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公路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主支腿以及设置在主支腿一端的支撑座;还包括设置在主支腿上的副支腿,所述副支腿一端与主支腿活动连接;副支腿另一端上设置有转座,所述主支腿至少包括第一主支腿、第二主支腿以及第三主支腿;三个主支腿的一端均与底座活动连接,三个主支腿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支撑座;副支腿包括设置在第一主支腿上的第一副支腿以及第二副支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撑装置通过在主支腿上增加副支腿来增加应力支撑点,增大受力面积的同时对集中的应力进行分散,从而使得模板不易发生形变或断裂,且装置安装拆卸简单,操作简单快捷,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
本技术属于公路施工
,涉及一种模架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由于公路大桥跨度较大,会在主桥和两端滩桥之间设置多个过渡墩,搭建移动模架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模架搭建好之后或者在移动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在移动中模架的变形以及在使用中受力的变形,一般在模架下方采用支撑腿来支撑模架,支撑腿的受力点直接作用在保护板上,支腿在设计之初会根据整体结构的一个平衡稳定性设计布置受力点,但是在使用中难免会出现支撑点较少,受力面积小,应力集中难以分散,这些应力集中等问题,造成支腿的受力点出现薄弱点,模架保护板易发生变形或断裂,给施工带来不便;同时现有的如果发现模板出现受力点薄弱,会找一些结构件对其进行加固焊接,这样浪费时间,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模架支撑的支撑点较少,应力集中难以分散、支撑结构不易安装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有多个支撑应力点,增大受力面积的同时对集中的应力进行分散,从而使得模板不易发生形变或断裂,且装置安装拆卸简单,操作简单快捷,效率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主支腿以及设置在主支腿一端的支撑座;还包括设置在主支腿上的副支腿,所述副支腿一端与主支腿活动连接;副支腿另一端上设置有转座,通过转座与模架底部应力变形点接触。进一步的,所述主支腿至少包括第一主支腿、第二主支腿以及第三主支腿;所述第一主支腿一端、第二主支腿一端以及第三主支腿一端分别与底座活动铰接,所述第一主支腿另一端、第二主支腿另一端以及第三主支腿另一端上分别设置相应的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以及第三支撑座;所述副支腿包括与第一主支腿铰接的第一副支腿以及第二副支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副支腿包括依次连接的摆动轴、调节伸缩轴以及轴座;所述摆动轴与主支腿活动连接;所述轴座上设置第一转座,所述轴座与第一转座之间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副支腿与第一副支腿的结构完全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副支腿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主支腿上的第三副支腿和第四副支腿以及设置在第三主支腿上的第五副支腿和第六副支腿;所述第三副支腿、第四副支腿、第五副支腿和第六副支腿均与第一副支腿的结构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通过在主支腿上设置副支腿来增加受力点,从而增大受力面积,使得模板的应力分布均匀,承受力增大,模板不易发生变形或断裂。2、本技术中,通过转动调节第一副支腿上的第一转座的角度位置,从而第一副支腿与模架之间以及轴座与模架之间均形成夹角,第一副支腿具有二维应力支撑角度,增加应力变形点的角度自由度,将应力分解成不同方向进行分散,不会集中在同一点上导致模板受力集中发生变形。3、本技术中,轴座的表面为方形面,第一转座的表面与模架底部的应力点接触时为面接触,在增加受力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受力面积,对模板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4、本技术中,副支腿与主支腿之间通过活动连接,使用时,可根据应力变形点的位置随时增加副支腿,而在使用完后,可将副支腿拆卸,副支腿的安装拆卸过程操作简单,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支撑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支撑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场景应用中图4所示支撑装置的A部位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4场景应用中图4所示支撑装置的A部位放大示意图;其中:1—第一主支腿;11—第一支撑座;12—第一副支腿;121—摆动轴;122—调节伸缩轴;123—轴座;124—第一转座;13—第二副支腿;134—第二转座;2、第二主支腿;21—第二支撑座;22—第三副支腿;23—第四副支腿;3—第三主支腿;31—第三支撑座;32—第五副支腿;33—第六副支腿;4—底座;5—转轴。