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件上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3012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包括工作台、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上料区、摆放于所述上料区且沿所述上料区四周侧壁循环移动的多个移载治具、架设于所述上料区四周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循环进给的驱动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料区的卸料位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内的料件向上进给的抬升机构。以此结构设计,通过循环移动于上料区的多个移载治具的分布,能够有效减少上料系统的空间占用,此外,通过驱动机构及抬升机构的设置,能够方便的控制移载治具移动速度以及工件的上料速度,继而方便向空的移载治具内补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件上料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池加工设备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件上料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下用于电池保护片的上料系统,在进行保护片上料时,大多采用转盘式移载治具上料,或直接采用单移载治具上料。相较于转盘式移载治具上料,单移载治具上料整体的布局比较占用空间;相较于单移载治具上料,转盘式移载治具上料,上料速度过快,不利于向移载治具补料。针对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势必对其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上料系统,该工件上料系统结构紧凑,能够有效减少空间占用,且便于向移载治具内补料。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包括工作台、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上料区、摆放于所述上料区且沿所述上料区四周侧壁循环移动的多个移载治具、架设于所述上料区四周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循环进给的驱动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料区的卸料位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内的料件向上进给的抬升机构。其中,所述上料区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抬升机构的驱动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设置于所述移载治具的收容腔底部的第二通孔滑动配合。其中,所述上料区包括紧固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承载板、以及紧固于所述承载板四周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朝向所述上料区中部的一侧延伸有定位凸缘,所述定位凸缘与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用于所述移载治具循环移动的滑道。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紧固于所述承载板四周的多个直线气缸,多个所述直线气缸驱动多个移载治具绕所述上料区的四周逐次向前进给。其中,所述抬升机构包括竖直架设于所述卸料位下方的机械手,以及与所述机械手的驱动端相连接的所述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上端外露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通孔滑动配合。其中,所述机械手包括竖直架设于所述工作台下方的丝杆、设置于所述丝杆一端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的电机、以及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的滑块,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滑块紧固,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滑动配合。其中,所述移载治具包括并排设置有多个腔室的腔体部,以及与所述腔体部紧固的底座,所述底座四周的边缘外露于所述腔体部的外侧壁。其中,所述底座贯穿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腔室的下底面的中部且与所述腔室相贯通。其中,所述腔室的侧壁埋设有毛刷。其中,所述上料区的中部设置有用于限定所述移载治具行进路径的限位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包括工作台、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上料区、摆放于所述上料区且沿所述上料区四周侧壁循环移动的多个移载治具、架设于所述上料区四周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循环进给的驱动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料区的卸料位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内的料件向上进给的抬升机构。以此结构设计,通过循环移动于上料区的多个移载治具的分布,能够有效减少上料系统的空间占用,此外,通过驱动机构及抬升机构的设置,能够方便的控制移载治具移动速度以及工件的上料速度,继而方便向空的移载治具内补料。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工件上料系统的第一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工件上料系统的第二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去除移载治具后的轴测图。图4是图1中移载治具的第一轴测图。图5是图1中移载治具的第二轴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结合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包括工作台1、设置于所述工作台1上表面的上料区2、摆放于所述上料区2且沿所述上料区2四周侧壁循环移动的多个移载治具3、架设于所述上料区2四周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3循环进给的驱动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料区2的卸料位21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3内的料件向上进给的抬升机构4。具体的,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上料区2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211,所述抬升机构4的驱动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1与设置于所述移载治具3的收容腔底部的第二通孔31滑动配合,进一步具体的,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抬升机构4包括竖直架设于所述卸料位下方的机械手41,以及与所述机械手的驱动端相连接的所述驱动杆42,所述驱动杆42的上端外露于所述第一通孔211且与所述第一通孔211滑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机械手41包括竖直架设于所述工作台1下方的丝杆、设置于所述丝杆一端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的电机411、以及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的滑块412,所述驱动杆42的一端与所述滑块412紧固,所述丝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211滑动配合。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当移载治具3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移动至卸料位21后,即可在机械手41的驱动作用下,通过滑动穿设于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31内的驱动杆42的作用,将移载治具3内的保护片向上抬升,继而方便下一工位的加工,进一步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移载治具3包括并排设置有两个腔室的腔体部32,以及与所述腔体部32紧固的底座33,所述底座33贯穿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31,所述第二通孔31位于所述腔室的下底面的中部且与所述腔室相贯通,本实施在所述腔室上端口的侧壁上埋设有毛刷34,通过该毛刷34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位于最上方的保护片被取走时,把下方的保护片粘走,同时也能够起到较好的除尘作用。进一步的,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料区2包括紧固于所述工作台1上表面的承载板22、以及紧固于所述承载板22四周的限位条23,所述限位条23朝向上料区中部的一侧延伸有定位凸缘,所述定位凸缘与所述承载板2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用于所述移载治具3循环移动的滑道,为了与滑道配合,本实施例移载治具3的底座33四周的边缘外露于所述腔体部32的外侧壁并与滑道滑动配合,之后再通过直线气缸的驱动,使得移载治具3沿滑道滑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紧固于所述承载板22四周的4个直线气缸241、242、243、244,4个所述直线气缸按照如图3箭头所示路径,依次驱动多个移载治具3绕所述上料区2的四周逐次循环进给,当移载治具3移动至卸料位21时,即可通过下方的抬升机构4将移载治具3内的保护片逐个向上抬升,之后即可通过直线气缸242将空的移载治具3推至直线气缸241的前方,由于上料区同时摆放有多个移载治具3,因此在对载有保护片的移载治具3进行卸料时,即可同时对空的移载治具3补料,以此为移载治具3补料预留出了一定的时间;此外,采用上述结构设计,也使得整个工件上料系统结构布局较为紧凑,继而也节省了工件上料系统的空间占用。作为进一步说明,为了防止移载治具3在移动过程中偏离行进路线,与其它移载治具3发生碰撞,本实施例在上料区的中部设置有将移载治具间隔开的限位块25。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工作台;/n上料区,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n移载治具,摆放于所述上料区且沿所述上料区四周侧壁循环移动;/n驱动机构,架设于所述上料区四周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循环进给;/n抬升机构,设置于所述上料区的卸料位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内的料件向上进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
上料区,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
移载治具,摆放于所述上料区且沿所述上料区四周侧壁循环移动;
驱动机构,架设于所述上料区四周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循环进给;
抬升机构,设置于所述上料区的卸料位下方用于驱动所述移载治具内的料件向上进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区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抬升机构的驱动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设置于所述移载治具的收容腔底部的第二通孔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区包括紧固于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承载板、以及紧固于所述承载板四周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朝向所述上料区中部的一侧延伸有定位凸缘,所述定位凸缘与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用于所述移载治具循环移动的滑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工件上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紧固于所述承载板四周的多个直线气缸,多个所述直线气缸驱动多个移载治具绕所述上料区的四周逐次向前进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件上料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念王甲强周俊杰蔡海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