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439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包括若干支护桩,支护桩底端插入路面以下基岩内固定,若干支护桩分布排布在道路两侧,在道路任意一侧,若干支护桩沿道路延伸方向依次排布;道路两侧相对的两个支护桩之间设有横顶梁,横顶梁上铺设有至少一个路面板;位于路面板下方、且位于两排支护桩之间的道路用于开挖隧道基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城市下穿隧道传统的明挖施工方法转变为“暗挖法”,在不影响上面行车的条件下,进行下部基坑开挖及衬砌的施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
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对交通影响极小的城市下穿隧道。
技术介绍
城市下穿隧道的施工,通常采用明挖法,即通过打支护桩,然后对城市路面进行开挖,在开挖的基坑里,通过现场浇筑修建下穿隧道,待修建完成后,再对开挖基坑进行回填,最后铺装路面结构。如此施工方法在整个下穿隧道施工期间,城市道路处于断道绕行的状态,对城市交通极为不便,且现场浇筑时间持续时间长,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何解决城市下穿隧道施工期间保通及标准化施工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传统的明挖法进行城市下穿隧道施工过程,在整个下穿隧道施工期间,城市道路处于断道绕行的状态,对城市交通极为不便,本技术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包括若干支护桩,支护桩底端插入路面以下基岩内固定,若干支护桩分布排布在道路两侧,在道路任意一侧,若干支护桩沿道路延伸方向依次排布;道路两侧相对的两个支护桩之间设有横顶梁,横顶梁上铺设有至少一个路面板;位于路面板下方、且位于两排支护桩之间的道路用于开挖隧道基坑。本技术提供一种利于保障路面正常通行的下穿隧道施工结构,通过在预施工下穿隧道的道路两侧设置两排支护桩,固定后的支护桩的高度通常是高于路面一定距离,在两排之间的支护桩上安装横顶梁,横顶梁一方面用于安装路面板,路面板上用于车辆、行人通行的正常道路,路面板下方用于开挖隧道及衬砌施工,横顶梁及路面板将上方的车辆行车与下方隧道施工有效隔离,实现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情况下进行隧道施工;另一方面,支护桩的底端插入路面基岩下固定,两排相对的支护桩顶端之间通过横顶梁连接,对支护桩起到连接、稳定作用,支护桩中间段对应的隧道施工操作造成支护桩侧倾。因此本技术将城市下穿隧道传统的明挖施工方法转变为“暗挖法”,在不影响上面行车的条件下,进行下部基坑开挖及衬砌的施做。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桩采用钢管桩,钢管桩内部设置十字加筋结构。支护桩采用中空管结构,方便搬运及快速施工,且钢管桩内设置十字加筋保障支护桩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在道路任意一侧,相邻两根支护桩之间通过锁扣可拆卸连接。对于道路同侧的支护桩。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护桩之间通过现有的钢管锁扣锁紧连接,这样相邻的支护桩之间相互制约加强了支护桩在路面上安装的稳定性。同时,相邻的支护桩之间紧密连接,从而在道路两侧形成两排支护墙,在开挖基坑时,沿着支护桩轴向向下采挖即可,对基坑侧壁起到防护作用,保障施工人员安全施工。进一步地,在垂直于道路延伸方向上,位于两侧的支护桩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路面板,所述路面板的下板面上开设有若干定位槽,定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横顶梁的延伸方向同向,定位槽用于适配嵌入横顶梁。通过在路面板下板面上开设定位槽,安装路面板时,使路面板正下方的横顶梁嵌入定位槽内,路面板则通过定位槽与横顶梁适配卡设在横顶梁上,防止路面板与横顶梁在沿道路延伸方向上发生相对滑动。进一步地,所述隧道基坑内设置有隧道环向轮廓的预制装配件,所述预制装配件内部浇筑腔室设有浇筑填充体。在开挖的隧道基坑内进行衬砌施工时,直接采用预制装配件作为隧道环向轮廓结构,一方面,预制装配件均是预制好的配件,只需进行现场安装,利于加快隧道施工速度,另一方面可将预制装配件设置为标准化构建,提高施工标准化程度。进一步地,所述预制装配件包括底部装配件、顶部装配件和两件侧部装配件;在隧道基坑的径向截面上,所述底部装配件呈U型结构,所述顶部装配件呈一字型结构,两件侧部装配件呈两个径向对称的倒L型结构;底部装配件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件侧部装配件的一端连接,两件侧部装配件的另一端分别与顶部装配件的两端连接。本技术的预制装配件主要是底部装配件、顶部装配件和两件侧部装配件,在隧道的径向截面上,底部装配件、顶部装配件和两件侧部装配件装配呈方框结构,底部装配件与侧部装配件之间、以及侧部装配件与顶部装配件之间可通过螺栓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操作方便快捷。