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翻车厢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759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翻车厢门,其包括上厢门、下厢门、拉紧机构以及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和上厢门相连接,所述上厢门与下厢门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将上厢门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垂直于地面,从而减少车厢门上翻时的占用空间,避免车厢门上翻给乘客上车带来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翻车厢门
本技术涉及车厢门
,尤其涉及一种上翻车厢门。
技术介绍
近些年以来,随着游览观光景区现象日渐增多,很多游玩场地都配备了游乐观光车以供游客乘坐。现有游乐观光车车厢主要设置的是平开车厢门,车厢门翻开时占用较大的站台空间,给游客上车造成不便。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上翻车厢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厢门上翻占用空间过大给乘客上车造成不便的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上翻车厢门,其中,其包括上厢门、下厢门、拉紧机构以及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和上厢门相连接,所述上厢门与下厢门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将上厢门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垂直于地面。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座和和支撑座,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于车厢上,所述支撑座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并与拉紧机构相连,所述支撑座未与固定座相连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上厢门上。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并与所述拉紧机构相连,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上厢门固定连接。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支撑轴和卷盘,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卷盘套设于所述支撑轴上与所述拉紧机构相连。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卷盘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卷盘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块相接触。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拉紧机构包括伸缩部和拉绳,所述伸缩部固定于车厢上并和所述拉绳相连,所述拉绳未与所述伸缩部相连的一端和所述卷盘相连,所述伸缩部带动所述拉绳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卷盘的方向运动。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伸缩部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所述伸缩部的固定端固定于车厢上,所述伸缩部的活动端和所述拉绳相连,所述活动端带动所述拉绳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卷盘的方向运动。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所述车厢门还包括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合页、第二连接合页以及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合页固定于所述上厢门的下边沿,所述第二连接合页固定于所述下厢门的上边沿,所述第二连接合页通过连接轴和所述第一连接合页转动连接。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车厢门还包括吸附机构,所述吸附机构包括设置于车厢上的吸附座和设置于所述下厢门上的吸附片,车厢门关闭时,所述吸附座和所述吸附片相接触并吸附。所述上翻车厢门,其中,所述车厢门上还设置有门锁机构,车厢门关闭时,旋转所述门锁机构以将所述车厢门和车厢锁定或解除锁定。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上翻车厢门,其包括上厢门、下厢门、拉紧机构以及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和上厢门相连接,所述上厢门与下厢门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将上厢门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垂直于地面,从而减少车厢门上翻时的占用空间,避免车厢门上翻给乘客上车带来不便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所述上翻车厢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提供的所述上翻车厢门中第一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提供的所述上翻车厢门中拉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所述上翻车厢门中第二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所述上翻车厢门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上翻车厢门,其包括上厢门11、下厢门22、拉紧机构33以及第一连接机构44,所述拉紧机构3和第一连接机构4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3和上厢门1相连接,所述上厢门1与下厢门2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3通过第一连接机构4将上厢门1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2垂直于地面。本技术通过拉紧机构3拉动上厢门1上翻至开启状态,所述下厢门2和上厢门1转动连接,以实现在上厢门1上翻过程中,下厢门2始终保持垂直于地面,从而在上厢门1开启过程中减少整个车厢门上翻时的占用空间,避免车厢门上翻给乘客上车带来不便的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包括固定座41和和支撑座42,所述固定座41固定连接于车厢上,所述支撑座42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41并与拉紧机构3相连,所述支撑座42未与固定座41相连的一端固定于上厢门1上。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座41包括固定板411和固定支架412,所述固定板411和固定支架412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成一个整体,所述固定座41通过固定板411固定于车厢上,通过固定支架412和所述支撑座42转动相连。所述固定板411上设置有固定孔,所属固定孔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为了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可以在所述固定板411的两端设置四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通过和螺钉配合将所述固定座41固定于车厢上。所述固定支架412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分布于所述固定板411的两端并均与所述支撑座42相连,所述支撑座42和拉紧机构3相连以使所述拉紧机构3拉动支撑座42相对固定支架412转动。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座42包括支撑板43和支撑架44,所述支撑架44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41并与拉紧机构3相连,所述支撑板43和所述下厢门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44包括两条支撑臂,所述两条支撑臂分别记为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通过连接板固定相连。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控制连接板的长度控制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的距离,以将支撑架44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之间,并使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分别和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第二固定支架贴合,以便更好地控制所述支撑轴45转动的方向和角度。所述支撑板43可以为支撑合页,所述支撑合页上设置有支撑孔,通过支撑孔和支撑螺钉配合将所述支撑合页固定于所述下厢门2上。在本实施例一个可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架44上设置有支撑轴45和卷盘46,所述支撑轴45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41,所述卷盘46与所述拉紧机构3相连。所述支撑轴4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并和所述第一支撑臂以及第二支撑臂固定相连。为使支撑座42转动连接于固定座41上,所述支撑轴45内部设置有支撑轴空腔,所述固定座41上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分别设置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将所述支撑轴45放置于所述两个插孔之间并使所述支撑轴空腔和所述插孔的位置相匹配,以将螺钉依次穿过第一插孔、支撑轴空腔和第二插孔使得所述支撑轴45可以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翻车厢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厢门、下厢门、拉紧机构以及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和上厢门相连接,所述上厢门与下厢门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将上厢门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垂直于地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翻车厢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厢门、下厢门、拉紧机构以及第一连接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车厢上,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分别与所述拉紧机构和上厢门相连接,所述上厢门与下厢门转动连接,当拉紧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机构将上厢门拉动至开启状态时,所述下厢门垂直于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上翻车厢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座和支撑座,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于车厢上,所述支撑座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并与拉紧机构相连,所述支撑座未与固定座相连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上厢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上翻车厢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板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并与所述拉紧机构相连,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上厢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上翻车厢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支撑轴和卷盘,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卷盘套设于所述支撑轴上与所述拉紧机构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上翻车厢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上还设置有限位块,所述卷盘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卷盘转动至预设角度时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块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梨森毛晓枫李坚文红光卢念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华侨城卡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