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清洗-流通型脱羧酶电极的构造。在谷氨酸、赖氨酸等重要氨基酸发酵过程和草酸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分析均需用到脱羧酶作酶法分析中的生物催化剂。采用基于CO2气敏电极的酶电极法不仅选择性好,且可大量节省酶的用量,所以是一种理想的测定方法。但目前所采用的脱羧酶电极都存在回洗能力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现通用的CO2基底电极的结构所致。通常国内用江苏电分析仪器厂的503型CO2电极或国外用的Seyeringhaus CO2电极(见纯应用化学,1973年36卷473-487页),它是由平板型PH玻璃电极和Ag/AgCl参比电极组成,其缺点是参比电极通常与玻璃电极的敏感表面有一定距离。因此酶反应产生的CO2溶入内充液通向参比电极,要使其浓度达到平衡的过程是较慢的,更不好的是溶解了的气体完全扩散出由电极套管和玻璃电极所组成的长和窄的缝隙的速度更慢。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独特的结构,清洗快、阻抗低、便于流通法和流动注射分析用的清洗-流通型脱羧酶电极。本技术的清洗-流通型脱羧酶电极的基底电极是内清洗型CO2电极。采用复盖有氧化膜的铱丝电极作为CO2基底电极的PH敏感元件,其参比电极是Ag/AgCl电极。内清洗型CO2电极设有内充液出入口,便于每次测定后迅速置换。现将本技术的优选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但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清洗-流通型脱羧酶电极示意结构图。图2、D部分放大示意剖面图。本技术的清洗-流通型脱羧酶电极是由内清洗型CD2基底电极A、脱羧酶膜2、凹型流通池B及紧固件C所组成,是采用复盖有氧化膜的铱丝电极6作为CD2基底电极的PH敏感元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洗-流通型脱羧酶电极,它由内清洗型CO↓[2]基底电极A、脱羧酶膜2和流通池B组成。其特征为:(1)采用复盖有氧化膜的铱丝电极6作为CO↓[2]基底电极的PH敏感元件,(2)铱电极6和Ag/AgCl电极7的敏感部分被埋在CO↓[2]电极腔3凹面上各自的固定槽内,(3)电极腔3设有与外相通,供连续流通更新存液的进口管5、出口管8,流通腔1设有进口管10和出口管9,(4)酶膜2复盖在CO↓[2]电极腔3的外缘上,并用卡环4卡紧,(5)紧固件C将CO↓[2]基底电极A与流通池B连成一体并以光滑平面夹紧酶膜2使其紧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亚明,潘允德,刘鹤,宦国华,凌健,胡金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轻工学院,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