进一步地,所述底部装配件和顶部装配件上均设有浇筑孔,浇筑孔与所在底部装配件或顶部装配件的内部浇筑腔室连通。通过在底部装配件和顶部装配件上均设有浇筑孔,在将底部装配件或侧部装配件安装好后,通过浇筑孔向所在底部装配件或顶部装配件的内部浇筑腔室浇筑混凝土,完成衬砌操作。进一步地,所述底部装配件与侧部装配件、以及侧部装配件与顶部装配件连接部位位于内应力最小处。底部装配件、侧部装配件、顶部装配件三者之间的连接符合力学设计要求,利于保障隧道衬砌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预制装配件采用钢模板与工型钢梁结构组装构成。上述的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支护桩打入道路路面以下基岩固定,在道路两侧设置两排支护桩;步骤2,道路两侧相对的支护桩之间安装横顶梁;步骤3,在横顶梁上方铺装路面板;步骤4,对路面板正下方的道路开挖隧道基坑,当开挖断面施作完成后,安装底部装配件并及时灌注混凝土;步骤5,待底部装配件内的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依次安装侧部装配件和顶部装配件;步骤6,预制装配件安装完成后,进入支顶台车,在支顶台车支撑下,向侧部装配件内浇筑混凝土;当侧部装配件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支顶台车前进,进行下一节段的支顶;步骤7,重复循环步骤6的操作直至隧道整体浇筑结束;步骤8,待隧道内浇筑填充体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支护桩及横顶梁,进行回填和路面结构铺装。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保通与标准化施工,具体涉及一种对交通影响极小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能够在城市修建下穿隧道时,保持交通通畅,施工标准化,做到对城市交通影响极小且施工快速的目的。通过旋挖法将支护桩打入路面以下基岩,支护桩之间通过锁扣连接,在桩上面安装横顶梁,横顶梁上面铺装路面板供施工期间车辆行驶使用,由此将城市下穿隧道传统的明挖施工方法转变为“暗挖法”,在不影响上面行车的条件下,进行下部基坑开挖及衬砌的施工。在衬砌施工上,采用钢模板+工字钢梁的组合的预制装配件,预制装配件上预留注浆孔,在现场进行预制装配件的安装,安装完毕后进行注浆,待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支护桩及横顶梁,进行回填和路面结构铺装。本技术的一种对交通影响极小的城市下穿隧道,可以在城市市政建设中,在不影响交通通行的前提下进行下穿隧道施工,大大解决了城市拥堵的问题,本技术还是装配式标准化构件,可以提高施工速度的同时把握施工质量,因此本技术是一种可以达到保通、快速、标准化的城市道路建设施工结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包括若干支护桩(1),支护桩(1)底端插入路面以下基岩内固定,其特征在于,若干支护桩(1)分布排布在道路两侧,在道路任意一侧,若干支护桩(1)沿道路延伸方向依次排布;道路两侧相对的两个支护桩(1)之间设有横顶梁(2),横顶梁(2)上铺设有至少一个路面板(3);位于路面板(3)下方、且位于两排支护桩(1)之间的道路用于开挖隧道基坑(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包括若干支护桩(1),支护桩(1)底端插入路面以下基岩内固定,其特征在于,若干支护桩(1)分布排布在道路两侧,在道路任意一侧,若干支护桩(1)沿道路延伸方向依次排布;道路两侧相对的两个支护桩(1)之间设有横顶梁(2),横顶梁(2)上铺设有至少一个路面板(3);位于路面板(3)下方、且位于两排支护桩(1)之间的道路用于开挖隧道基坑(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采用钢管桩,钢管桩内部设置十字加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道路任意一侧,相邻两根支护桩(1)之间通过锁扣(6)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道路延伸方向上,位于两侧的支护桩(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路面板(3),所述路面板(3)的下板面上开设有若干定位槽(7),定位槽(7)的延伸方向与横顶梁(2)的延伸方向同向,定位槽(7)用于适配嵌入横顶梁(2)。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利于保障道路通行的城市下穿隧道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基坑(4)内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松谢凌志王峥峥余志祥黎良仆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