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361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装置,所述降温装置包括自发电模块,风冷散热模块,导热介质和单侧封闭套管;所述自发电模块用于提供风冷散热模块的电能,所述导热介质置于单侧封闭套管的内部,且导热介质的顶端与风冷散热模块传导连接,且导热介质与单侧封闭套管之间设有导热媒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混凝土浇筑后因内外温差较大产生的不均匀应力应变而产生的裂缝,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装置
本技术属于混凝土
,具体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通常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降温法,即在砼浇筑成型后,通过预先埋置的循环冷却系统来降温,从结构物的内部进行温度控制;另一种是保温法,即砼浇筑成型后,通过保温材料、碘钨灯或定时喷浇热水、蓄存热水等办法,提高砼表面及四周散热面的温度,从结构物的外部进行温度控制。保温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砼的初始温度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升,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使砼获得必要的强度。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积大,最小断面的任何一个方向的尺寸最小为0.8m。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升温比较快。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装置,以减少混凝土浇筑后因内外温差较大产生的不均匀应力应变而产生的裂缝,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装置,包括自发电模块,风冷散热模块,导热介质和单侧封闭套管;所述自发电模块用于提供风冷散热模块的电能,所述导热介质置于单侧封闭套管的内部,且导热介质的顶端与风冷散热模块热传导连接,且导热介质与单侧封闭套管之间设有导热媒介。优选地,所述自发电模块包括电池组及变电器,所述电池组及变电器与太阳能光伏板电连接。优选地,所述风冷散热模块包括若干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上设有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连接有风扇。优选地,所述导热介质包括导热棒,及设于导热棒顶端的托盘。优选地,所述导热介质的顶端通过导热膏与风冷散热模块热传导连接。优选地,所述单侧封闭套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止水环。优选地,所述导热介质由铝合金材质制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利用热传导原理,将混凝土内部水化反应产生的热量通过热导系数较高的介质材料传递到混凝土外部,再通过散热装置快速散热,使得传导介质两端形成较大温差,提高传导效率。同时本装置的导热介质优选由铝合金材质制成,具有可回收,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特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图。图中,1、太阳能光伏板;2、电池组及变电器;3、支架;4、铝制鳍片;5、风扇;6、导热铜管;7、导热膏;8、固定螺栓;9、导热棒;10、导热液;11、单侧封闭套管;12、止水环;13、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面;14、底板水平向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形成导热装置的自发电模块,风冷散热模块和导热介质,还包括单侧封闭套管11,单侧封闭套管11上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止水环12。所述自发电模块包括电池组及变电器2,电池组及变电器2与太阳能光伏板1电连接,通过支架3安装于风冷散热模块上,用于给风冷散热模块提供电能,实现本装置的电能自给自足,不需要繁琐的拖线接电,避免了施工过程的破坏断电情形。所述导热介质置于单侧封闭套管11的内部,包括1050型铝合金导热棒9,及与导热棒9顶端可靠连接的铝合金托盘,利于热传导,且铝合金托盘通过硅脂导热膏7与导热铜管6热传导连接,且导热棒9与单侧封闭套管11之间灌入导热液水10,以均匀传播热量,导热膏7通过固定螺栓8固定于铝合金托盘上,以进行热传导。所述风冷散热模块包括阵列式分布排列的四根直径6mm的导热铜管6,导热铜管6上设有数片大面积铝制鳍片4即散热片,且铝制鳍片4连接有风扇5,通过数片大面积铝制鳍片4和风扇5的作用可实现快速散热,实现热量的最终导出。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S1、预埋单侧封闭套管11:在地下室底板钢筋绑扎时进行预先埋设,单侧封闭套管11埋设时要与底板钢筋有效的进行焊接,以确保数个装置间的混凝土热量通过水平向钢筋14进行传导(钢筋的热导率远大于混凝土热导率);另外,单侧封闭套管11上口要高于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面13至少10cm,下口要高于混凝土底板底面至少30cm,不可贯穿混凝土底板,以此确定单侧封闭套管11长度和导热介质长度;S2、浇筑混凝土:固定好装置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注意,切不可将混凝土灌入单侧封闭套管11内,混凝土浇筑前先将单侧封闭套管11端部临时封闭,待混凝土面可以上人后拆除临时封堵物;S3、插入导热装置,灌入导热液10,启动风扇5,定期安排人进行巡查,确保每个风扇有效工作;S4、封堵洞口:待混凝土水化反应平缓,散热量不足以影响内外温差时,撤除降温装置,每一孔都是一个薄弱部位,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从孔处渗漏,因此每一个孔都必须采用堵漏灵或防水宝之类防水材料仔细填实。本实施例利用热传导原理,将混凝土内部水化反应产生的热量通过热导系数较高的介质材料传递到混凝土外部,再通过散热装置快速散热,使得传导介质两端形成较大温差,提高传导效率。同时考虑到重复利用、传导率及制作成本,选取性价比较高、传导率为231w/(m·k)的铝合金材质作为导热介质,具有可回收,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特性。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装置包括自发电模块,风冷散热模块,导热介质和单侧封闭套管;所述自发电模块用于提供风冷散热模块的电能,所述导热介质置于单侧封闭套管的内部,且导热介质的顶端与风冷散热模块热传导连接,且导热介质与单侧封闭套管之间设有导热媒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装置包括自发电模块,风冷散热模块,导热介质和单侧封闭套管;所述自发电模块用于提供风冷散热模块的电能,所述导热介质置于单侧封闭套管的内部,且导热介质的顶端与风冷散热模块热传导连接,且导热介质与单侧封闭套管之间设有导热媒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模块包括电池组及变电器,所述电池组及变电器与太阳能光伏板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散热模块包括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晖陈刚邢澄国宏雪洪盛桥全有维沈兴东杨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