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管内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1891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试管内套管,该试管内套管包括管体,该管体用于插入试管内,管体包括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管体,第一管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管体的开口设于第一端部上,第一管体的管径在第一端部指向第二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第一管体在第二端部上的外径小于试管的内径,当管体位于试管内时,第二端部靠近于试管的底部。当试管中的样本量较少时,首先将样本通过第一管体的开口转移至试管内套管的管体内,再将管体插入试管内,最后将试管放置于检测仪器的样本架上,由此解决样本量较少时样本检测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试管内套管
本技术涉及实验仪器
,尤其涉及一种试管内套管。
技术介绍
在液体类样本检测过程中,样本通常被放入贴有标签的试管内,然后将试管放置在检测仪器的样本架上,首先检测仪器上的识别装置通过识别标签上的条码识别样本的系统信息(如样本编号、检测项目等),接着检测仪器根据识别到的系统信息对样本进行检测操作。检测仪器上的样本架能够放置的试管规格一般是固定的。当被检测的样本样本量较少时,样本被放入既定规格的试管内后,会出现样本液面较低的情况。这样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仪器在从试管内提取样本时很难与试管内的样本充分接触,导致提取的用于检测的样本量不够,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试管内套管,用于解决液体类样本量较少时样本检测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试管内套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用于插入试管内,所述管体包括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管体的开口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上,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在所述第一端部指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二端部上的外径小于所述试管的内径,当所述管体位于所述试管内时,所述第二端部靠近于所述试管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体的形状为锥形。进一步地,所述管体还包括具有两端开口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且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开口相通,所述第二管体的横截面的尺寸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试管的内径。进一步地,所述管体在其轴向上的高度不小于所述试管在其轴向上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试管内套管还包括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外壁上,当所述管体沿所述试管的轴向插入所述试管内时,所述凸起用于与所述试管的管口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凸起为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中心轴与所述管体的中心轴重合。进一步地,所述试管内套管还包括管套,所述管套包括管套本体和第三端部,所述第三端部套接在所述凸起外,所述管套本体自所述第三端部朝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管套本体与所述管体的外壁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试管的壁厚。进一步地,所述试管内套管还包括弹性凸缘,所述弹性凸缘设于所述管套本体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管套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塑料。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材质为塑料。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当试管中的样本量较少时,首先将样本通过第一管体的开口转移至管体的第一管体内,再将管体插入试管内,最后将试管放置于检测仪器的样本架上。由于第一管体在第二端部上的外径小于所述试管的内径,且第一管体的内径在第一端部指向第二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能够保证样本在转移到管体内后,样本在管体内的液面深度高于样本在试管内的液面深度,便于检测仪器能够与样本充分接触,便于后续检测仪器对样本进行操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试管内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试管内套管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管体;11、第一管体;111、第一端部;112第二端部;12、第二管体;13、凸起;14管套;141、第三端部;142、管套本体;15、空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试管内套管,用于放置于试管内。该试管内套管包括管体1,管体1用于沿试管的轴向插入试管内。管体1包括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管体11,第一管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112,第一管体11的开口设于第一端部111上。第一管体11的内径在第一端部111指向第二端部11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第一管体11在第二端部112上的外径小于试管的内径。当管体1位于试管内时,第二端部112靠近于试管的底部。当试管中的样本量较少时,首先将样本通过第一管体11的开口转移至第一管体11内,再将管体1插入试管中,最后将试管放置于检测仪器的样本架上。由于第一管体11在第二端部112上的外径小于试管的内径,且第一管体11的尺寸在第一端部111指向第二端部11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从而保证样本在转移到管体1内后,样本的液面深度有所升高,便于后续检测仪器对样本样本进行操作。特别地,第一管体11的形状为锥形,以便于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样本的液面深度,能够降低样本的最小检测用量,起到节约样本的作用,还能减少死腔量,避免样本浪费。管体1还包括具有两端开口的第二管体12,第二管体12与第一端部111连接且第二管体12的开口与第一管体11的开口相通,第二管体12的横截面的尺寸与第一端部111的横截面的尺寸相同。第二管体12的外径小于或等于试管的内径,以使得管体1能够较为顺利地插入试管内。特别地,当管体1位于试管内时,第二管体12的外壁与试管的内壁相贴合,以此避免管体1位于试管内时倾斜放置或左右晃动,保证管体1能够较稳定地位于试管内。在一实施例中,管体1在其轴向上的高度不小于试管在其轴向上的高度,避免管体1在放置于试管内时整体嵌入试管内,不利于后续管体1的取出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该试管内套管还包括凸起13,凸起13设于管体1的外壁上,当管体1沿试管的轴向插入试管内部时,凸起13能够与试管的管口处抵接,避免管体1整体嵌入试管内,还可避免管体1在插入试管的过程中因用力过猛与试管底部产生撞击;而且通过抓取凸起13即能取出管体1,从而有利于管体1在试管内的取放操作。在该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试管内套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用于插入试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包括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管体的开口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上,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在所述第一端部指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二端部上的外径小于所述试管的内径,当所述管体位于所述试管内时,所述第二端部靠近于所述试管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管内套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用于插入试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包括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管体的开口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上,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在所述第一端部指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二端部上的外径小于所述试管的内径,当所述管体位于所述试管内时,所述第二端部靠近于所述试管的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试管内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形状为锥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试管内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还包括具有两端开口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且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开口相通,所述第二管体的横截面的尺寸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试管的内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管内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在其轴向上的高度不小于所述试管在其轴向上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春宝黄亚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