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4333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该方法是往东星斑养殖池中加入金钱鱼进行混养以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金钱鱼杂食性、喜食无脊椎动物及啃食底栖藻类的特性,通过将东星斑的食性驯养至摄食配合饲料,杜绝了东星斑攻击混养的、体型更小的金钱鱼的问题;通过混养的方法在石斑鱼养殖领域实现水蛭寄生虫病的防控,解决了困扰东星斑养殖过程中的水蛭寄生虫病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东星斑(豹纹鳃棘鲈),学名Plectropomusleopardus,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鳃棘鲈属,原产自中国东部的东沙群岛,因其体色艳丽、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养殖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海南省陆基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品种,养殖产量已达6000吨,产值超过15亿元(徐承旭,我国科学家破译东星斑基因组,水产科技情报,2020,47(1):57)。金钱鱼,学名Scatophagusargus,商品名为金鼓鱼,属杂食性和底食性鱼类,主要以啃食底栖藻类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如同其他海水鱼,东星斑也受到水蛭寄生虫(又称蚂蟥)病的危害。特别是工厂化水泥池养殖过程中,7~10天左右,水蛭寄生虫的数量大规模暴发,鱼体表面、鳍条、鳃等部位布满细小的水蛭,导致东星斑感染病菌、缺氧、生长缓慢及应激死亡。经过药物处理后能够降低鱼体表面水蛭的密度,但7~10天左右水蛭数量又暴增,如此反复,增加了东星斑体表感染病菌的风险,极大影响东星斑的生长、存活率等养殖性状,水蛭寄生虫病已成为东星斑养殖业的重要病害之一。与其他石斑鱼不同的是,东星斑的食性具有较强的固化特征,其食性在稚鱼期形成后较难转变,即东星斑在稚鱼期驯养至摄食配合饲料后,很难再转变成摄食鲜活饵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利用金钱鱼杂食性、喜食无脊椎动物及啃食底栖藻类的特性,通过将东星斑的食性驯养至摄食配合饲料,杜绝了东星斑攻击混养的、体型更小的金钱鱼的问题;通过混养的方法在石斑鱼养殖领域实现水蛭寄生虫病的防控,解决了困扰东星斑养殖过程中的水蛭寄生虫病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其是将东星斑与金钱鱼进行混养以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优选,先将东星斑幼苗进行食性转换驯养,使东星斑幼苗完成配合饲料摄食习性的驯养,不摄食鲜活饵料,然后往含有东星斑幼苗(5月龄以上)的养殖池中加入比东星斑幼苗体型小的金钱鱼幼苗进行混养,只投喂东星斑的配合饲料,不投喂金钱鱼的饵料。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东星斑幼苗培育:按照常规的石斑鱼幼苗培育方法,在室外土塘中将东星斑培育至2.5~4.0cm、待东星斑变态完整、鳍条完全收缩后,起捕东星斑幼苗,转移至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后续培育,其中,土塘和水泥池的养殖水体均为海水;(2)幼苗转入水泥池后的消毒处理:东星斑幼苗转移至水泥池后采用常规的水产聚维酮碘浸泡消毒方法进行连续消毒处理,每次浸泡消毒后,排除四分之三浸泡水体后加满新海水,流水养殖至下一次浸泡;(3)幼苗食性转换驯养:东星斑幼苗进入水泥池后,先全部投喂80~120目大小的鲜活桡足类一段时间,每次见绝大多数幼苗腹部隆起,即可停止投喂;之后投喂40~90目大小的鲜活丰年虫,并逐渐增加投喂合适口径的石斑鱼配合饲料,投喂饲料时需少量谨慎以免惊吓稚鱼,每次喂饱为止,每天减少鲜活丰年虫的投喂量并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量,直至幼苗完全适应摄食配合饲料;幼苗完全摄食配合饲料之后的3-5个月按照常规方法养殖,此时东星斑幼苗已完成配合饲料摄食习性的驯养,不摄食鲜活饵料;(4)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养殖处理:待东星斑幼苗长至一定月龄后,开始滋生水蛭寄生虫,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购买比养殖东星斑幼苗体型更小的金钱鱼幼苗,按照步骤(2)的方法进行消毒;在喂饱东星斑幼苗后,将金钱鱼幼苗放入东星斑幼苗的养殖池中混养,密度为每吨养殖水体2~4条;混养3~4天后寄生于东星斑体表的水蛭虫成体基本消失,附着于池底的水蛭虫卵也几乎被啃食殆尽。步骤(2)中所述的采用常规的水产聚维酮碘浸泡消毒方法进行连续消毒处理是在东星斑幼苗转移至水泥池后的前3天进行连续消毒处理,每天浸泡1~5ppm聚维酮碘3次,每次2小时;每次浸泡消毒后,以每秒不多于500mL的速度缓慢排除浸泡水体,防止排水速度快吸附伤害幼鱼,直至排除四分之三浸泡水体。步骤(3)中所述的先全部投喂鲜活桡足类一段时间是在东星斑幼苗进入水泥池后的前3天先全部投喂鲜活桡足类,投喂方式为每天投喂4次。