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9607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流动发生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可包括:吸入部,吸入空气;风扇,沿轴向导入从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风扇罩体,设置有风扇,引导从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盖,包围风扇和风扇罩体。风扇罩体可包括:罩体板,支撑风扇;引导壁,从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为包围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风扇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与引导壁之间;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风扇的外周面与盖之间,使通过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吐出部,设置于引导壁的外周面,排出通过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流动发生装置
本技术的实施例涉及流动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流动发生装置被理解为是通过驱动风扇来产生空气流动,并向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吹送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的装置。通常,称作“电风扇”。这种流动发生装置主要配置于诸如住宅或办公室的室内空间,并可以在像夏天一样炎热的天气使用,以向使用者提供凉爽和舒适感。关于这种流动发生装置,在以往提出了如下的现有文献的技术。现有文献11.公开号(公开日期):10-2012-0049182(2012年5月16日)2.专利技术名称:轴流式风扇现有文献21.公开号(公开日期):10-2008-0087365(2008年10月1日)2.专利技术名称:电风扇根据所述现有文献1、2的装置包括用于安放在地面上的支撑台、从所述支撑台向上方延伸的支架(Leg)以及与所述支架的上侧结合的风扇。所述风扇由轴流式风扇构成。若所述风扇驱动,则空气从装置的后方朝向风扇被吸入,被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风扇向装置的前方吐出。根据现有文献1、2,所述风扇向外部露出。在现有文献2的装置中,出于安全原因而设置有包围风扇的外侧的安全盖,但是仍然存在使用者的手指通过安全盖与风扇接触的隐患。并且,当在安放装置的空间中灰尘量多时,由于灰尘会通过所述安全盖堆积于风扇,因此存在装置容易变脏的问题。另外,根据现有文献1、2的装置,从单纯地产生空气流动并向使用者供给的方面来看,当在污染度高的空间使用装置时,可能会有损使用者的健康。并且,在像冬天一样的设置空间的温度稍低的环境中,由于无需使用现有文献1、2的装置,因此需要将该装置保管到来年夏天。从而,存在装置的使用性下降的问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由风扇沿轴向导入并径向吐出的空气,顺畅地流向吐出部的流动发生装置。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可包括:吸入部,吸入空气;风扇,沿轴向导入从所述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风扇罩体,设置有所述风扇,引导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所述风扇罩体可包括:罩体板,支撑所述风扇;引导壁,从所述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引导壁之间;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与所述盖之间,使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吐出部,设置于所述引导壁的外周面,排出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所述吐出部可沿所述风扇罩体的圆周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风扇流路和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中至少一个流路的截面积可构成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在所述引导壁的一侧可形成有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所述罩体板倾斜地延伸。所述第一倾斜部可位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之间的区域。在所述引导壁的另一侧可形成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被切割为在第二风扇流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朝向述罩体板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部可位于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与所述吐出部之间的区域。所述风扇罩体还可以包括流动引导部,所述流动引导部从所述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于所述引导壁的外侧面,引导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的流动。所述流动引导部可包括:流入部,使经由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入;以及引导件本体,沿圆周方向从所述流入部向所述罩体板侧倾斜地延伸。在所述罩体板可形成有切开部,所述切开部与所述流动引导部对应并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流动引导部与所述切开部可一起构成所述吐出部。所述风扇罩体还可以包括吐出引导部,所述吐出引导部从所述罩体板的另一面凸出并从所述罩体板的中央部向外侧径向延伸。所述吐出引导部可配置于所述吐出部的出口侧。所述引导壁可与所述风扇的外周面曲率对应地形成为带有弧度。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可包括:下部模块,与支架连接;以及上部模块,配置于所述下部模块的上侧,所述下部模块和所述上部模块可分别包括:吸入部,吸入空气;风扇,沿轴向导入从所述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风扇罩体,设置有所述风扇,引导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所述上部模块和所述下部模块各自的风扇罩体可包括:罩体板,支撑所述风扇;引导壁,从所述罩体板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引导壁之间;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与所述盖之间,使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吐出部,设置于所述引导壁的外周面,用于排出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所述上部模块的风扇罩体的引导壁可从所述上部模块的风扇罩体的罩体板向上侧凸出形成,所述下部模块的风扇罩体的引导壁可从所述下部模块的风扇罩体的罩体板向下侧凸出形成。所述第一风扇流路和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的截面积可构成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在所述上部模块和所述下部模块各自的风扇罩体的引导壁的一侧可形成有第一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在所述第一风扇流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向所述罩体板侧倾斜地延伸。在所述上部模块和所述下部模块各自的风扇罩体的引导壁的另一侧可形成有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二倾斜部被切割为在所述第二风扇流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向所述罩体板侧倾斜。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通过风扇罩体的引导壁,能够容易地将由风扇沿轴向导入并沿径向吐出的空气引向吐出部。另外,引导壁与风扇的外周面曲率对应地形成为带有弧度,由此引导壁能够使流动阻力变为最低并引导从风扇吐出的空气。另外,第一风扇流路和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可构成为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由此能够使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降低产生的噪音。另外,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风扇的外周面与引导壁之间,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风扇的外周面与盖之间,因此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可大于第一风扇流路的截面积,由此能够使空气的流动阻力变小,并降低产生的噪音。另外,在引导壁的一侧形成有倾斜地延伸的第一倾斜部,而在另一侧形成有倾斜地切割的第二倾斜部,由此可具有通过第一风扇流路和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的流动截面积逐渐变大的效果。另外,流动引导部包括沿圆周方向从流入部向罩体板倾斜地延伸的引导件本体,由此能够将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逐渐向下方引导并引导至切开部。由此空气流动在保持圆周方向的旋转力的状态下向吐出部吐出。另外,能够容易地将通过吐出引导部向吐出部吐出的空气的方向从圆周方向变更为径向外侧方向。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流动发生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切开的剖视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动发生装置,其中,包括:/n吸入部,吸入空气;/n风扇,沿轴向导入从所述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n风扇罩体,设置有所述风扇,引导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n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n所述风扇罩体包括:/n罩体板,支撑所述风扇;/n引导壁,从所述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n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引导壁之间;/n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与所述盖之间,使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n吐出部,位于所述引导壁的外侧,排出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01 KR 10-2017-01120411.一种流动发生装置,其中,包括:
吸入部,吸入空气;
风扇,沿轴向导入从所述吸入部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吐出;
风扇罩体,设置有所述风扇,引导从所述风扇吐出的空气;以及
盖,包围所述风扇和所述风扇罩体,
所述风扇罩体包括:
罩体板,支撑所述风扇;
引导壁,从所述罩体板的一面凸出,配置为包围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引导壁之间;
第二风扇流路,形成在所述风扇的外周面与所述盖之间,使通过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空气流动;以及
吐出部,位于所述引导壁的外侧,排出通过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风扇流路和所述第二风扇流路中至少一个流路的截面积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风扇流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风扇流路的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发生装置,其中,
在所述引导壁的一侧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勋崔硕浩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