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及支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后侧;所述固定组件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组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颈椎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上至少设有一个植骨仓,所述植骨仓上下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本申请固定融合装置可植入后可很好的与寰椎及第三颈椎相融合,有利于手术区域的骨愈合,有利于提高枢椎的局部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枢椎椎体固定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
技术介绍
枢椎为自上而下的第二块颈椎,主要担负着颈部旋转活动的重任,对人体颈椎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当枢椎因肿瘤等发生病变时,需要手术切除病变处并对枢椎进行重建和固定,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内固定术植入钉板内固定系统,但是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钉板内固定系统植入后只是起到固定和张力带作用,钉板内固定系统与寰椎及第三颈椎不能很好的支撑、融合,不利于手术区域的骨愈合,不利于提高脊柱的局部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该固定融合装置可植入后可很好的与寰椎及第三颈椎相匹配、融合,有利于手术区域的骨愈合,有利于提高脊柱的局部稳定性。其技术方案如下: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及支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后侧;所述固定组件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组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颈椎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上至少设有一个植骨仓,所述植骨仓上下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支撑组件的至少一侧面设有填充体,所述填充体由多个微孔组成,所述微孔前后贯通于该侧面,所述微孔与所述植骨仓相通。所述支撑组件的中部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沿着所述支撑组件的后侧向所述固定组件凹陷。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顶部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支撑组件的长度。所述植骨仓为两个,两个所述植骨仓在所述支撑组件上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植骨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固定组件之间。所述填充体为两个,两个所述填充体分别位于所述支撑组件的相对的两侧面上,两侧面上的填充体分别与两个所述植骨仓相通。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的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凸出部,两个所述凸出部之间形成弧形凹槽。所述固定部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凸出部及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组件的前侧面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内设有导向孔。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用于对于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下面对本技术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术植入,植入后通过固定部将固定组件与寰椎、枢椎及第三颈椎相固定,从而达到对枢椎固定的作用,提高枢椎的稳定性,同时固定融合装置固定后可防止颈部过度后仰,起到张力带作用;固定融合装置固定后,支撑组件位于寰椎与第三颈椎之间,起到支撑作用,支撑组件提高了固定融合装置的刚性;支撑组件上设有植骨仓,固定融合装置在植入前,可在植骨仓内植入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寰椎及第三颈椎上的椎体骨组织可通过支撑组件的上表面、下表面进入植骨仓,与植骨仓内的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融合,提高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与颈椎的融合,有利于手术区域的骨愈合。2、支撑组件的至少一侧面设有填充体,填充体由微孔组成,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枢椎上的骨组织可通过微孔进入植骨仓,与植骨仓内的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融合,提高固定融合装置与枢椎的融合;同时由微孔组成的填充体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在支撑组件受到挤压时不会因挤压出现损坏。3、支撑组件的中部设有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为椎管腾出了更多的空间,第一凹陷部可避免支撑组件压迫硬脊囊膜、脊髓、神经根等。4、第一凹陷部的顶部贯通于支撑组件的上表面,此种设置的第一凹陷部便于椎管的通过,不会对经过枢椎的椎管造成影响。5、第一凹陷部的长度小于支撑组件的长度,第一凹陷部在不会对椎管造成影响的同时,第一凹陷部底部的支撑组件还可以顶住第三颈椎,防止第三颈椎对枢椎造成挤压。6、植骨仓为两个,两个植骨仓增大了固定融合装置与寰椎、枢椎及第三颈椎的融合面积,便于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的融合;两个植骨仓位于第一凹陷部与固定组件之间,两个植骨仓在提高融合面积的情况下不会影响支撑组件的刚性。7、两侧面的填充体分别与两个植骨仓相通,枢椎上的骨组织可通过两侧面的填充体的微孔分别长入两个植骨仓与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融合。8、固定板的顶部的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凸出部,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凸出部位于寰椎的前侧,通过在凸出部上钉入固定件可实现固定板与寰椎的固定。9、两个凸出部之间形成弧形凹槽,弧形凹槽与寰椎前弓下缘相匹配,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弧形凹槽与寰椎前弓下缘相吻合,有利于固定融合装置与寰椎的匹配,同时弧形凹槽可避免损伤寰椎前结节,且可减少缝合咽喉壁张力。10、多个固定部分别位于凸出部及固定板上,固定融合装置从不同位置与颈椎相固定,多个固定部令固定融合装置植入后固定的更加牢固。11、第二凹陷部内设有导向孔,该导向孔用于导板的固定,导板通过导向孔固定后,通过导板便于在固定部内置钉,防止在固定部内置钉时出现位置偏差。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的左视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的右视图;图6是本实施例的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使用状态图一;图7是本实施例的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二;附图标记说明:100、固定组件;200、支撑组件;300、固定部;400、植骨仓;500、寰椎;600、枢椎;700、第三颈椎;210、填充体;220、第一凹陷部;110、固定板;120、凸出部;130、弧形凹槽;140、第一钉孔;150、第二钉孔;160、第三钉孔;170、第二凹陷部;180、导向孔;190、导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该固定融合装置可由3D打印而成,该固定融合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00及支撑组件200,所述固定组件100与所述支撑组件200相连,所述支撑组件200位于所述固定组件100的后侧,所述支撑组件200的底部高于所述固定组件100的底部,固定组件100与支撑组件200一体成型;所述固定组件100上设有固定部300,所述固定组件100通过所述固定部300与颈椎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200上至少设有一个植骨仓400,优选的,植骨仓400为两个,两个植骨仓400在支撑组件200上相对设置,两个植骨仓400上下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2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本实施例的固定融合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术植入,参照图6、图7所示,植入后通过固定部300将固定组件100与寰椎500、枢椎600及第三颈椎700相固定,从而达到对枢椎600固定的作用,提高枢椎600的稳定性,同时固定融合装置固定后可防止颈部过度后仰,起到张力带作用;固定融合装置固定后,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及支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后侧;所述固定组件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组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颈椎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上至少设有一个植骨仓,所述植骨仓上下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及支撑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相连,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后侧;所述固定组件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组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颈椎相固定;所述支撑组件上至少设有一个植骨仓,所述植骨仓上下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的至少一侧面设有填充体,所述填充体由多个微孔组成,所述微孔前后贯通于该侧面,所述微孔与所述植骨仓相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中部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沿着所述支撑组件的后侧向所述固定组件凹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顶部贯通于所述支撑组件的上表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枢椎椎体固定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支撑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明辉,朱献文,陈建庭,瞿东滨,蒋晖,陆国赞,朱纬纬,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华钛三维材料制造有限公司,郑明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