步骤(3)中所述的之后投喂鲜活丰年虫并逐渐增加投喂合适口径的石斑鱼配合饲料是在东星斑幼苗进入水泥池第4天之后的20-40天投喂鲜活丰年虫并逐渐增加投喂合适口径的石斑鱼配合饲料,投喂方式为每天投喂4次。步骤(4)中待东星斑幼苗长至一定月龄后,开始滋生水蛭寄生虫,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是在东星斑幼苗长至5月龄以上时,开始滋生水蛭寄生虫,影响幼苗的生长速度。步骤(1)中所述的培育幼苗的水泥池规格为:高1.2米,面积5~15平方米,养殖水体为5~15吨。步骤(3)中所述的鲜活桡足类、丰年虫均需先按照常规的水产聚维酮碘浸泡的方法(即将鲜活桡足类、丰年虫浸泡1~5ppm聚维酮碘2h后流水冲洗干净)消毒后才能进行投喂。上述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中所用到的海水需要经过沙滤,过滤后水体清澈无杂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本专利技术使用具有广盐性、杂食性、喜食藻类及无脊椎动物的金钱鱼与东星斑进行混养,发现金钱鱼对于东星斑水蛭寄生虫成体及底部附着的虫卵均具有显著的防控作用;首次通过混养的方法在石斑鱼养殖领域实现水蛭寄生虫病的防控,解决了困扰东星斑养殖过程中的水蛭寄生虫病的问题,显著提高东星斑的养殖效益。本专利技术与现有养殖技术相比,减少了由东星斑水蛭寄生虫暴发引起的倒池等生产操作,有效防控了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暴发,能减少药物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及提高养殖东星斑的食品质量,显著提高了东星斑的生长性能及成活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东星斑幼苗培育:按照常规的石斑鱼幼苗培育方法,在室外土塘中将东星斑培育至2.5~4.0cm、待东星斑变态完整、鳍条完全收缩后,即可按常规方法起捕东星斑幼苗,转移至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后续培育;其中,土塘和水泥池的养殖水体均为海水,所用的海水需要经过沙滤,过滤后水体清澈无杂质;水泥池规格为:高1.2米,面积5~15平方米,养殖水体为5~15吨。(2)幼苗转入水泥池后的消毒处理:东星斑幼苗转移至水泥池后的前3天采用常规的水产聚维酮碘浸泡消毒方法进行连续消毒处理,即每天浸泡3ppm聚维酮碘3次,每次2小时;每次浸泡消毒后,以每秒不多于500mL的速度缓慢排除浸泡水体,防止排水速度快吸附伤害幼鱼;排除四分之三浸泡水体后加满新海水,流水养殖至下一次浸泡;所用的海水需要经过沙滤,过滤后水体清澈无杂质。(3)幼苗食性转换驯养:东星斑幼苗进入水泥池后,前3天全部投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东星斑与金钱鱼进行混养以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东星斑与金钱鱼进行混养以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东星斑幼苗进行食性转换驯养,使东星斑幼苗完成配合饲料摄食习性的驯养,不摄食鲜活饵料,然后往含有东星斑幼苗的养殖池中加入比东星斑幼苗体型小的金钱鱼幼苗进行混养,只投喂东星斑的配合饲料,不投喂金钱鱼的饵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往含有东星斑幼苗的养殖池中加入比东星斑幼苗体型小的金钱鱼幼苗进行混养是待东星斑幼苗长至5月龄以上时再加入比东星斑幼苗体型小的金钱鱼幼苗进行混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驯养及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东星斑幼苗培育:按照常规的石斑鱼幼苗培育方法,在室外土塘中将东星斑培育至2.5~4.0cm、待东星斑变态完整、鳍条完全收缩后,起捕东星斑幼苗,转移至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后续培育,其中,土塘和水泥池的养殖水体均为海水;
(2)幼苗转入水泥池后的消毒处理:东星斑幼苗转移至水泥池后采用常规的水产聚维酮碘浸泡消毒方法进行连续消毒处理,每次浸泡消毒后,排除四分之三浸泡水体后加满新海水,流水养殖至下一次浸泡;
(3)幼苗食性转换驯养:东星斑幼苗进入水泥池后,先全部投喂80~120目大小的鲜活桡足类一段时间,每次见绝大多数幼苗腹部隆起,即可停止投喂;之后投喂40~90目大小的鲜活丰年虫,并逐渐增加投喂合适口径的石斑鱼配合饲料,投喂饲料时需少量谨慎以免惊吓稚鱼,每次喂饱为止,每天减少鲜活丰年虫的投喂量并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量,直至幼苗完全适应摄食配合饲料;幼苗完全摄食配合饲料之后的3-5个月按照常规方法养殖,此时东星斑幼苗已完成配合饲料摄食习性的驯养,不摄食鲜活饵料;
(4)金钱鱼防控东星斑水蛭寄生虫病的养殖处理:待东星斑幼苗长至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陈华谱王国霞黄剑陈晓瑛李广丽郑春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