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1016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包括有火线进线、火线出线、电源电路和感应控制电路;火线进线和火线出线与电源电路相连,电源电路与感应控制电路相连,感应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器F1和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且两者均由电源电路进行供电;电源电路包括有单向可控硅Q3,所述的控制器F1与单向可控硅Q3相连;感应控制电路还包括有用以感应当前环境亮度的光敏三极管Q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无需连接零线的情况下,通过单火线来控制灯具的开启和关闭,且待机时功耗极小,可以兼容市面上大部分LED灯,节能灯等新型灯具,适应性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
本技术涉及开关
,特别涉及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
技术介绍
为了达到节能以及不需要手动控制灯具的目的,一般都会连接一个可检测人是否到来的感应电路,在感应电路被触发后,即可接通灯具,用于照亮,且经过设定时间后,灯具会自动熄灭。这种亮灯的方式适用于道路、家庭或者其他一些场所中。但在现有的人体感应电路中,电压引入方式都需要引入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均需要布线,增加了成本;而且感应电路在待机时,存在待机功耗大的缺点,浪费电力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以解决
技术介绍
所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包括有火线进线、火线出线、电源电路和感应控制电路;所述的火线进线和火线出线与电源电路相连,所述的电源电路与感应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的感应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器F1和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且两者均由电源电路进行供电,当人体进入至所述的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的触发范围内时,所述的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产生触发信号并发送至控制器F1;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有单向可控硅Q3,所述的控制器F1与单向可控硅Q3相连,且所述的控制器F1在接收到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所产生的触发信号后会打开单向可控硅Q3,以使电流能经火线进线流入后并从火线出线流出;所述的感应控制电路还包括有用以感应当前环境亮度的光敏三极管Q4。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电源电路还包括有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4、二极管D10、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5、稳压二极管D8、稳压二极管D1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双向可控硅Q2、稳压芯片VR1;所述的火线进线连接在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火线出线连接在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该端同时连接在双向可控硅Q2的T1端,二极管D2的负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该端同时连接在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在电容C1的一端和稳压芯片VR1的输入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稳压芯片VR1的接地端接地,稳压芯片VR1的输出端连接在感应控制电路;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在电容C2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在双向可控硅Q2的T2端,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在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在稳压芯片VR1的输入端;双向可控硅Q2的T2端还连接在单向可控硅Q3的正极,双向可控硅Q2的G端连接在电阻R7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8的正极,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稳压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在单向可控硅Q3的控制端、二极管D10的正极和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0的负极连接在稳压二极管D11的负极和电容C3的一端,该端同时连接在电阻R4和电阻R5之间,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稳压二极管D11的正极连接在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单向可控硅Q3的负极连接在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感应控制电路还包括有电阻R8、电阻R10和二极管D9,所述的控制器F1的型号为F5601;所述的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的电源供电端连接在稳压芯片VR1的输出端,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在控制器F1的1脚,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的接地端接地,控制器F1的2脚接地,控制器F1的3脚连接在光敏三极管Q4的正极,光敏三极管Q4的负极接地,控制器F1的4脚悬空,控制器F1的5脚连接在稳压芯片VR1的输出端,控制器F1的6脚连接在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9的正极,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在单向可控硅Q3的负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无需连接零线的情况下,通过单火线来控制灯具的开启和关闭,且待机时功耗极小,可以兼容市面上大部分LED灯,节能灯等新型灯具,适应性广。火线进线由二极管D2整流后经过电阻R1限流,二极管D2、二极管D3端电流经过电阻R2、电阻R3施加在三极管Q1,使三极管Q1导通,电流流向稳压芯片VR1的输入端,取出12V电压,12V电压经过稳压芯片VR1的输入端后从输出端输出稳压3.3V,为控制器F1供电,控制器F1启动后,通过3脚接光敏三极管Q4感应当前环境亮度,当低于100Lux时,控制器F1进入预工作状态,当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感应到热感应信号时,控制器F1的6脚输出高电平信号,打开单向可控硅Q3,电流经过二极管D4,电阻R6,双向可控硅Q2流向二极管D7,并从火线出线流出,点亮LED灯具;LED灯具点亮后,供电由双向可控硅的G端提供12V电压,电容C2为储电电容,当电容C2电量释放完后,控制器F1进入下一个待机周期,待机时,电容C2会再次充电,电容C1为IC滤波电容。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包括有火线进线、火线出线、电源电路和感应控制电路;火线进线和火线出线与电源电路相连,电源电路与感应控制电路相连,感应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器F1和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且两者均由电源电路进行供电,当人体进入至所述的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的触发范围内时,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产生触发信号并发送至控制器F1。电源电路包括有单向可控硅Q3,所述的控制器F1与单向可控硅Q3相连,且所述的控制器F1在接收到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所产生的触发信号后会打开单向可控硅Q3,以使电流能经火线进线流入后并从火线出线流出。感应控制电路还包括有用以感应当前环境亮度的光敏三极管Q4。具体的,电源电路还包括有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4、二极管D10、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5、稳压二极管D8、稳压二极管D1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双向可控硅Q2、稳压芯片VR1;火线进线连接在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火线出线连接在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该端同时连接在双向可控硅Q2的T1端,二极管D2的负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该端同时连接在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2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火线进线、火线出线、电源电路和感应控制电路;/n所述的火线进线和火线出线与电源电路相连,所述的电源电路与感应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的感应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器F1和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且两者均由电源电路进行供电,当人体进入至所述的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的触发范围内时,所述的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产生触发信号并发送至控制器F1;/n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有单向可控硅Q3,所述的控制器F1与单向可控硅Q3相连,且所述的控制器F1在接收到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所产生的触发信号后会打开单向可控硅Q3,以使电流能经火线进线流入后并从火线出线流出;/n所述的感应控制电路还包括有用以感应当前环境亮度的光敏三极管Q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火线进线、火线出线、电源电路和感应控制电路;
所述的火线进线和火线出线与电源电路相连,所述的电源电路与感应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的感应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器F1和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且两者均由电源电路进行供电,当人体进入至所述的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的触发范围内时,所述的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产生触发信号并发送至控制器F1;
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有单向可控硅Q3,所述的控制器F1与单向可控硅Q3相连,且所述的控制器F1在接收到热释红外感应探头FP1所产生的触发信号后会打开单向可控硅Q3,以使电流能经火线进线流入后并从火线出线流出;
所述的感应控制电路还包括有用以感应当前环境亮度的光敏三极管Q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火线人体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电路还包括有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4、二极管D10、稳压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5、稳压二极管D8、稳压二极管D1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双向可控硅Q2、稳压芯片VR1;
所述的火线进线连接在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火线出线连接在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和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该端同时连接在双向可控硅Q2的T1端,二极管D2的负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该端同时连接在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在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三极管Q...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宪泽王晓燕徐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新印像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