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233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包括下凹绿地,下凹绿地上设有雨水口,所述雨水口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通过填充砾石形成所述中间层,所述屋顶的雨水通过雨水立管输送至所述中间层,通过中间层的砾石空隙对所述屋顶的雨水进行初雨收集,并通过初雨弃流孔对初雨进行弃流至土层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从收集雨水的源头进行初雨弃流,通过初雨弃流能提升收集到的雨水的质量,以便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
本技术是一种用于下凹绿地的排水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在对雨水是收集过程中,由于初雨是具有比较多灰尘和污染比较大的,不利于对雨水收集的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能够对初雨进行弃流的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下凹绿地,所述下凹绿地用于储蓄雨水,所述下凹绿地内设有雨水口,雨水口上盖合有可开启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供雨水进入雨水口内的进水孔,所述雨水口内设有排出管,排出管用于将所述雨水口内的雨水排出,雨水口底部设有所述雨水口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填充有砾石形成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内设有雨水立管,屋顶的雨水通过所述雨水立管流入所述中间层内,所述外壁的底部设有初雨弃流孔,所述初雨弃流孔用于对存储在中间层内的初雨进行排放弃流。进一步的,所述下凹绿地包括植被土层和渗流层,所述外壁的底部设在渗透层,所述植被土层用于种植植被,所述植被土层的水渗流到渗流层内。进一步的,所述外壁的侧面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将所述下凹绿地储蓄的雨水通过溢流孔流入到所述中间层内。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包括有多个,沿竖直方向在外壁上排列至植被土层。进一步的,还包括高层雨水管,高层雨水管连接高层建筑和中间层,所述高层建筑为高于所述下凹绿地最高点的建筑。进一步的,所述初雨弃流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初雨弃流孔均匀排布在所述外壁的底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包括下凹绿地,下凹绿地上设有雨水口,所述雨水口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通过填充砾石形成所述中间层,所述屋顶的雨水通过雨水立管输送至所述中间层,通过中间层的砾石空隙对所述屋顶的雨水进行初雨收集,并通过初雨弃流孔对初雨进行弃流至土层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达到了从收集雨水的源头进行初雨弃流,通过初雨弃流能提升收集到的雨水的质量,以便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重复利用。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的雨水口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附1-3图标号如下:1、下凹绿地;11、植被土层;12、渗透层;2、雨水口;21、内壁;22、外壁;221、溢流孔;222、初雨弃流孔;23、中间层;3、盖板;31、进水孔;4、排水管;5、雨水立管;6、高层建筑;7、高层雨水管。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的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包括:下凹绿地1,所述下凹绿地1用于储蓄雨水,所述下凹绿地1内设有雨水口2,雨水口2上盖合有可开启的盖板3,所述盖板3上设有供雨水进入雨水口2内的进水孔31,所述雨水口2内设有排出管4,排出管4用于将所述雨水口2内的雨水排出,雨水口2底部设有所述雨水口2包括内壁21和外壁22,所述内壁21和外壁22之间填充有砾石形成中间层23,所述中间层23内设有雨水立管5,屋顶的雨水通过所述雨水立管5流入所述中间层23内,所述外壁22的底部设有初雨弃流孔222,所述初雨弃流孔222用于对存储在中间层23内的初雨进行排放弃流。通过将收集到的雨水流入到中间层23,中间层23内的砾石之间存在缝隙,最初的雨水进入到空隙内,通过初雨弃流孔222排出,所述初雨弃流孔222将所述初雨排出至土层内,实现了雨水口2的初雨弃流,当所述下凹绿地1收集到所述屋顶的雨水至一定高度的时候,漫过盖合在雨水口2的盖板3,通过进水孔31进入到雨水口2内。同时,所述雨水口2底部设置初雨弃流孔222,使得雨水能够部分由中间层23渗透至土层中,确保初雨调蓄及为地下植物根系补水。进一步的,所述初雨弃流孔222为多个,多个所述初雨弃流孔222均匀排布在所述外壁22的底部。优选的,初雨弃流孔222为六个。所述初雨弃流孔222的宽度为15mm,以便初雨能够通过初雨弃流孔222渗透到土层里面。进一步的,所述下凹绿地1包括植被土层11和渗流层,所述外壁22的底部设在渗透层12,所述植被土层11用于种植植被,所述植被土层11的水渗流到渗透层12内。进一步的,所述外壁22的侧面开设有溢流孔221,所述溢流孔221将所述下凹绿地1储蓄的雨水通过溢流孔221流入到所述中间层23内。所述雨水口2的外壁22上方一圈设置一排细长溢流口221,沿竖直方向在外壁22上排列至植被土层11。所述溢流孔221将所述下凹绿地1的水淹没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排入至雨水口2内,一排细长的所述溢流口,可以缓解雨水对草地等植物的冲刷,避免了雨水对下凹绿地1的冲刷,造成的植被土层11被冲刷,使得所述下凹绿地1拥有较好的调蓄能力。进一步的,还包括高层雨水管7,高层雨水管7连接高层建筑6和中间层23,所述高层建筑6为高于所述下凹绿地1最高点的建筑。具体的,所述雨水管连接通过内壁和外壁之间的中间层的砾石空隙中,通过所述高层建筑6的雨水直接流向下凹绿地1,由于存在高度差,容易造成对下凹绿地1较大的冲击压力,通过高层雨水管7将所述高层建筑6的雨水进入到中间层23,通过砾石对冲击的雨水进行缓冲减压,能够对高层建筑6下来的雨水起到解压作用。再通过溢流孔221流回到下凹绿地1,能够避免高层建筑6的雨水所述下凹绿地1受到的冲刷压力。以上对本技术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凹绿地,所述下凹绿地用于储蓄雨水,所述下凹绿地内设有雨水口,雨水口上盖合有可开启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供雨水进入雨水口内的进水孔,所述雨水口内设有排出管,排出管用于将所述雨水口内的雨水排出,雨水口底部设有所述雨水口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填充有砾石形成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内设有雨水立管,屋顶的雨水通过所述雨水立管流入所述中间层内,所述外壁的底部设有初雨弃流孔,所述初雨弃流孔用于对存储在中间层内的初雨进行排放弃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凹绿地,所述下凹绿地用于储蓄雨水,所述下凹绿地内设有雨水口,雨水口上盖合有可开启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供雨水进入雨水口内的进水孔,所述雨水口内设有排出管,排出管用于将所述雨水口内的雨水排出,雨水口底部设有所述雨水口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填充有砾石形成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内设有雨水立管,屋顶的雨水通过所述雨水立管流入所述中间层内,所述外壁的底部设有初雨弃流孔,所述初雨弃流孔用于对存储在中间层内的初雨进行排放弃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海绵城市的泄压调蓄渗排一体化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弃流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初雨弃流孔均匀排布在所述外壁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小明李土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