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本技术提供的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包括底座4、设置在底座4上的主支腿以及设置在主支腿一端的支撑座,还包括设置在主支腿上的副支腿,副支腿一端与主支腿活动连接,副支腿另一端上设置有转座。该装置在主支腿上增加副支腿,根据受力点的情况变化用副支腿来增加受力点,使得应力分布均匀,避免模板因应力集中而引起的变形和断裂。参见图1、图2以及图3,本实施例中,主支腿包括第一主支腿1、第二主支腿2以及第三主支腿3;第一主支腿1一端、第二主支腿2一端以及第三主支腿3一端均通过转轴5与底座4之间活动连接,第一主支腿1另一端、第二主支腿2另一端以及第三主支腿3另一端分别铰接有第一支撑座11、第二支撑座21以及第三支撑座31;第一主支腿1的长度、第二主支腿2的长度以及第三主支腿3的长度依次减小,第一主支腿1、第二主支腿2以及第三主支腿3的结构均为工字型,中间的竖直杆两侧均设置有开口槽。本实施例中,副支腿包括设置在第一主支腿1上的第一副支腿12以及第二副支腿13、设置在第二主支腿2上的第三副支腿22和第四副支腿23以及设置在第三主支腿3上的第五副支腿32和第六副支腿33。第一副支腿12、第二副支腿13、第三副支腿22、第四副支腿23、第五副支腿32以及第六副支腿33与其相应的主支腿之间均通过活动连接,易于安装拆卸,且副支腿不使用时可转动收回到相应的工字形主支腿上的开口槽内。优选地,第一副支腿12包括依次连接的摆动轴121、调节伸缩轴122以及轴座123;摆动轴121与第一主支腿1通过转轴实现活动连接;轴座123上设置第一转座124,轴座123与第一转座124之间活动连接。实施时,摆动轴121能实现第一副支腿12的位置定位,调节伸缩轴122位于摆动轴121内且沿摆动轴121伸缩实现第一副支腿12的长度调节,根据应力点与第一副支腿12之间的距离改变长度,满足实际需求;轴座123与第一转座124之间活动连接,能实现第一转座124不同方向的转动,使之与模板应力点相接触固定;第一转座124的表面为正方形面,第一转座124与受力点之间为面接触,受力面积较大,能承受较大的应力,对模板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二副支腿13的结构、第三副支腿22的结构、第四副支腿23的结构、第五副支腿32的结构和第六副支腿33的结构与第一副支腿12的结构均完全相同;第二副支腿13通过摆动轴与第一主支腿1铰接,第二副支腿13上的第二转座134与模板底部的受力点相接触;第三副支腿22和第四副支腿23通过摆动轴与第二主支腿2铰接,第五副支腿32和第六副支腿33通过摆动轴与第三主支腿3铰接。实施例2本技术提供的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的支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移动模架下放后,将底座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包括底座(4)、设置在底座(4)上的主支腿以及设置在主支腿一端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主支腿上的副支腿,所述副支腿一端与主支腿活动连接;副支腿另一端上设置有转座,通过转座与模架底部应力变形点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包括底座(4)、设置在底座(4)上的主支腿以及设置在主支腿一端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主支腿上的副支腿,所述副支腿一端与主支腿活动连接;副支腿另一端上设置有转座,通过转座与模架底部应力变形点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墩移动模架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腿至少包括第一主支腿(1)、第二主支腿(2)以及第三主支腿(3);所述第一主支腿(1)一端、第二主支腿(2)一端以及第三主支腿(3)一端分别与底座(4)活动铰接,所述第一主支腿(1)另一端、第二主支腿(2)另一端以及第三主支腿(3)另一端上分别设置相应的第一支撑座(11)、第二支撑座(21)以及第三支撑座(31);所述副支腿包括与第一主支腿(1)铰接的第一副支腿(12)以及第二副支腿(13)。
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王勇,曹猛,彭文渊,王子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