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9195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其设置在桩井处,包括传力筒、千斤顶、位移观测管;所述的传力筒,竖直沿桩井轴心设置且其底端抵在桩井底部,其顶端通过千斤顶抵在反作用结构上,千斤顶通过反作用结构对传力筒施加向下的力;所述的传力筒,其外柱面处设置有位移观测管,两者的底端焊接在一起,位移观测管的顶端面抵在千分表的测量头上,千分表的基座固定在地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无需担心反力不足的情况、测量精度高、在地面完成安装、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安装板结构
,特别是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人工挖孔桩的承载力检测,可采用岩基载荷试验。但是,现有的岩基载荷试验主要是在以岩石为持力层的人工挖孔桩桩底,以混凝土护壁底部圈梁或在距桩底有一定距离的两侧岩石上开槽来提供反力。采用这种方式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问题一:当护臂圈梁或者岩石槽强度不够时,会出现让位的情况,即护臂圈梁或者岩石槽不能提供足够的反力导致得出的试验结果不准确;或者由于观测装置过长,挠度过大导致试验数据失真。影响测量的精度问题。问题二:采用这种方式试验,需要在试验桩底岩石开槽,并且设备安装过程需要人工在桩底完成,即人需要深入地层的桩底处,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而且在桩底的狭隘空间,无论是施工或者是安装,其难度都较大。为此,本方案对试验装置进行改进,人在地面即可完成安装,无需深入地层的桩底处,提高其安全性;同时不用担心反力不足的情况,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无需担心反力不足的情况、测量精度高、在地面完成安装、安全性高的岩基载荷试验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其设置在桩井处,包括传力筒、千斤顶、位移观测管;所述的传力筒,竖直沿桩井轴心设置且其底端抵在桩井底部,其顶端通过千斤顶抵在反作用结构上,千斤顶通过反作用结构对传力筒施加向下的力;所述的传力筒,其外柱面处设置有位移观测管,且两者能一起向下位移,位移观测管的顶端面抵在千分表的测量头上,千分表的基座固定在地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的反作用结构,包括次梁、配重块;所述次梁,通过钢架支撑在地面上,其上表面放置有配重块。优选地,所述的次梁下表面处还设置有主梁,千斤顶通过抵在主梁上。优选地,所述的位移观测管的底端与传力筒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位于观测管的底端焊接在压板上,压板与桩井的底面接触;所述位移观测管顶端的水平高度低于传力筒顶端的水平高度。优先地,所述的传力筒的外柱面沿平行轴向焊接有多个辅助管,位移观测管底端穿进辅助管后抵在压板上。优选地,所述的桩井的地面周侧固定设置有基梁,千分表的基座固定在基梁上。优选地,所述的桩井的地面周侧设置有多个千分表,测量结果取平均值。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在地面设置反作用结构,能有效地避免了桩井底部的施工和安装,施工和安装方便,且人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且无需担心反力不足的情况,测量精度高;(2)传力筒、位移观测管的结构设置,通过位移观测管能良好地测量传力筒的位移情况,结构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上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下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配重块,2-次梁,3-钢架,4-主梁,5-垫块,6-千斤顶,7-千分表,8-表座,9-基准梁,10-传力筒,11-位移观测管,12-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3图所示,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其设置在桩井处,包括传力筒10、千斤顶6。其中传力筒10,竖直沿桩井轴心设置,其底端通过压板12抵在桩井的底部,其顶端通过千斤顶6抵在反作用结构上,千斤顶6通过反作用结构对传力筒10施加向下的力。为了便于观测,还包括位移观测管11和千分表7,位移观测管11设置在传力筒10的外外柱面处,两者的底端平齐且两者能一起向下位移,而位移观测管11顶端的水平高度却低于传力筒10顶端的水平高度;同时千分表7的测量头抵在位移观测管11的顶端面上。本方案中,在传力筒10的外柱面上焊接有辅助管,辅助管每间隔2m沿平行轴向设置,位移观测管11穿过辅助管抵在压板12上。为了测量的精确性,传力筒10设置有多个位移观测管11,每个位移观测管11均通过如此结构设置。本实施例中,优选用两根位移观测管11,沿传力筒10左右对称设置。为了形成测量基准位置,在桩井的四周设置有多个基梁9,千分表7的基座8固定在基梁9上,而测量头则抵在位移观测管11的顶端面上。当千斤顶6向下压传力筒10时,传力筒10会发生位移,由于位移观测管11和传力筒10底端是一体的,因此位移观测管11会随之一起向下移动,通过测量位移观测管11的位移量,可测得压板12的沉降量。本方案中,所述的反作用结构,包括次梁2、配重块1,次梁2通过钢架3支撑在地面上,在次梁2上表面放置有多个配重块1。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在次梁2的下表面还设置有主梁4,千斤顶6通过抵在主梁4上。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测量的精度,在桩井的地面周侧设置有多个千分表7,测量结果取平均值。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传力筒10的壁厚为10mm,直径为220mm。压板12的厚度优选20mm,直径优选300mm;同时在传力筒10的顶端还可以设置另一承力板,便于放置千斤顶6,该承力板的厚度优选为1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其设置在桩井处,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力筒(10)、千斤顶(6)、位移观测管(11);/n所述的传力筒(10),竖直沿桩井轴心设置且其底端抵在桩井底部,其顶端通过千斤顶(6)抵在反作用结构上,千斤顶(6)通过反作用结构对传力筒(10)施加向下的力;/n所述的传力筒(10),其外柱面处设置有位移观测管(11),且两者能一起向下位移,位移观测管(11)的顶端面抵在千分表(7)的测量头上,千分表(7)的基座(8)固定在地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其设置在桩井处,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力筒(10)、千斤顶(6)、位移观测管(11);
所述的传力筒(10),竖直沿桩井轴心设置且其底端抵在桩井底部,其顶端通过千斤顶(6)抵在反作用结构上,千斤顶(6)通过反作用结构对传力筒(10)施加向下的力;
所述的传力筒(10),其外柱面处设置有位移观测管(11),且两者能一起向下位移,位移观测管(11)的顶端面抵在千分表(7)的测量头上,千分表(7)的基座(8)固定在地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作用结构,包括次梁(2)、配重块(1);
所述次梁(2),通过钢架(3)支撑在地面上,其上表面放置有配重块(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基载荷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次梁(2)下表面处还设置有主梁(4),千斤顶(6)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智马浩曹君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兴冶岩土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