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331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车门饰板总成包括内饰板和支撑件,内饰板包括大基板和中嵌板,大基板位于中嵌板上方并与中嵌板相对接,且限定出条形的对接部,内饰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部和启闭部,支撑件安装在对接部上位于启闭部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使用户肩部吸收了较大的侧碰力,降低了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部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的增加,车辆碰撞事故也随之增加,在这些碰撞事故中,车辆侧面碰撞事故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侧面碰撞过程中,用户的头部、胸部、腹部和臀部等为重点保护区域。现有技术中,在没有侧面安全气囊的情况下,侧面碰撞发生时,用户的上述关键部位和车辆门内饰板直接接触,在有效地降低用户关键部位的伤害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以使用户肩部吸收较大的侧碰力,降低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包括内饰板和支撑件,所述内饰板包括大基板和中嵌板,所述大基板位于所述中嵌板上方并与所述中嵌板相对接,且限定出条形的对接部,所述内饰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部和启闭部,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对接部上位于所述启闭部的一端。可选的,所述支撑件的厚度为20-70mm,所述支撑件在沿所述转动部到所述启闭部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0mm,所述支撑件在沿所述大基板到所述中嵌板方向上的长度为30-150mm。可选的,所述大基板在所述对接部连接有翻边,所述翻边搭接安装在所述中嵌板上。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安装板和第一筋板,所述安装板覆盖在所述翻边上,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筋板的一端穿设过所述安装孔后焊接安装在所述翻边上,且所述第一筋板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上。可选的,所述内饰板还包括侧板,所述翻边通过所述侧板安装在所述大基板上,所述翻边与所述大基板分别一一对应地垂直连接在所述侧板上相对设置的两边,以形成凸台。可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贴合在所述凸台上,所述连接板沿厚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接,所述连接板沿厚度方向的第二端抵接在所述大基板上。可选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二筋板,所述第二筋板与所述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沿靠近所述启闭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筋板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二筋板的第二端朝靠近所述启闭部的方向延伸。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减重孔。可选的,所述支撑件为一体注塑成型。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门内钣金,还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车门饰板总成,所述门饰板卡接安装在所述车门内钣金的内侧。本技术提供的车门饰板总成及车辆,用户坐在车内,肩部对应在对接部上位于启闭部的一端,将支撑件安装在该对接部上位于启闭部的一端后,当发生侧面碰撞时,侧碰力通过支撑件先传递到肩部,从而使用户的肩部吸收较大的侧碰力后被推开,降低了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车门饰板总成的第一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车门饰板总成的第二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车门饰板总成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内饰板;2:大基板;3:中嵌板;4:支撑件;5:翻边;6:凸台;11:转动部;12:启闭部;13:对接部;41:安装板;42:第一筋板;43:连接板;44:第二筋板;45:减重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到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饰板总成,包括内饰板1和支撑件4,内饰板1包括大基板2和中嵌板3,大基板2位于中嵌板3上方并与中嵌板3相对接,且限定出条形的对接部13,内饰板1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部11和启闭部12,支撑件4安装在对接部13上位于启闭部12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转动部11一般铰接安装在车身框架上,车门开启时,从启闭部12处开始打开。本技术提供的车门饰板总成,用户坐在车内,肩部对应在对接部13上位于启闭部12的一端,将支撑件4安装在该对接部13上位于启闭部12的一端后,当发生侧面碰撞时,侧碰力通过支撑件4先传递到肩部,从而使用户的肩部吸收较大的侧碰力后被推开,降低了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如图3所示,支撑件4的厚度为20-70mm,支撑件4在沿转动部11到启闭部12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0mm,支撑件4在沿大基板2到中嵌板3方向上的长度为30-150mm。在制造生产支撑件4时,可根据不同车辆型号的内饰板1的尺寸大小来生产适配尺寸的支撑件4,以满足用户乘坐时,支撑件4对应在用户肩部的位置,从而使用户的肩部吸收较大的侧碰力后被推开,降低了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另外,支撑件4到车门内钣金之间最好留出15mm的间隙,以防止支撑件4与车门内钣金在不发生侧碰时,会发生摩擦从而产生噪音,降低了用户体验;将支撑件4沿转动部11到启闭部12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0mm,从而使支撑件4能覆盖住用户的肩部宽度,进而使侧碰力能较多地传递到肩部,降低了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可将支撑件4的尺寸设计为:60mmx48mmx23mm,该尺寸与测试车辆中的内饰板1的尺寸大小相适配,当发生侧面碰撞时,侧碰力通过支撑件先传递到肩部,从而使用户的肩部吸收较大的侧碰力后被推开,降低了对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如图2所示,大基板2在对接部13连接有翻边5,翻边5搭接安装在中嵌板3上。上述实施例中,大基板2通过翻边5搭接安装在中嵌板3上,提高了车门饰板总成的结构稳定性,且避免了大基板2与中嵌板3对接安装时,对接处需要焊接固定连接,从而造成焊缝的外露,进而影响了用户体验。如图3所示,支撑件4包括安装板41和第一筋板42,安装板41覆盖在翻边5上,安装板41上开设有安装孔,第一筋板42的一端穿设过安装孔后焊接安装在翻边5上,且第一筋板42固定在安装孔上。上述实施例中,支撑件4通过第一筋板42焊接固定在翻边5上,从而使支撑件4较方便地安装在翻边5上,提高了车门饰板总成组装的方便性。如图2所示,内饰板1还包括侧板,翻边5通过侧板安装在大基板2上,翻边5与大基板2分别一一对应地垂直连接在侧板上相对设置的两边,以形成凸台6。上述实施例中,一方面,侧板增加了内饰板1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车门饰板总成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上述凸台6是朝向车门内凸出的,当侧碰发生时,有利于侧碰力较快地先传递到凸台6上,进而较快地传递到支撑件4上,最终较快地传递到用户肩膀上,降低了用户胸部等关键部位的伤害,提高了车门饰板总成的安全性。如图3所示,支撑件4还包括连接板43,连接板43贴合在凸台6上,连接板43沿厚度方向的第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饰板和支撑件,所述内饰板包括大基板和中嵌板,所述大基板位于所述中嵌板上方并与所述中嵌板相对接,且限定出条形的对接部,所述内饰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部和启闭部,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对接部上位于所述启闭部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饰板和支撑件,所述内饰板包括大基板和中嵌板,所述大基板位于所述中嵌板上方并与所述中嵌板相对接,且限定出条形的对接部,所述内饰板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动部和启闭部,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对接部上位于所述启闭部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厚度为20-70mm,所述支撑件在沿所述转动部到所述启闭部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0mm,所述支撑件在沿所述大基板到所述中嵌板方向上的长度为30-15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基板在所述对接部连接有翻边,所述翻边搭接安装在所述中嵌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安装板和第一筋板,所述安装板覆盖在所述翻边上,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筋板的一端穿设过所述安装孔后焊接安装在所述翻边上,且所述第一筋板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饰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饰板还包括侧板,所述翻边通过所述侧板安装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素建陈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