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捣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93861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振捣辅助装置,属于建筑施工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包括支撑体和搭绕部件,支撑体用于架设在桩孔的孔口上方,搭绕部件设于支撑体上,搭绕部件用于搭放振动棒的软管,软管连接振动棒的一端从搭绕部件上方绕过后垂下,并使振动棒插入待振捣的混凝土中,振动棒借助拉动软管实现上下移动,搭绕部件上设有约束结构,约束结构用于防止软管脱离搭绕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应用在桩孔口混凝土利用振动棒振捣的场合,能够使振捣作业安全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捣辅助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辅助工具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振捣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人工挖孔灌注桩是指桩孔采用人工挖掘方法进行成孔,然后安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而成的桩,应用比较普遍。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孔顶的混凝土一般通过人工手持振动棒进行振捣。人工挖孔灌注桩的直径较大,一般在800毫米以上,振捣时工人需进入桩孔内,踩在钢筋笼上,用手握住振动棒尾端的软管,使振动棒自然下垂并插入混凝土中实现振捣。存在的问题是,工人踩在钢筋笼上,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且位置移动困难,作业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捣辅助装置,旨在解决桩孔口混凝土利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时,人工作业危险且效率低下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振捣辅助装置,包括支撑体和搭绕部件;所述支撑体用于架设在桩孔的孔口上方;所述搭绕部件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搭绕部件用于搭放振动棒的软管,所述软管连接所述振动棒的一端从所述搭绕部件上方绕过后垂下,并使所述振动棒插入待振捣的混凝土中,所述振动棒借助拉动所述软管实现上下移动,所述搭绕部件上设有约束结构,所述约束结构用于防止所述软管脱离所述搭绕部件。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搭绕部件为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体上的转轮。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约束结构为设于所述转轮上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转轮的外圆周设置且开口向外。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约束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凹槽外侧的U型卡,所述U型卡用于与所述凹槽的外壁共同围成约束孔,所述约束孔用于供所述软管穿过。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U型卡通过连接杆固设在所述支撑体上,所述U型卡与所述连接杆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U型卡包括两根侧杆和一个设于所述侧杆之间的辊轮,所述侧杆用于连接所述连接杆,所述辊轮用于与所述软管滚动接触。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连接杆的端部设有承插孔,所述侧杆借助所述承插孔与所述连接杆插接,所述U型卡借助同时穿过所述侧杆和连接杆的固定螺栓实现与所述连接杆的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撑体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用于设置在所述孔口外围的地面上,所述搭绕部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底架上并在水平方向移动,所述振动棒借助所述搭绕部件的水平移动到达所述孔口的任何待振捣区域。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撑体还包括X向滑杆和Y向滑架;所述X向滑杆滑动设置在所述底架上,且水平直线滑动;所述Y向滑架滑动设置在所述X向滑杆上,且滑动方向与所述X向滑杆的滑动方向垂直,所述搭绕部件设置在所述Y向滑架上。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底架为长方体状且底部设有滚轮。本技术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搭绕部件能够借助支撑体设置在桩孔的孔口上方,从而使得搭放在搭绕部件上的振动棒能够垂入待振捣的混凝土中,对混凝土进行振捣;软管在约束结构的作用下搭放在搭绕部件上,并可通过摩擦、滑动或滚动连接等方式与搭绕部件相对移动,工人站在桩孔外,通过拉动软管即可实现振动棒的上下移动,实现对混凝土的振捣以及振动棒的位置移动,避免了人工进入桩孔内,站立在钢筋笼上的过程,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振捣过程中,可通过移动支撑体改变搭绕部件的位置,从而改变振动棒的位置,实现孔口所有区域的振捣,避免了工人在钢筋笼上的移动,安全高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中转轮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中U型卡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体;11、底架;12、X向滑杆;13、Y向滑架;14、滚轮;2、搭绕部件;21、转轮;211、凹槽;212、U型卡;213、连接杆;214、固定螺栓;2121、侧杆;2122、辊轮;31、振动棒;32、软管;41、混凝土;42、钢筋笼;43、孔壁;44、地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进行说明。振捣辅助装置,包括支撑体1和搭绕部件2。支撑体1用于架设在桩孔的孔口上方;搭绕部件2设于支撑体1上,搭绕部件2用于搭放振动棒31的软管32,软管32连接振动棒31的一端从搭绕部件2上方绕过后垂下,并使振动棒31插入待振捣的混凝土41中,振动棒31借助拉动软管32实现上下移动,搭绕部件2上设有约束结构,约束结构用于防止软管32脱离搭绕部件2。本技术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搭绕部件2能够借助支撑体1设置在桩孔的孔口上方,从而使得搭放在搭绕部件2上的振动棒31能够垂入待振捣的混凝土41中,对混凝土41进行振捣;软管32在约束结构的作用下搭放在搭绕部件2上,并可通过摩擦、滑动或滚动连接等方式与搭绕部件2相对移动,工人站在桩孔外,通过拉动软管32即可实现振动棒31的上下移动,实现对混凝土41的振捣以及振动棒31的位置移动,避免了人工进入桩孔内,站立在钢筋笼42上的过程,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振捣过程中,可通过移动支撑体1改变搭绕部件2的位置,从而改变振动棒31的位置,实现孔口所有区域的振捣,避免了工人在钢筋笼42上的移动,安全高效。具体的,桩孔由预先浇筑好的孔壁43围成,支撑体1放置在孔壁43外围的地面44上;支撑体1可通过人工搬动实现位置移动,从而使振动棒31到达需要的位置。一般的,软管32由柔性橡胶制成,连接在振动棒31的尾端;软管32内设有电力导线,振动棒31通过软管32与电源连接,为设置在振动棒31内的高频电机供电;振动棒31通过高频电机的振动实现棒体的振动,从而对混凝土41进行振捣。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搭绕部件2为转动设置在支撑体1上的转轮21。转轮21结构简单,软管32搭绕在转轮21上后,拉动软管32时,转轮21转动即可实现振动棒31的上下移动,操作简单,高效快捷。具体的,转轮21可由废弃的自行车车轮的轮圈制成,废弃物二次利用,绿色环保。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振捣辅助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和图4,约束结构为设于转轮21上的凹槽211,凹槽211沿转轮21的外圆周设置且开口向外。软管32搭放在凹槽211中后,借助自重及振动棒31的重力压紧在凹槽211的槽底,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振捣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体,用于架设在桩孔的孔口上方;/n搭绕部件,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搭绕部件用于搭放振动棒的软管,所述软管连接所述振动棒的一端从所述搭绕部件上方绕过后垂下,并使所述振动棒插入待振捣的混凝土中,所述振动棒借助拉动所述软管实现上下移动,所述搭绕部件上设有约束结构,所述约束结构用于防止所述软管脱离所述搭绕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振捣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体,用于架设在桩孔的孔口上方;
搭绕部件,设于所述支撑体上,所述搭绕部件用于搭放振动棒的软管,所述软管连接所述振动棒的一端从所述搭绕部件上方绕过后垂下,并使所述振动棒插入待振捣的混凝土中,所述振动棒借助拉动所述软管实现上下移动,所述搭绕部件上设有约束结构,所述约束结构用于防止所述软管脱离所述搭绕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捣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搭绕部件为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体上的转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捣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结构为设于所述转轮上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转轮的外圆周设置且开口向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捣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凹槽外侧的U型卡,所述U型卡用于与所述凹槽的外壁共同围成约束孔,所述约束孔用于供所述软管穿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捣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卡通过连接杆固设在所述支撑体上,所述U型卡与所述连接杆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愦绪王俊锋杜鹏超杨文静王浩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