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188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反应釜,其包括反应釜釜体和反应釜内腔,所述反应釜釜体外壁设置盛有导热油的加热夹套,所述加热夹套内安装有若干电加热管;所述加热夹套连接有导热油循环泵,所述反应釜内腔中设置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的一端连通导热油循环泵的出油端,所述导油管远离导热油循环泵的一端与加热夹套连通。本技术方案具有热交换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反应釜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加热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是用于不同物质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广泛应用于石油、橡胶、农药、染料、医药和食品等行业。很多的化学反应需要在高于室温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很多反应釜会涉及到对反应釜釜内的物料进行加热,越来越多反应釜生产厂家开始设计具有加热功能的反应釜。工业上一般给反应釜设置装有导热油的夹套,夹套中设置电加热管,通过电加热管对夹套中的导热油进行加热,再通过导热油与反应釜釜内物料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反应釜釜内物料进行加热的目的。由于使用电加热管加热,距离电加热管较近的导热油和距离电加热管较远的导热油会存在一定的温差,会影响加热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爆沸现象的发生。申请公布号为CN10310036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导热油加热反应釜系统,包括反应釜、设置在反应釜外侧的装有导热油的导热夹套、设在导热夹套内的若干并联的电加热管、油箱以及使导热夹套内的油与油箱内的油进行循环流动的循环油泵。该技术方案通过将导热夹套与油箱经循环油泵连接,通过循环油泵使导热夹套内的导热油与油箱中的油进行循环流动,从而减少导热夹套内的导热油的温差,保证了加热温度的稳定,提高了反应质量。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油箱用循环油泵实现导热油循环,导热油在油箱循环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热量损失,会增加设备的能耗,降低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效率高的加热反应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加热反应釜,包括反应釜釜体和反应釜内腔,所述反应釜釜体外壁设置盛有导热油的加热夹套,所述加热夹套内安装有若干电加热管;所述加热夹套连接有导热油循环泵,所述反应釜内腔中设置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的一端连通导热油循环泵的出油端,所述导油管远离导热油循环泵的一端与加热夹套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反应釜内腔中设置导油管,导油管一端连接导热油循环泵,另一端连通加热夹套;加热夹套中的导热油从反应釜釜体的侧壁对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进行加热,导热油循环泵将加热夹套中的导热油输送至导油管中,导油管中的导热油从反应釜的内部对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进行加热,导热油再从导油管流动至加热夹套中,实现了导热油的循环,无需另外设置油箱,减少了热量的损失,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使用本技术方案的加热反应釜,导油管中的导热油和加热夹套中的导热油分别从反应釜内和反应釜外对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进行加热,通过导热油循环泵实现了两处热源的联动,再根据釜内温度控制电加热管的加热功率,从而控制导油管中的导热油和加热夹套中的导热油的温度,从而调节釜内温度,本技术方案只需配置一套加热控制系统,无需配置两套加热控制系统,避免两套加热控制系统对釜内温度的多重干扰,本技术方案提高了对釜内温度调节时的稳定性,本技术方案具有方便调节釜内温度的优点。优选的,所述反应釜釜体包括设置在反应釜釜体上部的釜盖,所述导油管的一端从反应釜内腔穿过釜盖与导热油循环泵连通,所述导油管远离导热油循环泵的一端从反应釜内腔穿过釜盖与加热夹套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导油管从与物料有接触的反应釜侧壁或反应釜底部穿出反应釜,会影响反应釜密封性并提高设备加工难度,导油管的两端分别从反应釜内腔穿过釜盖与导热油循环泵和加热夹套连通,在反应釜实际使用时,反应釜内腔的液面在釜盖位置以下,反应釜内腔的液体和固体物料不会在导油管与反应釜釜体的交叉点位置处流动,减小了导油管影响反应釜密封性的几率,降低了设备的加工难度。优选的,所述加热夹套包括设置在加热夹套底部的进油口和设置在加热夹套顶部的出油口,所述导热油循环泵的进油端通过出油口与加热夹套连通,所述导油管远离导热油循环泵的一端通过进油口与加热夹套连通,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位于反应釜釜体的从釜盖至反应釜釜体底部方向的中心轴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油从加热夹套底部的进油口流入加热夹套,再从加热夹套顶部的出油口流出加热夹套,高温导热油从下向上流动,可以降低加热夹套内留有空气的几率,可以提高导热油与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设置在反应釜釜体中心轴的两侧,可以延长导热油在加热夹套中的流动距离,可以提高导热油与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优选的,所述反应釜釜体外壁包覆有隔热保温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反应釜釜体外壁包覆隔热保温层,可以减少高温导热油向空气中辐射的热量,提高热利用率,降低能耗。