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彩变色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589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彩变色膜,包括基膜层、设置在所述基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一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基膜层一侧表面的有机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第一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二膜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膜层远离所述有机层一侧表面的颜色层,所述第一膜层、所述有机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形成平板波导共振结构。通过上述结构,改变了原本第一膜层、有机层和第二透明介质所呈现的颜色,使得多彩变色膜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变色效果;同时,通过叠加增强了多彩变色膜的防伪效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防伪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彩变色膜
本技术涉及变色膜
,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彩变色膜。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多彩变色膜是呈亮丽的色彩,颜色五彩斑斓。但是目前的多彩变色膜大都透明,其表面色彩较轻微,此外,多彩变色膜多采用一种技术呈现变色效果,仿制难度较低,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防伪效果。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伪度高的多彩变色膜,在观察角度变化时,具有较强的变色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彩变色膜,包括基膜层、设置在所述基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一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基膜层一侧表面的有机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第一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二膜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膜层远离所述有机层一侧表面的颜色层,所述第一膜层、所述有机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形成平板波导共振结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颜色层至少设有1个颜色区域。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当所述颜色区域数量为1个时,所述颜色区域为满版单色;当所述颜色区域数量为多个时,不同的所述颜色区域相邻或者间隔,以使不同的所述颜色区域与产品需要的图案相对应配合。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当所述颜色区域数量为1个时,所述颜色区域的颜色为黑色,多彩变色膜在0°观察角时呈现绿色,随着观察角度变大逐渐过渡,当观察角为80°时呈现粉紫色。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颜色层的厚度为0.1um~20um。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层、所述第二膜层的厚度均小于所述有机层的厚度。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基膜层的材质为聚酯基膜,所述有机层的材质为树脂,所述颜色层的材质为纳米级油墨,所述第一膜层为透明介质层或半透半反射膜层,所述第二膜层为透明介质层,其中,透明介质层的材质为二氧化钛或硫化锌,所述半透半反膜层的材质为金属铬。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多彩变色膜还包括有信息层,所述信息层位于所述第一膜层与所述基膜层之间或直接设置在有机层上,所述信息层设有微纳结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颜色层上固定铺设有用于与被烫印物体结合的热熔胶层。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基膜层与所述第一膜层之间设有离型层,所述离型层在所述热熔胶层与被烫印物体结合后剥离所述基膜层。本技术提供的多彩变色膜,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膜层远离所述有机层一侧表面上的颜色层,改变了原本第一膜层、有机层和第二透明介质所呈现的颜色,使得多彩变色膜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变色效果;同时,通过叠加增强了多彩变色膜的防伪效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防伪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多彩变色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介质层、有机层及第二膜层形成的平板波导共振结构的反射光谱图;图3为与图2在同一角度下叠加黑色颜色层后的反射光谱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多彩变色膜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多彩变色膜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多彩变色膜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多彩变色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请参图1,本技术提供的多彩变色膜,包括基膜层1、固定在基膜层1一侧表面上的第一膜层2、设置在第一膜层2远离基膜层1一侧表面上的有机层3、设置在有机层3远离第一膜层2一侧表面上的第二膜层4,以及设置在第二膜层4远离有机层3一侧表面上的颜色层5。