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拉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4789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神经拉钩,其包括条形的主体部、设于主体部前端的舌部以及设于主体部后端的柄部,主体部和舌部均为扁平状,且舌部的宽度小于主体部的宽度。使用时,先将舌部沿与其相匹配的扩张芯从纤维环的破口插入椎间隙内,此时较宽的主体部因卡在破口处而留在椎间隙外,然后再旋转神经拉钩,使其挡住神经的经过根或出口根,即可为融合器的置入留出通道。基于上述结构,由于神经拉钩的着力点是在终板上而不是在神经根上,因此神经拉钩的位置不会因融合器的置入或助手的力量变化而产生较大的滑移或松脱,进而可更加高效安全地保护好神经根,减少对神经根的激惹或损伤,同时还可减轻助手的负担,使其更加的轻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拉钩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神经拉钩。
技术介绍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退变性不稳、狭窄、滑脱、侧弯的统称,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安全有效的减压融合往往是治疗的关键。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内镜下减压融合术可将手术损伤降到最低,同时又能达到与开放式手术相同的减压和融合效果。但无论是开放式手术还是内镜下减压融合术,在腰椎减压后植入融合器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所以如何更加安全高效地避开并保护好神经根是手术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现有的内镜下减压融合术通常是利用挡板来保护神经的经过根或出口根,以便于融合器的安全植入,减少对神经根的激惹或损伤。操作时,医生将挡板的前端压在椎间隙或椎体表面,同时拉开神经根,给融合器植入留出通道。该技术的缺点在于挡板的作用力是施加在神经根上的,因此在经皮植入融合器的过程中,对挡板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助手在把持挡板的时候必须拥有持续、平稳、均衡的力量,以避免挡板滑移或松脱而对神经根造成激惹或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内镜下减压融合术中更好的保护神经根,并且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神经拉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神经拉钩,其包括条形的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前端的舌部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后端的柄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舌部均为扁平状,且所述舌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的一侧表面为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平面,且在所述舌部的横截面中,弧长占周长的三分之一。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一侧表面为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平面,且在所述主体部的横截面中,弧长占周长的三分之一。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的弧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弧面处于同一弧面。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的宽度为2~8mm。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宽度为4~12mm。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的宽度为3mm,所述主体部的宽度为5mm。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的宽度为6mm,所述主体部的宽度为10mm。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的长度为25~35mm,所述主体部的长度为110~120mm。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舌部的长度为30mm,所述主体部的长度为115mm。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柄部与所述主体部呈一定的角度。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柄部与所述主体部形成的夹角为120~15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柄部与所述主体部形成的夹角为13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柄部为扁平状,其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柄部的两条侧边和一侧表面均呈波浪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神经拉钩,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神经拉钩包括条形的主体部、设于主体部前端的舌部以及设于主体部后端的柄部,主体部和舌部均为扁平状,且舌部的宽度小于主体部的宽度。使用时,先将神经拉钩的舌部沿与其相匹配的扩张芯从纤维环的破口插入椎间隙内,此时较宽的主体部因卡在破口处而留在椎间隙外,然后再旋转神经拉钩,使其挡住神经的经过根或出口根,即可为融合器的置入留出通道。基于上述结构,由于神经拉钩的着力点是在终板上而不是在神经根上,因此神经拉钩的稳定性更好,其位置不会因融合器的置入或助手的力量变化而产生较大的滑移或松脱,进而在置入融合器时可更加高效安全地保护好神经根,减少对神经根的激惹或损伤,同时还可减轻助手的负担,使其更加的轻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神经拉钩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神经拉钩的侧面示意图。图中:1、主体部;2、舌部;3、柄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该特征。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神经拉钩,其包括条形的主体部1、设于主体部1前端的舌部2以及设于主体部1后端的柄部3,主体部1和舌部2均为扁平状,且舌部2的宽度T小于主体部1的宽度H。使用时,先将神经拉钩的舌部2沿与其相匹配的扩张芯从纤维环的破口插入椎间隙内,此时较宽的主体部1因卡在破口处而留在椎间隙外,然后再旋转神经拉钩,使其挡住神经的经过根或出口根,即可为融合器的置入留出通道。基于上述结构,由于神经拉钩的着力点是在终板上而不是在神经根上,因此神经拉钩的稳定性更好,其位置不会因融合器的置入或助手的力量变化而产生较大的滑移或松脱,进而在置入融合器时可更加高效安全地保护好神经根,减少对神经根的激惹或损伤,同时还可减轻助手的负担,使其更加的轻松。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舌部2的一侧表面为弧面,用于接触神经根,另一侧表面为平面,并且,在舌部2的横截面中,弧长占周长的三分之一。同样的,主体部1的一侧表面为弧面,用于接触神经根,另一侧表面为平面,并且,在主体部1的横截面中,弧长占周长的三分之一。进一步的,舌部2的弧面与主体部1的弧面处于同一弧面。如此,弧面可减少神经拉钩对神经根造成激惹或损伤,提高了神经拉钩的安全性。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舌部2的宽度T为2~8mm,主体部1的宽度H为4~12mm。作为优选,当舌部2的宽度T为3mm时,主体部1的宽度H为5mm;当舌部2的宽度T为6mm时,主体部1的宽度H为10mm。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舌部2的长度S为25~35mm,主体部1的长度L为110~120mm,其中,30mm为舌部2的优选长度,115mm为主体部1的优选长度。可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拉钩,其特征在于,包括条形的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前端的舌部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后端的柄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舌部均为扁平状,且所述舌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拉钩,其特征在于,包括条形的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前端的舌部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后端的柄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舌部均为扁平状,且所述舌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舌部的一侧表面为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平面,且在所述舌部的横截面中,弧长占周长的三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神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表面为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平面,且在所述主体部的横截面中,弧长占周长的三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神经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舌部的弧面与所述主体部的弧面处于同一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晓兵梁德何嘉辉朱广晔唐晶晶崔健超任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