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护栏缓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112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公路护栏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和横向连接在多个立柱上的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分别安装在所述立柱的上端和下端;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之间均布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缓冲筒,所述缓冲筒的上下两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上;所述第一防护板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二防护板通过弹性部件安装在所述立柱上,使所述第二防护板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改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缓冲效果好,有利于改善防护效果,提高安全性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路护栏缓冲结构
本技术涉及交通防护设施
,特别的涉及一种公路护栏缓冲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辆越来越普及,为保证行车安全,需要在道路上设置防护装置,避免车辆失控而冲出路沿。在高速公路和山区道路的两侧通常设置有护栏,目前,大多数护栏由立柱和固定在立柱上的防护板构成,立柱与防护板均为刚性材料制成且二者刚性连接在一起;然而,此结构对高速行驶的车辆没有缓冲作用或者缓冲作用极少,高速行驶的车辆撞在护栏上,车辆与护栏属于刚性接触,极容易造成车辆损坏和驾驶员受伤,更严重时会造成车毁人亡的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缓冲效果好,有利于改善防护效果,提高安全性的公路护栏缓冲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公路护栏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和横向连接在多个立柱上的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分别安装在所述立柱的上端和下端;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之间均布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缓冲筒,所述缓冲筒的上下两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上;所述第一防护板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二防护板通过弹性部件安装在所述立柱上,使所述第二防护板与所述立柱之间的距离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改变。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第二防护板通过弹性部件安装在立柱上,使得车辆失控撞击护栏时,第二防护栏在车辆冲击的作用下,使得弹性部件发生形变,吸收冲击能量。另外,车辆失控时,通常是前侧方斜向撞击护栏,而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之间竖向设置有可转动的缓冲筒,使得车辆先接触到缓冲筒,缓冲筒受到斜向冲撞后,将车辆的动能转换成自身的转动,同时缓冲筒的转动也能引导车头朝向护栏方向偏转,从而能够尽量减小垂直作用在护栏上的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在利用弹性部件和缓冲筒进行双重吸能后,将第一防护栏固定安装在立柱上,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冲撞破坏第一防护栏而冲出护栏,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分别位于所述立柱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缓冲筒的上端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外侧,下端安装在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内侧。由于第二防护板位于立柱的外侧,使得第二防护板能够在车辆的撞击下朝背离立柱的方向移动,移动空间更大,增加吸能效果。另外,缓冲筒安装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相对的一侧,既能够保证筒体竖直设置,还能够充分利用立柱的宽度,避免缓冲筒占用过多的道路空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穿过所述第二防护板安装在所述立柱上的螺杆和穿设在所述螺杆上的垫板,所述垫板位于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外侧,所述垫板和第二防护板之间抵接有套设在所述螺杆上的螺旋弹簧。这样,第二防护板在车辆的冲撞作用下能够沿螺杆压缩螺旋弹簧,通过螺旋弹簧吸收冲击能量,从而使护栏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筒包括筒体和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上,所述筒体上具有同轴贯通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径与所述转轴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筒体可转动地穿装在所述转轴上。这样,将转轴固定安装在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上,而在筒体上设置通孔,使筒体相对转轴转动,可以使护栏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进一步的,所述筒体采用塑料注塑而成,且内部填充有泡沫。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筒的外圆面上具有沿周向均布设置的反光指示贴,所述反光指示贴的中部相对其两端沿周向延伸形成“》”形。安装时,可以将缓冲筒内侧处的反光指示贴的“》”形沿该侧道路的行进方向设置,使得夜晚行车过程中,在车辆灯光作用下,指示道路的边界,引导车辆沿正确方向行驶,提高夜晚的行车安全性。由于反光指示贴沿缓冲筒的周向均布多个,使得缓冲筒处于任何方位,都能在内侧具有可供照亮的反光指示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板的高度为0.5~1米。这样,就可以保证车辆不会冲出第一防护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均为双波形护栏板。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缓冲效果好,有利于改善防护效果,提高安全性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立柱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时: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公路护栏缓冲结构,包括立柱1和横向连接在多个立柱1上的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分别安装在所述立柱1的上端和下端;相邻两个所述立柱1之间均布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缓冲筒4,所述缓冲筒4的上下两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上;所述第一防护板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1上,所述第二防护板3通过弹性部件安装在所述立柱1上,使所述第二防护板3与所述立柱1之间的距离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改变。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第二防护板通过弹性部件安装在立柱上,使得车辆失控撞击护栏时,第二防护栏在车辆冲击的作用下,使得弹性部件发生形变,吸收冲击能量。另外,车辆失控时,通常是前侧方斜向撞击护栏,而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之间竖向设置有可转动的缓冲筒,使得车辆先接触到缓冲筒,缓冲筒受到斜向冲撞后,将车辆的动能转换成自身的转动,同时缓冲筒的转动也能引导车头朝向护栏方向偏转,从而能够尽量减小垂直作用在护栏上的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在利用弹性部件和缓冲筒进行双重吸能后,将第一防护栏固定安装在立柱上,可以有效防止车辆冲撞破坏第一防护栏而冲出护栏,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实施时,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分别位于所述立柱1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缓冲筒4的上端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2的外侧,下端安装在所述第二防护板3的内侧。由于第二防护板位于立柱的外侧,使得第二防护板能够在车辆的撞击下朝背离立柱的方向移动,移动空间更大,增加吸能效果。另外,缓冲筒安装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相对的一侧,既能够保证筒体竖直设置,还能够充分利用立柱的宽度,避免缓冲筒占用过多的道路空间。实施时,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穿过所述第二防护板3安装在所述立柱1上的螺杆5和穿设在所述螺杆5上的垫板6,所述垫板6位于所述第二防护板3的外侧,所述垫板6和第二防护板3之间抵接有套设在所述螺杆5上的螺旋弹簧7。这样,第二防护板在车辆的冲撞作用下能够沿螺杆压缩螺旋弹簧,通过螺旋弹簧吸收冲击能量,从而使护栏起到缓冲作用。实施时,所述缓冲筒4包括筒体41和转轴42,所述转轴42两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上,所述筒体41上具有同轴贯通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径与所述转轴42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筒体41可转动地穿装在所述转轴42上。这样,将转轴固定安装在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上,而在筒体上设置通孔,使筒体相对转轴转动,可以使护栏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实施时,所述筒体41采用塑料注塑而成,且内部填充有泡沫。...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路护栏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和横向连接在多个立柱(1)上的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分别安装在所述立柱(1)的上端和下端;相邻两个所述立柱(1)之间均布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缓冲筒(4),所述缓冲筒(4)的上下两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上;所述第一防护板(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1)上,所述第二防护板(3)通过弹性部件安装在所述立柱(1)上,使所述第二防护板(3)与所述立柱(1)之间的距离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改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路护栏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和横向连接在多个立柱(1)上的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分别安装在所述立柱(1)的上端和下端;相邻两个所述立柱(1)之间均布有多个竖向设置的缓冲筒(4),所述缓冲筒(4)的上下两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上;所述第一防护板(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1)上,所述第二防护板(3)通过弹性部件安装在所述立柱(1)上,使所述第二防护板(3)与所述立柱(1)之间的距离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改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护栏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板(2)和第二防护板(3)分别位于所述立柱(1)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缓冲筒(4)的上端安装在所述第一防护板(2)的外侧,下端安装在所述第二防护板(3)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护栏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穿过所述第二防护板(3)安装在所述立柱(1)上的螺杆(5)和穿设在所述螺杆(5)上的垫板(6),所述垫板(6)位于所述第二防护板(3)的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