第一膜层2、有机层3和第二膜层4形成平板波导共振结构。基膜层1为聚酯基膜,其厚度为12-100μm。第一膜层2、有机层3、第二膜层4形成的结构以平板波导共振原理为基础形成的平板波导共振结构,由于在改变观察角度时,谐振频率会发生移动,使得多彩变色膜具备变色效果,从而实现颜色的表达。即,在不同观察角度入射波长变化发生驻波共振,实现颜色的变换,达到随着观察角度变化从而颜色发生变化的效果。具体地,第一膜层2为透明介质层或半透半反膜层,第二膜层4为透明介质层。当第一膜层2和第二膜4层均为透明介质层时,透明介质层的材质优选为二氧化钛或硫化锌,采用真空蒸镀工艺;二者的厚度均为10nm~1um。当第一膜层2为半透半反膜层时,半透半反膜层的材质为优选为金属铬,通过真空溅射的方式形成;其厚度均为10nm~1um。有机层3的材质为树脂,其材质中含有稀释剂;有机层3采用纳米涂布工艺制作,其厚度为10nm~10um。实际上,第一膜层2、有机层3、第二膜层4各层不同的材质或/和不同的厚度搭配可以实现不同的颜色的表达。随着厚度增大,形成共振的波长越长,并且随着观察角度(入射角度)的变化,呈现的颜色发生变化。颜色层5的颜色为深色,例如黑色、深紫色、深蓝色等;颜色层5的厚度为0.1um~20um;优选地,厚度为1um~10um。颜色层的材质为纳米级油墨。通过叠加颜色层5吸收不同波长的颜色以改变了最终反射光的波长,从而改变了原本平板波导共振结构呈现的颜色,实现较强(即,颜色较深)的变色效果,从而增强了视觉感,进而增强了防伪效果;同时也使得产品最终呈现叠加后的复杂变色效果,双重叠加增加了仿制难度,极大的提高的产品的防伪性。多彩变色膜还包括有信息层8,信息层8位于第一膜层2与基膜层1之间或直接设置在有机层3上;信息层8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微纳结构81。需要说明的是,当信息层8具有微纳结构81一侧的表面与第一膜层2或第二膜层4接触时,如第一膜层2或第二膜层4的厚度为纳米级,则第一膜层2或第二膜层4两侧的表面均随形于信息层8具有微纳结构81一侧的表面;如第一膜层2或第二膜层4的厚度为微米级,则第一膜层2或第二膜层4一侧的表面随形于信息层8具有微纳结构81一侧的表面,另一侧的表面平整。具体地,微纳结构81的截面形状为弧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梯形或不规则形,或为两种以上任意形状的组合。由于信息层8上的微纳结构81,使多彩变色膜呈现动态镭射效果。同时微纳结构8的截面形状不同,多彩变色膜呈的光影效果也不同。如相向运动效果的动态光影、沙点效果的光柱动态光影。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多彩变色膜的变色效果做详细介绍。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多彩变色膜,由上向下依次包括基膜层1、信息层8、第一膜层2、有机层3、第二膜层4和颜色层5。信息层8具有微纳结构81一侧的表面与第一膜层2接触。基膜层1采用厚度为25um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第一膜层的材质为硫化锌,采用真空蒸镀方式制作,厚度为100nm;有机层3的材质为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采用纳米涂布工艺制作,厚度为100nm;第二膜层4的材质为硫化锌,采用真空蒸镀方式制作,厚度为100nm;颜色层数量为1个,颜色层的颜色为黑色,采用纳米涂布工艺制作,厚度为2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彩变色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膜层、设置在所述基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一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基膜层一侧表面的有机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第一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二膜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膜层远离所述有机层一侧表面的颜色层,所述第一膜层、所述有机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形成平板波导共振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彩变色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膜层、设置在所述基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一膜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基膜层一侧表面的有机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第一膜层一侧表面的第二膜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膜层远离所述有机层一侧表面的颜色层,所述第一膜层、所述有机层和所述第二膜层形成平板波导共振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彩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颜色层至少设有1个颜色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彩变色膜,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颜色区域数量为1个时,所述颜色区域为满版单色;当所述颜色区域数量为多个时,不同的所述颜色区域相邻或者间隔,以使不同的所述颜色区域与产品需要的图案相对应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彩变色膜,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颜色区域数量为1个时,所述颜色区域的颜色为黑色,多彩变色膜在0°观察角时呈现绿色,随着观察角度变大逐渐过渡,当观察角为80°时呈现粉紫色。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彩变色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颜色层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昊枢叶瑞罗明辉孙营春左志成陈林森朱志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大维格盐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