优选的,所述导油管在反应釜内腔中呈螺旋状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油管在反应釜内腔中呈螺旋状分布,可以延长高温导热油在反应釜内腔中的流动距离,可以增大导油管中的导热油与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可以提高高温导热油与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的热交换效率。优选的,所述釜盖上安装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轴和驱动第一搅拌轴转动的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安装在釜盖的上表面上;第一搅拌轴从釜盖上方穿过釜盖延伸至反应釜内腔底部,第一搅拌轴上设置有第一搅拌桨,从靠近釜盖至远离釜盖的方向上导油管螺旋线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搅拌轴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第一搅拌桨远离第一搅拌轴侧至第一搅拌轴的距离小于所述导油管靠近第一搅拌轴侧至第一搅拌轴的距离。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釜釜体安装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含有第一搅拌桨的第一搅拌轴和驱动第一搅拌轴转动的搅拌电机,搅拌电机带动第一搅拌轴转动,带动第一搅拌桨转动,带动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流动,带动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实现热量传递,减小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存在的温差,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的反应质量;第一搅拌桨远离第一搅拌轴侧至第一搅拌轴的距离小于导油管靠近第一搅拌轴侧至第一搅拌轴的距离,可以避免第一搅拌桨与导热油盘管之间发生碰撞,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优选的,所述第一搅拌轴连接有若干第二搅拌轴,第二搅拌轴上设置有第二搅拌桨,所述反应釜釜体包括侧壁,第二搅拌轴位于螺旋状导油管与侧壁之间;所述第二搅拌轴从螺旋状导油管的上方与第一搅拌轴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状导油管与反应釜侧壁之间设置含有第二搅拌桨的第二搅拌轴,可以加快螺旋状导油管与反应釜侧壁之间的物料的流动速度,加快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的热量传递,减小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存在的温差,提高热交换效率,提高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之间的反应质量。优选的,所述反应釜釜体外安装有便于操作和维护的操作平台,操作平台设置有延伸至地面的操作梯,所述导热油循环泵安装在操作平台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热油循环泵安装在操作平台上,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也便于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反应釜内腔中设置导油管,导油管一端连接导热油循环泵,另一端连通加热夹套;加热夹套中的导热油从反应釜釜体的侧壁对反应釜内腔中的物料进行加热,导热油循环泵将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反应釜,包括反应釜釜体(1)和反应釜内腔(2),所述反应釜釜体(1)外壁设置盛有导热油的加热夹套(4),所述加热夹套(4)内安装有若干电加热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夹套(4)连接有导热油循环泵(6),所述反应釜内腔(2)中设置有导油管(7),所述导油管(7)的一端连通导热油循环泵(6)的出油端,所述导油管(7)远离导热油循环泵(6)的一端与加热夹套(4)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反应釜,包括反应釜釜体(1)和反应釜内腔(2),所述反应釜釜体(1)外壁设置盛有导热油的加热夹套(4),所述加热夹套(4)内安装有若干电加热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夹套(4)连接有导热油循环泵(6),所述反应釜内腔(2)中设置有导油管(7),所述导油管(7)的一端连通导热油循环泵(6)的出油端,所述导油管(7)远离导热油循环泵(6)的一端与加热夹套(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釜体(1)包括设置在反应釜釜体(1)上部的釜盖(13),所述导油管(7)的一端从反应釜内腔(2)穿过釜盖(13)与导热油循环泵(6)连通,所述导油管(7)远离导热油循环泵(6)的一端从反应釜内腔(2)穿过釜盖(13)与加热夹套(4)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热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夹套(4)包括设置在加热夹套(4)底部的进油口(8)和设置在加热夹套(4)顶部的出油口(9),所述导热油循环泵(6)的进油端通过出油口(9)与加热夹套(4)连通,所述导油管(7)远离导热油循环泵(6)的一端通过进油口(8)与加热夹套(4)连通,所述进油口(8)和出油口(9)分别位于反应釜釜体(1)的从釜盖(13)至反应釜釜体(1)底部方向的中心轴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热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釜体(1)外壁包覆有隔热保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琴李加英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路友交通物资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