波发生器(30)的冲击头抵靠在使用者的肢体上;/n供气组件,其具有至少两条支管,其中一条支管经由电磁阀连通至所述的冲击波发生器(30),其余支管连通至所述的气囊(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绑缚带(10),所述绑缚带(10)的两端设有固定件用于将其绑缚固定在使用者的肢体上;
气囊(20),其固定在所述的绑缚带(10)上;
冲击波发生器(30),其固定在所述绑缚带(10)的带体上,且在所述的绑缚带(10)绑缚使用者的肢体时,所述冲击波发生器(30)的冲击头抵靠在使用者的肢体上;
供气组件,其具有至少两条支管,其中一条支管经由电磁阀连通至所述的冲击波发生器(30),其余支管连通至所述的气囊(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外反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件为设置在所述绑缚带(10)两端的魔术贴(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气动混合式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洪龙解尧解启莲杨东李剑陈宏凯刘欢宋泽阳徐小菊王昆李杨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